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维度看阳明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什么是“士”?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士,分为“文士”和“武士”,文士是儒,圣贤,“以天下为己任”;武士是侠,豪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什么是“大夫”?“大夫”与“卿”、“诸侯王公”组成了中国的贵族体系。
而“士大夫”,则是庶民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成为“士”作为社会精英的统称。
中国1300多年通过文举产生10万进士,文状元654名;通过武举产生武状元282名。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管理了中国一千多年。
作为中国人,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并且需要对此有所了解,包括,我们的国学。
而理解国学,不仅是理解我们从哪来的基础,也是理解我们和外在世界关系的基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无一例外要经历各种矛盾、对立和统一,与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是一生的功课。
漫谈王阳明,不是就阳明谈阳明,而是跳出阳明心学甚至理学、儒家,从哲学的语境、中国历史和儒学演变史的语境和王阳明所处的时代、身世、个性和志趣的语境,从更高的维度,初识王阳明。
哲学定位了阳明心学的横坐标,历史定位了阳明心学的纵坐标,王阳明的时代身世个性志趣则让心学中玄之又玄的哲学黑话变成了立体可感的living的事物。
特别是中国历史和儒学演变史的语境,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能更好地理解阳明心学。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钱穆
从钱穆对阳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阳明心学承接的主要是儒家学派,虽然心学中其实融合了佛老的精髓,但阳明一生极力区分心学与宗教,几次明确提出其中的区别,不得不说,心学之所以为心学,王阳明对儒释道的深刻认知和体验是其最终集大成的重要原因。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一个国学小宇宙,是儒释道兵法纵横诸学能把一个人武装到最高境界的最好范例。
要读懂阳明,首先要懂中国历史和思想演化史。
人的原生态-上古时代(尧舜禹时代,中国人的原乡)-人心不古(各自为私,天下大乱)-周公制礼(德行天下,秩序恢复)-礼崩乐坏(诸侯相争,弱肉强食)-春秋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斗妍)。
春秋末期,孔子出现了,删节整理《六经》,提炼儒家思想体系三纲五常和君子培养目标仁义礼智信,并且一生教育传承,门下弟子三千。
儒学的兴盛时代从汉朝起(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后经过400多年乱世,在隋唐重新梳理(韩愈,抑制佛道,重尊儒家)但影响已弱,再经过70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迎来复兴(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开创理学,复兴儒学)。
从宋朝历经元朝直至明朝,王阳明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朱熹之后300多年,王阳明才将理学推上了最高峰,这也是儒学在孔子之后的中国历史最高峰。
由此,儒家道统的演变路线逐渐明朗: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董仲舒、司马迁-韩愈-周敦颐和二程-朱熹和陆九渊-王阳明。
关于王阳明,大家最熟悉的故事莫过于“格竹子”,这个小故事现在看来很有意思,当时,在阳明的世界里,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
我们重新看一下钱穆的评价,“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是的,心学不是凭空而来,阳明用一生来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儒家的一个重要问题,他的解决方式就是,致良知。
良知学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
——王阳明
这是由于儒家从春秋到宋明以后逐渐成为一个表面功夫,成为人们追名逐利的工具,失去了内在的真意,王阳明所说的“一点真骨血”就是要破除儒家的工具性,试着呈现创立之初的本质精髓。
王阳明的心即理对应朱熹的格物穷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了知行的一致性,不存在次序问题。
至今为止500年内,王阳明依然是儒家道统的最高峰,这就是历史维度的阳明心学。
心归航,再启航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