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69)
本篇目录:
****************************************
1381.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
明至清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
1382.沘江古桥梁群
明至民国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
1383.景风阁古建筑群
清 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
1384.来鹤亭
清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
1385.云南驿古建筑群
清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
1386.大观楼
清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
1387.绮罗文昌宫
清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
1388.景东文庙
清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
1389.星宿桥和丰裕桥
清 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
1390.郑氏宗祠
清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
************************************
1381.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
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包含三组建筑,分别为芒岛佛寺、迁糯佛寺、勐卧佛寺。其中芒岛佛寺及迁糯佛寺分别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的迁糯村大寨村民小组和茂密村芒岛村民小组,勐卧佛寺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西南1公里的威远街村大寨村民小组。
芒岛佛寺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水平镇茂密办事处芒岛寨南,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全寺占地3960平方米,
前为山门,门内为大殿,殿东侧为僧房,大殿为三据歇山顶式围栏建筑,面阔3间,20米,进深5间15米,圆柱、门宙、藻井上均有花卉鸟兽人物木雕及贴印金色图案,
殿门上悬“西天古圣”匾额,门左右悬挂极联:西天如来慈悲普渡;东鲁圣人教育汪洋。芒岛傣族寨有59户人家,250人。
殿门上悬“西天古圣”匾额,门左右悬挂极联:西天如来慈悲普渡;
芒岛佛寺东门
迁糯佛寺位于景谷县迁糯村,系清代古建筑,建于1778年。有山门、戒堂、僧房、大殿、伙房等建筑组成,规模宏伟,占地3960平方米,是云南较大的傣族小乘佛教寺院之一。大殿为三重檐歇山顶园廊式建筑,面阔三间15.5米,进深22.5米,檐下均由斗拱三层。大殿墙基有佛经故事石雕,挑檐和藻井上的木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大殿高二十五米左右,长二十二.五米,面宽五间,进深五间,三重檐围栏式建筑,整座厅堂主要靠几对平行大柱作支撑,顶盖青灰瓦,羽角上翘,檐下有斗拱,内栏阁窗高一米,椽子较短,屋檐坡面平缓,约呈三十度,与西双版纳一带的寺檐坡度迥然不同,而与滇西保山、永平、下关等地的重檐式民间楼房很相似。大殿四壁下为石础,上刻各种动植物的图像,如猎人驱犬出猎图、张弓射鸟图、喂兔吃菜图等。
迁糯佛寺
大殿西端供释迦牟尼塑像,两旁为两位弟子像,帕召沙瓦戛在右,麻阿五八果在左(据说是水中的佛)。另在释迦佛的右后方还有一尊弥勒佛像,这些都是西双版纳、德宏、孟连等地所没有的。
迁糯佛寺侧门
勐卧佛寺双塔在威远镇大寨,是昔日的官佛寺,有山门、侧门、双塔、戒堂、大殿、僧房,面积3.335公顷,双塔在大殿两侧,南北向并列。这座建筑群为明末清初(1628~1661)傣族威远土官刀汉臣所建。清道光《威远厅志》载:“大缅寺在威城(参将衙署)北门外,寺内有缅僧百余人,皆剃发,用黄布裹身,名缅和尚。寺中有塔二座,高三丈余,昔土官刀汉臣所建。
左塔中生缅树,其枝从石缝内周围伸出,枝叶甚茂,塔石不崩,至晚众鸟聚集欢鸣于上,缅僧皆称奇焉,名曰塔树,至今犹然。”这记述的是“树包塔”奇观,双塔属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佛寺塔,塔为红砂石,亚字形仰莲复莲多层迭式须弥座,傣语称“冒乌窝喃”(莲花座),方形基座,每方4米,基石上有浮雕图案,四角有4个“埃香弄”(大力士)石雕作塔柱支撑,塔身上部为青砖竖砌连环圆柱。树包塔为6层,高10.74米,塔包树高7.2米,上部呈圆弧形,塔刹已被大树代替,两塔距30米,树高约塔的2倍。
勐卧佛寺戒堂
勐卧佛寺东门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进深各一间,梁架为抬梁式,外檐墙体为粘土砖砌筑,屋面为筒板瓦屋面,翼角起翘较高。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82.沘江古桥梁群
云龙保存的桥梁从最古老原始的溜索、藤桥到现代化的钢桁桥,其种类之繁,建筑形式之多样,完全可以组成一座桥梁的博物馆,素有“云龙古桥冠全滇”之称,堪称“古桥梁艺术博物馆”。云龙的桥梁具有“浮、梁、吊、拱”四大基本特性。这四大桥型是一切桥梁的鼻祖,如今世界上千姿百态的桥梁就是由此派生延演而来的。这些各种类型的桥梁大都集中在沘江流域及其支流之上,形成古桥梁群,如今还保存有各种类型的古桥近百座,有较大价值的42座。沘江上的古桥梁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从原始简单的桥梁到大跨度、建筑工艺复杂的桥梁,可以组成一部古代桥梁的发展史,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青云桥为铁链吊桥,是云南省云龙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沘江古桥梁群”中的一座古桥,位于云龙县城诺邓镇石门社区西南角的沘江上。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为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飏出资倡建,青云桥以前是连接县城与下坪、金麦等地的必经通行桥,下坪、 金麦等地的群众及车辆、 牲畜到县城, 必须经过此桥梁才能到达,具有十分重要的通行价值。 现在由于在蟠龙寺北侧新建了钢混大桥,下坪群众多数从新桥上通过,金麦等村的车、 人畜等也从青云桥南三百米处新修的大桥上通行。 青云桥逐步成为观赏和旅游者步行的桥梁,淡化了通行的功能, 但其价值不得不提。
沘江青云桥
安澜桥,铁链吊桥,位于云南大理州云龙县长新乡长春坡,跨沘江,始建清乾隆年间。
惠民桥位于云龙县城南宝丰乡南新村,距县城21公里,架于沘江之上。惠民桥始建年代不详,原桥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燹,现桥重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桥为双孔铁链吊桥,由于建桥处江面较宽,故于江心增设桥墩,采用了二进连跨的建筑工艺。
桥全长50米,桥身长39米,宽2.5米,高约8米;最大一孔孔径21.3米。桥由8根铁链组成,6根为底链,2根为吊链,在底链上铺设木板为桥面。三个桥墩上均建有瓦顶桥亭,东西两端桥亭为牌楼式,并附有长达7米的甬道。
中州桥,铁索吊桥,位于云南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果郎村,跨沘江,始建于清中期,原为一墩二孔木梁廊桥,后改为铁索吊桥,现仍在使用中。
中州桥
彩凤桥位于白石镇顺荡村,横跨沘江。距云龙县城约74公里。现桥为单孔伸臂式木梁桥,桥长39米,跨径27米,宽4.7米,高11.3米,两端建有桥亭(清光绪年间最后一次维修时,将西桥亭改为阁楼,名为“童子阁”)。
桥身用木方交错架叠,层层向河中挑出,再用5根9米长的横梁衔接,上铺木板组成桥面,桥身上覆盖瓦顶(比桥亭瓦顶略低),两侧用裙板遮挡,桥内两旁安置两排木凳供人歇息、避雨。而在桥上覆盖瓦屋顶,两侧又用裙板遮挡,在多雨的南方,则可以防止雨水对桥梁的侵袭,以避免腐坏木梁,增加桥梁的使用年限。
藤桥,位于云南大理州云龙县白石镇水城村,跨沘江,是一座用粗藤和木枋编制搭成的吊桥。相传始建于400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当地群众年年维修使用至今。桥身高约2米,踏板宽0.3米,离水面9米。
桥的构造是用三大根藤索三角形横拉在河流上空,两根上面的藤索挂上树枝做护栏,把两边的树枝杈头交叉搭在下方的藤索系住,再用木板放在中间作踏板,护栏与桥面呈倒三角形,行人手扶两边的藤索,踏着木板过桥。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沘江古桥梁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83.景风阁古建筑群
景风阁
景风阁古建筑群是云南省剑川久负盛名的风景区,位于剑川县城西隅,西依金华山,北傍永丰河。景风阁内古柏参天。绿树成荫,是极为幽静的所在,历来是剑川白族群众节日活动和闲暇游览的地方。还在于这里有着极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群。这一古建筑群集剑川白族人民的绘画、雕刻。建筑精湛工艺之大成,是省内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景风阁古建筑群由景风阁、来薰楼、灵宝塔、棂星门、文庙、启圣宫、财神殿、龙神祠、关岳庙和戏台等建筑组成(其中龙神祠已毁),始建于明末清初。这些古建筑基本上都采用斗拱飞檐结构,远看气势轩昂、宏大壮观,近观雕梁画栋、古雅精致,让人流连忘返。
景风阁藻井,景风阁是一座八角飞橹斗拱的三层楼阁,故又称八角楼。整个建筑由四大井口柱为主体构架,以正袱和斜袱分出八角,层层檐牙高啄,钩心斗角,结构十分严密。楼阁四周重彩丹青,有山水、花鸟等类型的白族民间图案。底楼南面,装有极富白族特色的格子门。四扇格子门的窗棂结构严谨美观,图案装饰精巧严密,格子门的腰板部分采用三层“透漏雕”的木雕绝技,雕镂接得变化多端,气韵不凡。人们可以从中领略到木雕之乡剑川的工匠们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高超的木雕技能,观之令人赞不绝口。
景风阁东南是巍峨高矗的灵宝塔。塔高15米,共九层,为方形密檐结构石塔。塔身雕有许多动物、莲花叶图案和缠技图案,每层四面皆有壁龛,龛内雕有天王、金刚、天龙八部等造像,这些石雕像形态逼真,工艺细腻精湛,均出自当地白族工匠之手。该塔始建于明代,清代乾隆十六年因地震倒塌,乾隆四十七年重建,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其间经历了数次大地震却安然无恙,白族古代建筑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与灵宝塔相呼应的是棂星门。棂星门是中间高两边低的牌楼式古木坊。十根一人围的大柱支撑起五丈高的屋面。两侧为壁,前后呈开放式。楼面上部用多层雕花斗拱承托,显得富丽堂皇。屋面上部十面出水六方飞角,由金黄色琉璃瓦镶嵌,屋脊上用黄瓦装饰着透空花纹,整座门楼气势宏伟。门内大梁、楼面均给有丹凤朝阳、二龙抢宝及白族风格的花鸟图案。两壁绘有著名的“剑阳人景”。人在门内,仿佛置身于白族名画的世界,可以品味出其民族绘画艺术的风格。
古朴壮观的孔庙大殿,玲珑别致的来薰楼,以及财神殿、戏台等都各具特色。景凤阁古建筑群布局严谨;既相互毗邻,又各自独立,高低和谐,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美学思想。这群古建筑,对于研究白族艺术和白族建筑颇有价值。
大成殿斗拱飞檐。
财神殿 张伯简纪念馆,张伯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与周恩来在巴黎筹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景风阁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84.来鹤亭
来鹤亭,由石屏东正街出城,直往东去约2公里,可见一个小村,层屋依山而建,层层环绕,名叫小瑞城,村子最高处雄踞着两幢檐翘角,亦显古旧的房屋,最高一幢的东面依偎着一个檐角高翘,琉璃金黄、造型别致的亭子,这就是被前人誉为“一海共三山,风光聚一亭”的来鹤亭。
来鹤亭,由石屏东正街出城约2公里,可见一个小村,来到村头,穿过村中街巷,走向临湖一面,就到了来鹤亭的大门。大门是一间砖木结构的瓦屋,门头悬挂一面,上书“未束岛”。走人大门,沿石头铺就的小径随坡而上,往右一转,就是青石砌成的高高的亭台。
转过亭台,后面有两幢土木结构的楼房庙宇,上面较为高大的一幢称为文昌阁,下面较小的一幢称为魁星阁。两阁中间为一平台,上下以台阶相连。整个来鹤亭建筑群,错落有致,大小和谐,布局合理。所有檐角都飞翘而起,插向云霄,并垂挂风铃。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回到亭台,只见来鹤亭面向东方,背依文昌阁后墙。里面随墙而下是两尊彩塑,上面一尊是吕洞宾驾鹤腾空,下面一尊是吕洞宾醉卧牙床。两尊彩塑色彩鲜明,栩栩如生,寄意深远。亭柱上垂挂着五副木刻对联,其中一副“忆旧游三岛.愿与轻鹭飞鸥订南山北山之约;让西湖一步,试看春芦秋柳比苏堤白堤何如。”委婉道出异龙湖景色之奇美堪与杭州西湖相比。整座亭子,亭檐为双层结构,下层檐下一块横匣,匾上是草书“来鹤亭”三字。亭旁一块青石碑上刻着“天下第一亭”。
坐于亭中或立于亭台,凭栏远眺,但见整个异龙湖景尽收眼底,四面青山尽入眼中。湖面轻舟点点,湖上鸥鹭成行,湖边良田万顷。
据说,小瑞城原名未束岛,是异龙湖三岛只一,来鹤亭原称海山亭,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当时,异龙湖水面广阔,烟波浩瀚,有三岛九曲之胜,清朝康熙年间,外地到石屏任知州的王光鼎,仰慕异龙湖山水美景,泛舟游湖,欣然登上海山亭,游玩赏景,当他走下海山亭时,忽见一为身着青衣,腰插玉笛的秀才,坐的亭台石桌边,独自饮酒,秀才见王光鼎走来,便相邀同饮,王光鼎见秀才胸襟坦荡,气宇不凡,
就过去同他对醉同饮,谈诗论对,由于两人兴趣相投,只顾吟诗饮酒也不知过了多少时辰,王光鼎抬头一看,太阳当空,好似未动,不觉惊异,便想寻问秀才究竟何人。却见秀才取下玉笛,轻轻一吹,太阳就流星般落了下去,天色渐暗,一只白鹤自天而降。秀才跨上鹤背,腾空而去。王光鼎恍然醒悟,原来是遇上八仙中的吕洞宾。事后,他请来塑匠,在亭内塑了一尊吕仙驾鹤吹笛的彩像,并将海山寺改名为来鹤亭。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来鹤亭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85.云南驿古建筑群 云南驿古建筑群位于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镇北部云南驿村,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云南县,云南驿地区为县治驻地。云南驿的古建筑群核心区位于云南驿村主道中部,由云南驿驿站、大马店、客栈、商铺等组成。现存古建筑主要有古驿道、驿站、大马店、李家大院、凤仪路口李家院、李家客栈、郭家大院、钱家大院、关圣殿、李氏宗祠、钱氏宗祠、杨炳麟故、白马寺等。
大马店
云南驿村有着20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上主要的驿站之一,也是云南省内驿站使用村名保留下来的唯一村落,历史文化积淀较深。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云南驿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单位。
*************************************
1386.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云南昆明市近华浦南面,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明初沐英在此建“西园”,濒临滇池草海北滨。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巡抚王继文兴建。 孙髯(1711-1773),字髯翁,号颐庵,自号蛟台老人,清代著名民间学者、古滇名士,祖籍陕西三原,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晚年移居弥勒并长眠于此。孙髯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其撰写一百八十字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毛泽东评价其“从古未有,别创一格”,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楼。 道光八年(1828)修葺大观楼,增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咸丰帝题“拔浪千层”匾,咸丰七年(1857)长联与楼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重建,复遭大水,光绪九年(1883)再修。 光绪十四年(1888)赵藩重以楷书刊刻长联。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大观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87.绮罗文昌宫 绮罗文昌宫始建于明万历37年(1609年),清乾隆五至九年(1740-1744年)扩建,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位于县城南4公里的腾越镇下绮罗村,占地面积近53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240平方米,系采用文庙规制与道教宫观相结合而建设的一组建筑群落,整个建筑以规模宏大、气宇轩昂、工艺精巧著称,较好地保存了当时本地区文物建筑的结构特征、做法等,是腾冲平面布局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研究云南明清木构建筑的珍贵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绮罗文昌宫地处风景如画的绮罗河畔,始建于万历年间,后康熙至光绪年间又经数次扩建。文昌宫坐南向北,大门泮池、棂星门、前楼、正殿、启圣楼、花园等建筑,沿南北纵轴线依次排列。文昌宫大门是一个牌坊式的建筑,门上刻着“玉真庆宫”四个大字,“礼门”“义门”分列大门两侧,墙上有斗大的“忠”、“孝”二字。 相当于文庙中的“大成门”。 文昌宫
中殿两旁的小庭中各有一座两层的楼阁,一为”魁星“,一为”梓潼“,六角玲珑,极致精美。如果文昌宫是照了宫殿的格局修造,那这两座小阁大约是代表了钟楼和鼓楼罢。二层正中各有一块松鹤牡丹的透雕,美轮美奂。中央是供奉孔子的大殿。 文昌宫东面为至圣楼,至圣楼为攒尖项楼阁式三重檐石木结构建筑。一层设供桌,祀乡贤牌位,即段芝瑜、李名重、李晗英、李珍国四位;二层设曾子牌位;三层设供桌,上祀孔子牌位。 魁星阁 魁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奎星的俗称。奎星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28宿主一,即北斗七星第一星--—天枢,也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中国民间信仰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 前楼之后为文昌宫,一般文庙建筑布局中此处应为大成殿,作为祭祀孔子之用。绮罗文昌宫为儒道结合的建筑群,此处为文昌宫,祭祀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绮罗文昌宫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88.景东文庙 景东文庙位于景东县城西玉屏山下,始建于1682年,80年代重新修缮。文庙古建筑群由泮池、魁阁、钟鼓楼、棂星门、大成殿、大成门等组成,总面积为5511平方米,景东县博物馆设在此。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面阔5间20.7米,进深5间14.95米,琉璃瓦面,檐下有斗拱28攒,正脊置宝顶、吻兽等,大殿立柱彩绘金龙。整体建筑庄严宏伟。景东兴建文庙,从初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景东文庙建立1682年,坐落于县城西边的玉屏山麓,至今已有323年的历史,是滇西南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景东文庙初建于塘窑,明朝正统七年(1442)改建于南仓井西。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迁至塘窑,明末焚毁。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以景东县令徐树宏指挥宅为庙学,康熙二十一年(1682)迁至玉屏山麓,三十九年(1700)再迁塘窑。乾隆十七年(1752)复迁玉屏山麓,嘉庆十一年(1806),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元年(1862),兵燹多有毁坏,同治十三年(1874),捐资再修。景东兴建文庙,从初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存的景东文庙建立1682年,坐落于县城西边的玉屏山麓,至今已有323年的历史。 棂星门,于1983年、2004年重修,是文庙建筑的核心。它属抬梁式牌楼木构架,整个木构架立于高一点五五米的须弥座上。须弥座由巨石砌成,四周有各种浮雕,龙飞凤舞,鱼跃龙门,鸟儿花朵等,形象逼真。须弥座顶部前后分置一点八米高的滚墩石,房檐下是耀眼夺目的平身科斗拱,计有七层,置于额枋上承托檐檩屋顶。屋顶为歇山式,盖的是琉璃瓦,紫黄绿三色,组成方块图案。屋脊安有宝狮、宝龙、宝瓶等,檐角挂有风铃,转枋上安有五颜六色的彩灯,柱梁挂枋,诗画相配。前后平板上,有三个耀眼大字——“棂星门”。棂星门飞檐交错,巍峨屹立,金碧交辉,甚为壮观。 通过棂星门,上五级台阶,又是一块平地,两幢厢房南北对座, 1986年新建,属穿斗式结构,造型别致美观,设有美好窗、灯笼窗等,板壁窗户,顶板屋檐,都经彩画,绚丽多彩,美不胜收。 六角亭于1985年新建,系穿斗式结构,重檐六方亭,总体设计严谨,式样小巧,玲珑耐看;亭内画栋雕梁,配有字画,游人可在亭内休息。 跨过大沟上的小桥,上五级台阶,就到了钟鼓楼。钟鼓楼于1985年重修,重檐歇山式屋顶,上下两层,登楼可举目远眺,县城川河尽收眼底。楼顶檐角上挂有铜铃,微风飘来,叮当作响,似泉水叮咚,给文庙增添了清雅情趣。 再上十一级台阶就是大成门。1984年重修,属穿斗式结构,歇山式屋顶,里面前后设有长栏靠凳,可供游客休息娱乐。大成门后边正中,是一道八角形的大门。跨出大门,是一个院子 大成殿,1984年修复,属抬梁式结构,歇山式屋顶,由二十八棵大圆柱支撑,柱基为石雕的鼓凳式及复盆式两种,用大跨度横梁,前檐有四层斗拱承檐檩,有两棵金龙抱住于大殿前中。1994年,重新安装了雕刻花鸟等图案的门窗,并悬挂了皇帝亲笔题写的仿刻牌匾。1995年1月28日,安置了汉白玉雕成的孔子像。2004年,添置了四配十二哲的雕像。整个大殿宽敞宏伟,气势非凡,给人予力量的美感和肃穆的神圣感。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绮罗文昌宫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89.星宿桥和丰裕桥 星宿桥原跨星宿江,桥以江为名,始建于明万历41年(1613年),后屡坍屡建,道光12年(1832年)为最后一次修建。据介绍耗资白眼一万多两。史家称之为“工程良美为全滇之冠”。解放后,在上游修建了水库,1993年又把河道进行了改道,把桥的上下游水域变成了湖面,建设了“星宿公园”。 星宿桥为七孔尖拱,长百米,宽十米,高十米。据说建桥时用石灰糯米浆对石条进行了浇灌,因而十分坚固。 现在的星宿公园,岸边都是高大的垂柳,上下游都有曲桥连接两岸,中间是高大的星宿古桥,桥拱与水面上的倒影构成了一个个圆形,风光非常优美。 丰裕桥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康熙年间重建,后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再建,次年建成至今。
古桥长116米、宽度为8点6米、单孔跨度为12米。两端各有石狮一对,但现已残破。
阙顶高低三层,雕刻十分精美,中间的石碑雕刻有“丰裕桥”三个大字。有一块碑落款为光绪十八年。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星宿桥和丰裕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郑氏宗祠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东南部郑营村西段,为清朝进士陈鹤亭故居,是郑营村占地面积最大的民国年间的建筑。坐南向北,主轴线呈南北走向,总占地面积1452.6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1平方米,由前殿、中殿、正殿、耳房和厢房组成三进院落式平面布局。房间40间,均为硬山顶、抬梁式的木结构建筑。前殿 中殿 郑氏宗祠中殿厢房 正殿 祠堂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郑氏宗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