第七批国保--古建筑(22)
本篇要目:
**************************************
911.乌素图召
清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
912.席力图召及家庙
清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
913.奈曼蒙古王府
清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
914.寿因寺大殿
清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
915.梵宗寺
清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
916.荟福寺
清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
917.法轮寺
清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
918.赤峰清真北大寺
清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
919.四子王旗王府
清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
920.巴丹吉林庙
清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
*******************************************
911.乌素图召
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广寿寺、罗汉寺五个寺院组成,乌素图召是其总名称。五座寺院都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建筑宏伟壮观,别具特色。是蒙古族工匠自行设计施工建成的一座寺庙。以庆缘寺为中心。东有长寿寺、东北有法禧寺等等,共同组成一个寺庙群体。乌素图召相继建于明清两代。寺庙建筑揉合蒙、藏、汉艺术于一体。但从建筑形式和构造特点上看,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形成了每座寺庙自身的独特风格。
庆缘寺,位居乌素图召中心,为主寺。规模最大,是乌素图召第一代-创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建成;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即创建二百年后),又添建殿堂,次年才由清廷命汉名为“庆缘寺”。
山门背侧
庆缘寺大佛殿
长寿寺山门,硬山三开间,两边是八字影壁。长寿寺在庆缘寺的东面。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为达赖长木肃绰尔济所创建。这座寺院在清代前后修葺有六次之多,所以寺中殿堂彩画和泥像雕塑,到解放时,还比较完整。寺中有记载建寺及历次修葺年代的石碑二座,矗立于殿前的东西两侧,西为蒙文,东为汉文,碑文的内容相同。
山门后是天王殿,一座规模很小的歇山顶小殿。在天王殿两侧各立着一通石碑。
过天王殿就是大雄殿。这座大雄殿虽然也有一个抱厦阁楼,旦抱厦直接在后面的重檐歇山顶大殿上,所以整体风格并无半点藏式。殿内的佛像摆放与庆缘寺类似,只不过中间没有宗喀巴师徒的塑像。
法禧寺在庆缘寺的东北,其建筑别致,内外装饰华丽,是诸寺中最富有特色的一座寺院,据考证,该寺是为乌素图召第三代-罗布桑旺扎勒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所建。六十年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由清朝廷命汉名为“法禧寺”。
汉式西北建筑,门楣上“福寿康宁”。
2013年3月,乌素图召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12.席力图召及家庙
席力图召为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又名“延寿寺”,为康熙所赐。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西藏三世、四世达赖传教寺。建筑采用中原传统的布局。以山门、大殿为轴,东西侧对称布置侧殿、仓房、碑亭、钟鼓楼等。历史传说甚多。席力图召,坐落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3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千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以南北为中轴、东西相对称的布局形成而建造。召庙建筑宏伟、独具风格,有"召城瑰宝"之称。
席力图召家庙起初是供席力图召的喇嘛居住。家庙主体建筑是三进院内大殿,为歇山式建筑。二进院内的天王殿为前后廊硬山式建筑,保存较为完整,踏步石尚存。据了解,席力图召家庙自上世纪60年代改为民房后,被私搭、改建和乱建,现在多数建筑已岌岌可危,随时有倒塌危险。目前,呼和浩特市文物部门正组织力量对古建筑开展抢险维修和文物保护。席力图召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领为迎接三世达赖的光临而建。后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和黄教中心。
天王殿
大殿采用藏式结构,四壁用彩色琉璃砖包镶,殿前的铜铸鎏金宝瓶、飞龙、祥鹿与朱门彩绘相辉映,富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经堂
佛堂
喇嘛塔
康熙四十二年(1703)御制平定噶尔丹纪功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写
目前,呼和浩特市文物部门正组织力量对古建筑开展抢险维修和文物保护。
2013年3月,席力图召家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13.奈曼蒙古王府
奈曼王府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始建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有房屋190余间,系台榭回廊式四合建筑。原为奈曼部首领札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的府邸,分东、西两院,东院为卫队驻地,现已不存;西院为王爷府第,门前有大石狮一对,现已对公众开放。整个建筑风格具有具有清末悬山滚龙脊、雕梁画栋、红柱回廊等特点,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设计和布局反映了当时王公的尊严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从1636年至1936年奈曼经历了12世16任王爷,统治奈曼长达300年的时间,奈曼王府也四迁五建。现在这座王府是道光皇帝的驸马、奈曼的第11任郡王德木楚克扎布修建的,也是奈曼王府四迁五建的最后一座王府。奈曼王府有王府正殿、配殿、家庙等。奈曼王府为一方形大院,四周为夯土板筑梯形围墙,底宽2米,顶宽1米,高4米,四角建有角楼,大院显得非常威严。为清代奈曼部首领札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的府邸,是内蒙古仅存的一座清代王公府,被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正面是豪华艳丽的两扇朱红大门,四合院有两道过道门房,院内正殿和配殿宏伟壮观,兽头瓦当,叶脉滴水,金碧辉煌。正殿和东西二殿均有丹青彩绘,包括山水、花草、人物等。
东西配殿各三间,一色的大屋脊青砖瓦房,兽头瓦当。叶脉纹滴水,檐下均为丹青彩绘。西配殿门上侧画山水、青竹、菊花,中间绘张衡、屈原、孔子、李时珍四大杰出人物。
东配殿两翼为山水花草,中间绘的是《红楼梦》中的探春、林黛玉、王熙凤、妙玉等。东配殿在第十三任郡王玛什巴图尔执政时,为侧福晋住室。当十四任郡王苏珠克图巴图尔执政时,因侧福晋暂住京城,所以此殿便改为王府官员秘密议事之所。
王府的主体建筑中轴线是王府正殿,面扩五间,东一间是郡王和福晋卧室,室内阵设华丽,各式家俱多用楠木制成,不施彩绘,保持本色。棱窗,隔扇都有万字,蝙蝠、卷草等深浮雕纹饰,做工玲珑纤巧,图案浮凸生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正厅是召见王府亲信官员议事之处,每日由拜生达(王府总管官员)向王爷汇禀情况,西一间为郡王书房和装饰品。
2013年3月,奈曼蒙古王府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14.寿因寺大殿
寿因寺俗称“迈德尔格根庙”,又称“那顺之都吉勒呼里特”,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建于1920年。寿因寺现存大殿为汉藏结合风格建筑,二层三顶式。正面前出3间抱厦,4根石雕明柱支擎第一、二层建筑。前檐斗拱作木雕虎头、象头。屋顶前部为卷栅式,中部、后部为单檐歇山式。大殿内有彩绘,并且供奉佛像。大殿门前西南墙内侧,绘有十八层地狱轮回图。
2013年3月,寿因寺大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15.梵宗寺
梵宗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西北4公里处,距赤峰市区约80公里,是该旗目前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3年后毁损于洪灾。清乾隆八年(1743年)又重建,乾隆帝赐名为“梵宗寺”,并亲自用蒙满汉藏四种文字题写匾文。整个建筑群由寺前广场、山门(天王殿)、正殿、东西配殿、后殿(丈八佛殿)、关帝殿、经卷殿等组成,现存115间,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寺院西侧约200米处,有27米高的菩提塔,每年前来参加佛事活动的信教群众达10万人次。
寺院以正殿和配殿作为称式,即以山门(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殿(弥勒殿)为纵轴线,两侧有配殿陪衬,组合成几个封闭式的四合院。殿宇皆为青砖瓦木架结构,殿宇与殿宇间各具特色,屋脊形式各异,崇宏雄伟,匠心独具,相设奇丽,额枋与梁枋上下的彩绘栩栩如生。人物、游龙、飞凤、禽鸟、花卉等,形态逼真,活灵活现。殿顶为布筒瓦顶,均有莲花或兽面三角形式滴水和圆勾头,正脊多为清水脊,两端设有龙吻。垂脊和戗脊的垂兽、戗兽和狮、马、形神兼备,充满了灵性。建筑物上的各式浮雕,技艺精湛,巧夺天工。
山门(天王殿)左右二侧钟鼓楼对称。
大殿台级上看倒坐山门。
正殿(大雄宝殿)
纵轴线上二侧的配殿。
2013年3月,梵宗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16.荟福寺
荟福寺俗称东大庙,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内。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次女荣宪公主主持兴建,初名巴尔斯(虎)庙,后改名荟福寺。今仍保持原有规模,有大门、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后东侧室等,以后殿最为完整,面阔、进深各5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像壁画俱存。殿前侧建有覆钵式塔2座,高4.5米。此庙落成后不久,为迎接康熙帝巡幸巴林草原,特在庙北营建行宫1座,帝曾于康熙五十年至此,今行宫旧址尚存。
据历史记载,该寺在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巴林乌匀衮王爷初建,清雍正四年(1726年)固伦荣宪公主扩建了“荟福寺”,此寺又称“哲衮呼和格日苏模”,民间也称“巴晶苏模(虎庙)”,据传说:康熙皇帝巡幸巴林看望女儿时曾在巴尔达木哈拉山(现巴彦汉山)的松林中猎狱一只斑斓猛虎,这只虎皮后来内充白草,眼嵌玻璃球,栩栩如生地供在寺中,这说是“虎庙”一说的由来。
下五间,楼三间,建筑面积2762平方米,殿内两侧立着四大天王力士塑像,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叫多罗吒,藏名伊呼霍尔苏荣,身绿色,是乐神领袖,手持琵琶为法器,护持东国土。南方持国大王,名叫毗琉璃,藏名帕克济布,身青色,能使人善根增长,双手持宝剑为法器,护持着南方国土。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藏名占密桑,身红色,是龙祥的领袖,手持一龙为法器,常用净天眼观护着西方国土的百姓。北方多闻天王,名叫毗沙门,藏名那目太斯列,身白色,福德名闻四方,以右手持宝剑,左手持银鼠为法器,护持着北方国土的百姓,四大天王的法器寓有吉祥之意。
2013年3月,荟福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17.法轮寺
法轮寺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竣工于嘉庆八年(1803年),历经58年。建在辽、金、元时期的灵隆寺废墟之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全寺占面积22000平方米,原有14幢主体建筑和8幢辅助建筑,全部建筑呈现在由南至北、由低至高的一条轴线上。由法轮寺、大佛寺、普昭寺和白塔寺四部分组成。其中法轮寺居于中轴线上,其东有普昭寺,西有白塔寺,其后有八楹藏经楼、大佛寺。整个建筑群气势宏大,风格独特,浑然一体。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石、木、青砖青瓦、画栋雕梁,是全县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中最完美的一组建筑群。
法轮寺最前面是一座长30米、宽20米的月台,月台两侧竖立旗杆。月台后紧接天王殿,天王殿建在方形石台基之上,单檐悬山三开间,内供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东有护神殿3间,单檐硬山式。天王殿后之东西两侧有重檐钟、鼓楼,楼基是2米高的方形雨石台基。天王殿之北是站禅寺,建在长方形台基之上,重檐歇山式,八开间,内供八大金刚塑像。
天王殿东有护神殿3间,单檐硬山式。天王殿后之东西两侧有重檐钟、鼓楼。
站禅寺后是法轮寺主体建筑,长31米,宽23.7米,高20米,三檐歇山构造,前辟7门,中门较大,门俱券顶。四周列柱,柱上设拱和梁枋。柱基有一米高的长方形石台基和雕有图案的圆形基石。门侧有卷莲鼓状石墩,雕式精湛。檐椽、柏枋、柱面绘彩,望板、戽间有彩画。台基之上,寺之周围有回廊。寺内主佛是释迦牟尼。
2013年3月,法轮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赤峰清真北大寺位于旧赤峰街西横街与头道街交汇处,现新华路北段与头道街交汇,建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改造,乾隆十二年(1747年)完工,仿照当时奉天清真南大寺的风格建造(现沈阳清真南寺),极具中式古典建筑风格,历经270余年风吹雨打经久不衰,保留了原本的古朴风格与穆斯林特色。
赤峰清真北大寺的建筑由正殿、配殿、望月亭、沐浴室等组成。正殿又分为宝刹、大殿、瑶殿3部分。其中宝刹是教徒礼拜时整衣、脱鞋处;大殿是礼拜场所;瑶殿则直通望月亭。望月亭高30米,顶部为铜质,俗称金宝顶。赤峰清真寺分为南北两寺,北寺位于赤峰市红山区西横街路西,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改建,1747年完工,是穆斯林聚礼朝拜之处。
据了解,赤峰清真北大寺是赤峰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伊斯兰风格的古建筑。北大寺位于赤峰市红山区西横街,保留了原有的古朴风格,这里是穆斯林聚礼朝拜之处。2011年,红山区完成了清真北大寺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修缮工作,本着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后的清真北大寺恢复了其历史原貌。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物部门多年积极不懈的努力,2011年5月,赤峰清真北大寺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成果,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望月亭
配殿
2013年3月,赤峰清真北大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19.四子王旗王府
王爷府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北约24公里处的查干补力格苏木所在地。它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是封建王爷执政和居住的地方。始建时间1905年 特 点藏式建筑府内设前后两个厅,前厅供王爷执政办公,后厅供王爷和福晋居住。另附设2个独贡,是喇嘛念经的场所。整座王府为磨砖对缝,简瓦盖顶,砖木结构的殿庑建筑,具有清末红柱回廊,雕梁画栋的建筑特点,占地面积共计2800平方米。
1949年前,旗地域是封建王公贵族们的世袭领地,先后经历了13代15位王爷的统治。旗衙门最初设在朝克德力格尔,当时没有房屋建筑,王爷居住的也是蒙古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第十三代王爷勒旺诺尔布在查干补力格大兴土木、筑厅建府,形成了今日的王府。该王府建成后,先后经历了3代王爷在此主理旗务,共计44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王爷府右侧又建了府庙。从此,喇嘛、活佛纷纷云集,显贵要人不断前往,王府也就作为一个地名而远近闻名。1949~1952年,这里曾是旗政府所在地。
府庙的两个独贡为藏式建筑,因年久失修,自然破坏严重。
2013年3月,四子王旗王府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唯一的寺庙。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虽然历经百年风沙,但由于深处大漠,人迹罕至,寺庙一直保持原貌。因为有庙,所以当地的蒙古族牧民把这个沙漠绿洲称之为苏敏吉林,意为有庙的海子。虽然这里仅有3家住户,但它仍是巴丹吉林沙漠牧民的活动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委员会就设在这里。
巴丹吉林庙的建筑结构与其它藏传佛教寺院大同小异。寺庙坐北朝南,外有半人高的围墙,墙外西侧矗立着一座白塔,与庙遥相呼应。寺庙总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庙室分上下两层,呈楼阁式。四角形的角楼,重檐山顶,正面有两小窗,两侧各有4扇小窗。整个建筑刚刚经过一次维修,庙室里五彩斑斓,四周的墙壁上绘满了佛教题材的壁画,神龛上供着许多佛像,藏经阁里摆满布裹的经书,精美的砖雕、木雕令人目不睱接。
2013年3月,巴丹吉林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