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随便一朵云相当于几百头大象的重量,可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蓝天白云几乎是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但是你知道吗?科学家研究发现,一朵中型大小的云,大概质量约为500吨,这相当于上百头大象的重量,照理说应该会掉下来,可为什么这么重的云没有落下来呢?
想要知道这个答案,我们要先从云的形成说起。
云的形成
在我们的认识里,水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
当液态水达到沸点100摄氏度时,液态水就会气化,形成云雾,但是云的形成却不是沸腾形成的,而是蒸发。
蒸发和气化不同,蒸发是氧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发生了互换的过程,我们知道水分子中包含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
大自然的河流、湖泊以及海洋中,不仅有水分子,还有一些别的元素,其中就有氧分子,这些氧分子有时会和水分子结合,把水分子中的氧置换出来,但是在置换的过程中,由于水分子与氧分子的价电子(价电子就是指最外层电子数)旋转速率不同,氧气分子中的价电子速率比水分子的高,所以氧分子置换水分子后,使得水分子的结构像是一个气球状的饱满层,在斥力的作用下,水分子推开别的水分子,进入到空气中。
当温度越高时,分子的活动越剧烈,氧分子与水分子结合的就越多,蒸发速度越快。
当水分子与空气的接触面越大时,氧分子就越有可能与水分子结合,蒸发速度就越快。
当空气流动越快时,蒸发的速度也越快,越有可能形成云雾。
水分子之所以能飘入空中,形成云雾,是因为水分子相对于空气而言更轻。
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相同温度相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空气中分子数量相同。
而地球的大气中,大多数是由氦分子以及氧分子构成。
由于氦分子原子序位相对于氢更靠后,所以水分子更轻。当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充满了水分子时,该地区的空气就会像充了氢气的气球一样上升。
等到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温度降低,压强变低,所以相同体积内高空中能包含的水分子数量减少,水分子会向附近扩散。但是此时我们还看不到它,因为它们太小了。
其实,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由于电子的电荷,会形成斥力,自然条件下几乎不会凝结在一起,之所以我们能观测到它们,是因为大气中不仅有各种气体,还有灰尘,这些灰尘会充当凝结核,附近的水分子会汇聚在灰尘周围,当每个凝结核都汇聚足够多的水分子时,此时就形成了云。
云为什么不会落下来?
根据科学家研究,一朵中型的云质量大概有500吨,之所以不会落下来,是因为云的坠落速度。
我们知道,云是由一个个小型水滴组成,这些水滴在天空中其实也会下落,但它的下落速度要遵循着终端速度。
终端速度是说:任意一个颗粒在下落过程中,在不受到其他颗粒干扰时,在等速阶段里,颗粒相对于流体的速度。
水滴在下落时,由于体积很小,质量很轻,因此下落的速度非常慢,但是水滴在下落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其他水分子或者灰尘的干扰,导致发生碰撞,弹回上空。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晴朗天空下的小灰尘,它们的下落速度就非常非常慢,而且稍微有一点点空气流动,它们就会上升。
同时,水滴在下落的过程中,也会发生蒸发,也就是说,还没等雨滴落入到地面,该雨滴又重新蒸发成水分子,飘入高空,再次汇聚在凝结核附近,形成小水滴。
虽然在我们眼里一朵云变化很小,但组成这朵云的每一粒小水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也就是动态平衡,所以重达50吨的云才不会像钢铁水泥般从空中坠落下来。
云是怎么变成雨的?
其实,云变成雨纯碎是因为温度,我们知道,高空中的温度很低,上升到一定高空之后水滴会进入冰点,形成冰晶。水滴在形成冰晶的过程中会释放热量,导致周围水滴被蒸发,而此时冰晶充当了凝结核,吸纳了周围的水分子,所以冰晶会越来越大,直到达到一定重量时,冰晶会坠落地面。
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由于地表温度,又会形成雨或者雪。这就是自然降雨或者降雪的过程。
澳大利亚大火之后之所以会形成大雨,是因为:大火的高温导致当地土壤、树木以及河流湖泊中的水分子上升到天空中,而大量灰烬会飘入空中,形成凝结核,让高空中的水分子凝结,并形成降雨落入地面。
应用
很多人认为了解科学无用,他们认为即使懂得云、雨、雪的形成,也没有实际的用途。但实际上,科学家们正是利用这里原理来指导生活。
比如:人工降雨就是向天空中抛洒灰尘,形成凝结核,让高空中的水分子得以落入到地面,缓解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