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吴巧荣丨我的婆婆 2024-08-03 21:25:11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我的婆婆 □ 吴巧荣 / 文 我结婚已整整30个年头了,和婆婆也相处了30年。婆婆今年88岁,育有二男三女。我家那口子在家排行老四,上面两姐一个哥,他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刚结婚时婆婆也才58岁,身子骨算是硬朗,除了有点儿支气管炎,偶有咳嗽两声,做全家人的饭是没有问题的。即便是她六十多岁的时候,给几个孩子做饭,还能一个中午做几样,满足每个孩子的要求。我有了孩子她也能帮我带孩子,我家装修房子的时候,曾背着我五岁的二女儿从广场走到了龙凤山脚下。热心人儿婆婆古道热肠,热情好客。自我进了陈家门,就没看到家里来来往往的亲戚断过,不是这个来就是那个来。有叫姑姑的,有叫大姨的,有叫二奶的……有的上班没地方住就住到我家,有的来县城学裁缝也来我家吃住,还有在县城上学嫌学校吃的不好也在婆婆这儿吃住。有位婆婆表妹家姑娘,住到大姨家当成自己家,到了结婚年龄,大姨给她找了个婆家,从大姨家出嫁了,把外甥闺女当亲闺女待。先生有一位二舅管我婆婆叫姐姐,在县城北部一乡镇企业上班,每次回南部乡村老家路过县城,都会路过婆婆这儿,婆婆都要给他擀面条,让他吃的饱饱的再往家走。婆婆有个习惯,谁来家里吃饭,必须让人家吃饱,怕客人不好意思多吃,总是习惯趁其不备从身后给客人扣一勺饭菜到碗里。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很多年,直到婆婆自己不掌勺了。我也记不清一年得吃几袋大米几袋面粉,反正是没了就买。那时候家里好像是开旅店似的,家里都还没有家庭小汽车,一般都是骑个自行车,我家门口几乎每天都有三到五辆客人的自行车。后排住的邻居家当时有一位八十多岁的奶奶,老是羡慕我家门口的自行车多。谁家门口的自行车多就像征着谁家亲戚朋友多,人缘好,看来那位奶奶也是一位好客者啊。 当时物资匮乏,粮食没有现在这么充足,即便是现在不缺衣少食,谁家抗得住那么多客人天天来家吃住呢?那会儿她的孩子们都不是非常理解她为什么这样做,一个个时不时地调侃一下老太太“外光里剌”。婆婆呢,也不去跟她们计较,有句口头禅经常挂在嘴边:自己吃了填坑了,别人吃了传名了。所以她总是对别人大方,对自己省吃俭用。“文化人儿”婆婆上过一年夜校,解放前在农村大多数孩子上不起学,解放初期,为了组织广大农民学习文化知识,让广大农民摘掉文盲的帽子,全国农村遍地兴起了扫文盲运动,开始兴办农民夜校。农民们白天劳作,晚上到夜校里学写字。婆婆抓住了机会,在那时认识了不少字。婆婆是个聪明人,记性好,又肯学习,小时候打算盘学的“三遍九”“九遍九”后来还教我女儿们,当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她对知识也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的心理,从不让我们坐或踩带字的东西。即便她现在快90岁了,腿脚不是那么方便,出门看到门口地垫上的“出入平安”也会用拐杖杵着地垫一角,腾出来地垫到门框一脚的距离,双手拄着拐杖跨过去,嘴里念念有词说着“不踩字,不踩字”。婆婆结婚后,我公公去云南当兵,也给了婆婆锻炼写字的机会。她与公公经常书信来往,那时的通讯还很不方便,不像现在这样有微信能视频能语音。我听婆婆说那时书信来回得一个月,她都是用小楷毛笔写的信,写了一笔一画,规规矩矩的。这她说的不错,我还曾见过她那时写的字,娟秀又有骨气。现在她有时候在大街看到墙上的宣传标语还能流利的念出来,路人还会回头用惊讶的目光看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还认识字!我时常感到惋惜,要是晚生几年,遇上好时候,婆婆准能考个不错的大学。养生人儿不知道婆婆什么时候开始只吃素不吃荤,不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她现在血压血糖不高胆固醇不高,多少年了,一个药片都没吃过。这可能跟她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关系吧。婆婆生活有规律,习惯早起早睡,之前早上起来做一遍自创的早操,拍打拍打身体,确实有助于身体健康。“饭后百步走”“吃饭先喝汤,不用医生开药方”,这都是她以前的口头禅。她还有个修身养性的爱好,念佛。据说她是听别人说经常念佛能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平安幸福,她就这样坚持念了,坚持久了也就成了自己的习惯自己的爱好。之前吃完饭她会去外面散一趟步再回来念佛或者休息。现在她一吃完饭,就说我去念佛了啊,就拿起佛珠念阿弥陀佛……。我觉得她现在吃完饭就念佛有点“逃避”干家务的意思。吃完饭经常会问一句:“我去刷碗吧?”每次我们听到这句话都觉得好笑又心酸。其实她不做饭刷碗已经有好多年了,近些年老年痴呆健忘了。我能感觉到她其实并不想干家务,但是又有点不好意思,不是那么坦然的享受对她的伺候。我们时不时的逗逗她:“好啊,你去刷碗吧!”老太太有点迟疑,会再问一句:“我去刷吗?”我们说了“不用不用,我们去刷就行”,她才会心满意足的说“那我去念佛了!”似乎念佛是她承担的一部分家庭任务。这可能确实是她对家庭的贡献吧。 这两年婆婆身体每况愈下,已不复当年,不会每天出去走那么多路,也开始眼馋我们吃的东西了。年轻时啥也不吃,可能是不舍得吃,现在看到啥都想尝尝,变成了老小孩。老小孩儿婆婆最近这几年有些痴呆,也耳背了,痴呆可能与耳背有关系吧,由于耳背的原因,没有办法与别人正常交流,交流的少了,脑子也用的少了。常言说脑子越用越灵,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也就慢慢变痴呆了。有时候就不认识家里面的人了。我儿子上高中住校两周回来一次,有次回来,她不认识她孙子了。问我们:“那是谁?去咱家洗澡间洗澡嘞,我不认识他。”我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自己看大的心爱的孙子,自己不认识了。感觉婆婆真的老了,她需要家人照顾了。婆婆有时也不认识自己的儿子。我先生下班回来后,婆婆看了一会儿问他是谁,说我不认识这个人,只知道这是个男人,不知道是谁。过一会儿才能反应过来,认出来我先生是他儿子。看到家里人,尤其是在大街上看到,需要认半天才能反应过来是谁的情况已经变成常态了。不过这也是间歇性的,有时脑子清楚,也还灵活的很,呛我们的话我们都赶不上接话。现在婆婆已成现实版活脱脱的老小孩了,一个人不敢在家,你走到哪儿她跟到哪儿,就是去厨房做饭也跟到厨房,上厕所也跟着去,坐下不到5分钟就去看看各个屋子里有没有人,生怕把她一个人留到家里。有时我们需要去外面办点儿事,让她一个人在家一会儿,她会说我也要去,车上还坐不下我一个人?我就坐后面,坐一点儿地方,咋不让我去,我把你们养活大了,养儿养女防备老,你们也要老了啊。我们听了这话又好气又好笑,她刚才的话哪能听出来一点老年痴呆的感觉啊?不过她说这话时,能从她眼中看出那种孤独和无助的眼神,渴望有人陪伴,害怕孤独寂寞。时间一长,她也揣摩出来一些“经验”:我们要是穿外套穿鞋子,在客厅坐着那就是有可能要出门,她是一定不会去休息的。她必须看家里的防盗门是否锁了,只有看到我们各自回自己的屋,关了客厅灯,她才会放心我们不会把她一个人留在家。每天跟她相处,真像是面对一个小孩子一样啊。只不过小孩子每天在学新的本领,老小孩却只能被目睹能力一天一天退化,小孩子一般的行为让人笑中含着泪水。我觉得有人说对,对待老人要像对待小孩一样有耐心。不错,有时候还真得用哄小孩的方法哄哄老小孩,去干什么还需要解释解释,出门回来得买点小零食。不过啊,对我婆婆,有时候用这办法也不灵,她知道是长辈,有一种你们得听我的感觉。挺让人哭笑不得的,要不怎么人们经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这两年婆婆在小区院里晒太阳,腿脚不方便,也不想一个人回家,禁不住大小便的时候,就到小区院里的绿化带里,或者拐弯的犄角旮旯里,她自认为没人能看见的地方解决。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后,严肃的跟她沟通,她让回家上厕所,不要在外面随地大小便。她还特别有理的说:“管天管地管不住屙屎放屁,你们没听说过老小孩老小孩吗?”有时她也会否认自己干过这样的事。设身处地的想想,从小区大门口到家里,以她现在走路的速度,得走十几分钟,家里一般都没有人,她也不会用钥匙了。实在是不忍心怪她。后来我就给孩子他爸商议给她再买一个坐便椅子,我家住一楼,放到我家的窗户底下,让她在外边内急时方便一下。我和先生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担心给邻居们带来不便。又跟我们邻居们满怀歉意的商议了此事。她们也都理解,表示没事,谁家都有老人,谁都要老嘞。在这个地方住了二十多年了,邻里之间谁家有事都互相帮助,有时候我真的觉得修得这些邻居是我们的福分。就这样我们给她买了一个坐便椅子放到我家窗户下,以便备用。由于婆婆的老年痴呆,怕她走丢,先生又专门给她做了个温馨提示卡,上面有她五个子女的电话号码,以防万一。看到她胸前戴的这卡,尤其是她觉得是儿子给她的,像宝贝、护身符一样不舍得离身,还会自言自语说:这是我儿子给我的。不舍得放下它,到处显摆的样子让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脸上笑着,心中酸楚,昔日能言善辩,伶牙俐齿的婆婆如今变成这样。我有三个孩子,大闺女今年出嫁了,没出嫁在家时,一到星期天就给奶奶洗澡洗衣服,我负责洗床单被套。现在二闺女自动接下了给奶奶洗澡洗衣服、理发的任务,从没嫌弃过奶奶脏,给奶奶洗脚、剪脚趾甲。儿子周末回来也经常给奶奶穿衣服、扣扣子、端饭。就是孩子他爹有点儿懒,瞧不见活,有时我说说他,他会风趣的说:“谁叫我有个好媳妇呢,都替我做了。”我也是拿他没办法。百善孝为先,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古时,子夏问孔子何为孝?子曰:色难。《礼记》里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我们没有做到最好,我们尽力而为。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母的生养之恩大于天,为人子女的我们都应该知足感恩,善待父母。 —— The End—— 吴巧荣 笔名芬芳。退休职工。爱好看书,偶尔写个小片段。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赞 (0) 相关推荐 闺女说找到了老公,公公把头都摇得飞起 分分钟看"裆下事",全在这里了 闺女已经26岁了,前些天打电话回来说准备处对象了,她刚认识了一个小伙,挺有好感的,关键是和那小伙是老乡,离我家也就几十里.我真的是特高兴,直夸 ...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很贱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很贱 刘奶奶的一生 刘奶奶的一生 □陆慧芹 刘家庄的最后一栋破败不堪的草房子,仍伫立在一片红砖灰瓦之中,显得那么刺眼.昨夜的暴雨让这间曾经遮风挡雨的草房摇摇欲坠,泥巴垒的墙角已经被雨水泡坍塌,两根木头苦苦支撑着,仿佛一指 ... 大夫,听了你的话我好想哭。我家大闺女现在... 大夫,听了你的话我好想哭.我家大闺女现在快七岁了,身高120,体重20公斤,瘦的不行.个子也不行.不爱吃饭,稍微多一口就积食,舌头靠后长期白色.啥也不敢给多吃点.但是从来没在水果上限制,从幼儿园开始孩 ... 【“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回忆我的奶奶/姜广富 41年前的冬天,82岁的奶奶寿终正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奶奶走后的这些年里,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总觉得栩栩如生.恍惚间,看到奶奶拄着拐棍,颤巍巍地走在老家院子里,仿佛听到拐棍&quo ... 大年二十九,我把婆婆接到家里过年,两天都... 大年二十九,我把婆婆接到家里过年,两天都是我主厨,婆婆帮我打下手,一家人开开心心的,本来挺好的,结果因为婆婆给了大嫂家的孩子200的红包,给闺女100的(这也是闺女跟我说的,她的是旧钱,弟弟的是两张新 ... 我家的老牛和小牛 我家的老牛和小牛 文/沙漠里的天 牛年已过去四分之一了,想写写关于牛的故事一直被搁浅,因为有太多的感情纠缠在一起,让我心不能平静. 我家有两头牛,老牛和小牛.老牛是85岁的婆婆,小牛是13岁的小儿子. ... 【美文荐读】吴巧荣丨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 吴巧荣 / 文 我离开家乡已有三十来年了,以前也常回来看望父母,但因自己家里忙,孩子们还小,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回也匆匆,看看父母就走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机 ... 中国美术人物志——吴秀美·第四届艺术名家书画大拜年 吴秀美 女,山东青岛人,自幼在工人文化宫学习素描.水彩,爱好书法.绘画.摄影,主修工笔画,先后修学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花鸟研修班2年全日制进修班及首师大1年制进修班,主攻工笔 重彩和写意. 现任中国 ... 【人物志】王国贤丨二十一年求学路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二十一年求学路 □ 王国贤 / 文 正月十五元宵节即将来到,对于学生来说,马上又要开学了,闺女马上也要迎来第一天上学的经历.作为父母,内心有着百般不安与期待,就像爱人说的,现 ... 温州人物志 | 吴永龙: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摄影/黄信乐 吴永龙,字亦非.一飞,号听涛庐主.乐事堂主.1949年5月生,祖籍浙江省瑞安市.中国致公党温州市第四届委员,致公党温州市工经贸支部第二届主委,致公党温州市龙湾区支部第一第二第三届主委,温 ... 【人物志】刘志红丨小村人物系列之——苏琴姑姑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小村人物系列之-苏琴姑姑 □ 刘志红 / 文 苏琴姑姑是父母的第三个女儿,四岁那年,计划生育一下紧得不得了,村里的大喇叭白天黑夜地撕扯着嗓子喊话.凡是第三胎生了女儿的,一律想 ... 玉雕大师——吴巧荣 吴巧荣,男,汉族,1984年出生于工艺美术之乡--福建莆田.受到当地艺术环境影响自幼喜爱绘画雕刻等. 2000年开始在广州学习玉雕,跟随玉雕师傅学习传统工艺美术雕刻技艺等,在师傅的带领下很快便掌握了其 ... 【人物志】赵长生丨还英雄一个真实的身份(一)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还英雄一个真实的身份(一) □ 赵长生 / 文 通过对红旗渠工程献身人员身份的调查,我想用这样的题目接连写几篇文章. 每一个修建红旗渠的人都是英雄,更何况是为工程献身的人员. ... 【人物志】赵长生 丨你见过石玉殿的手迹吗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你见过石玉殿的手迹吗 □ 赵长生 / 文 石玉殿是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受到过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是林州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在人们的印象中,石玉殿识字很少.<林县志>记 ... 【人物志】 赵长生丨红旗渠工地上的宣传员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红旗渠工地上的宣传员 □ 赵长生 / 文 红旗渠总干渠开工建设时期,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人们忍受着饥饿,腰系绳索,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干活,艰苦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那时有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