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总结中国人的八大原谅:乖孩子是个陷阱!

前段时间,黄磊总结的“中国人八大原谅”上了热搜,网友们喊道:代入感太强,听着听着,我都生气了!

原来在湖南卫视的《向往生活5》中,黄磊被安排凌晨两点采购,大家在一起聊天时,总结出“八大原谅”:

来都来了、都不容易、都是朋友、是个孩子、人都死了、大过年的、给个面子、为了你好。

这一个个四字“原谅神器”,每一个都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让每个人都“被迫原谅”过,难怪网友们个个坐不住了:

为什么这“八大原谅”可以道德绑架成功呢?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在潜意识中,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一旦有人质疑自己的品行或性格,不仅不会“对外攻击”,还会开始“自我攻击”,把责任都加在自己的身上,自我贬低,失去自信,带着“亏欠别人”的心理,去满足别人的意愿,这便是“中国式好人”。

之所以会成为这样的“老好人”,则要从婴儿时期,原始的“攻击性”说起。

原始的“攻击性”来源于爱

攻击性是人类的本性,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都会有攻击性的产生,尤其是在向外界表达自己意志的时候。

从婴儿时期,这种攻击性便已经有所表现了,面对养育者,婴儿会用拽、咬等方式去试探,这个时候,孩子是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爱。

稍微大一点,孩子也会用扔玩具、发火,甚至打架等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不同的阶段,孩子会有不同的“攻击”需要。

而养育者对婴儿早期攻击性的回应和反馈,决定了它的走向:

养育者选择包容,攻击性便会得到整合,因为在婴儿的眼里,自己和养育者的相处方式,便是和世界的相处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不断的“攻击”下,会发现对方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保护力并没有那么脆弱,自己的“攻击”也不会“毁灭”对方,并且,“攻击”下受到破坏的关系也能再次修复,于是,孩子便会成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的人。

并且,在养育者爱的滋养中,他的心理会日益完善,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向上的能量,在成年后,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攻击力,如创造力。

养育者选择压制,或用具有“报复”意味的行为反击,孩子便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把攻击性变成破坏性,有意识捣乱、不听话,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另一个极端是把向外的攻击性转向自我,遇事先自责,没有原则的满足他人,成为“老好人”。

但不管是走向哪个极端,都会成为不能很好表达攻击性的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因为不能表达攻击性,便意味着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小孩”,也没有底气分辨他人的对错,会因为缺乏自我边界感,不能很好的守护自己内心 “一亩三分地”。

面对违背自己意愿的事,他常常会压抑自己,选择接受,这种顺从的状态看上去很懂事,但并非是健康的方式。因为压抑到最后,便会出现爆发式病症。

不要把孩子教养成“中国式好人”

当然,婴儿时期没有得到发展的“攻击性”,在幼儿时期,还可以得到好的调节。

然而,大多数父母在这一时期,依然会教会孩子听话、顺从,最终把孩子培养成“中国式好人”

“在父母的眼里,我听话懂事,但只有我知道,那么藏起来的委屈,总是会跑出来灼伤自己。”

知乎上,一位网友如是说。

的确,只有自己知道,顺从让内心有多痛苦。可怕的是,这种顺从会成为习惯,会让孩子忘记如何与人沟通。

在书籍《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林的母亲是一个强势的人,从小就要求林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比如不能动危险的东西,不能反驳爸爸的任何话,不能贪玩,不能惹事。

在众多要求下,天生胆小的林,从来都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想法,放学后,明明想和同学一起去玩,但还是按妈妈的要求,按时回家写作业;

大一点的时候,还学会了做饭,回家就能吃上热饭的父母对林更满意了。

所有的人都夸林“听话懂事”,只有林自己感觉到束手束脚,因为他总是觉得自己的周围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

长大后的林成了公认的“好好先生”,对工作任劳任怨,对家庭百般呵护。

终于有一天,他在公司会议上,面对不公平的要求,怼了自己的领导,吓了所有人一跳:

“虽然把他们吓一跳,但我还是觉得挺痛快,感觉内心压抑很久的东西,终于找到了发泄口。”

林是幸运的,因为那些找不到发泄口的“好好先生”,最终会让自己的内在生病,如抑郁症。

当孩子不敢拒绝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建议,且非常害怕别人的否定时,身为父母,便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在日常言行中,无意识压迫了孩子的“攻击性”。

如何保护孩子的“攻击性”

爱因斯坦在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甚至还会被称作是“坏学生”:

顶撞老师,挑战权威,最后被迫转学。

谁能想到,他会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呢?

其实,这就是把“攻击性”转化为创造力的一种表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任孩子,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引导,让孩子释放自己原始的“攻击性”。

1、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

孩子的成长过程,总是让父母操碎了心。孩子满屋蹿的时候,会担心他摔跤,又担心他会撞到桌角,于是总会在孩子的身后惊呼:

“宝宝,慢点!”“宝宝,这个不能动!”

在这一惊一乍中,孩子的胆子会越来越小,也会因为不知道自己“攻击力”的强弱而变得瞻前顾后。

给孩子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可以让孩子自由的玩耍,比如自由奔跑,任意摔打等,这个过程不会给孩子带来实质性的伤害。

孩子却能发现自己力量的强弱,有了真实的体会,在生活中,便会更有展示自己的底气:不因担心对方太厉害而不敢表达,也不因担心自己会伤害到别人而压抑想法。

2、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面对权威人士

因为担心孩子会做出什么令人意外的破坏,有的家长会用道德化的语言去吓唬孩子:“你乖乖的,我才喜欢哦!”

这让孩子误以为,只有乖,才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于是,便失去了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尤其是在权威人士面前。

马伊琍曾在一个采访中,说自己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把女儿教太乖。

这样的结果便是孩子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也极其容易认错,只要马伊琍声音大一点,或者严肃一些,女儿就会连忙认错:“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多一些勇气,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这种表达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比如鼓励他和父母以及成人多一些沟通,让孩子明白,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能“伤害”到谁,这只是交流的一种方式。

作家连岳在《当一个有脾气有态度的老实人》中说:

“受伤了要喊,要抗议;自己的观点要说,要维护,这是老实人。单纯隐忍退让,暗自神伤,那你并不老实,也不利于良好的互动关系。”

更重要的是,成为“乖孩子”,在漫长的人生中,会因为不懂得争取,受到较多的委屈。

所以,给孩子的“攻击力”一个释放的点,不要让孩子成为“中国式好人”,让孩子拥有独自对抗未来的勇气。

参考书籍:《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

作者:问心浅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