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与向下

距离自己最近的东西,最容易被边缘化。有时候,看似熟悉的事物,其实越陌生。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人物莫过于毛泽东了,可是真正理解、学习毛泽东的并不多。再次翻读任志刚所写的《为什么是毛泽东》一书,我认为毛泽东的成功,缘于他积极向上的心态,缘于他一生中的上下求索。
我把他的成功通俗地定义为“向上”和“向下”。
“向上”主要是找到自己的人生方面,主要表现在读书,立志,交友,探索与反思。
毛泽东出身并非贫农,因为父亲的能干,家境很殷实。出身对于孩子的性格很重要,让他有天然的优越感,自信才不会胆怯,才会更好地绽放自我。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是一个很有风度的人,他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学者名流的身份。也因为自信,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都敢于选择自己的道路,敢于与众不同,敢于绽放自我。毛泽东的最高学历就是湖南一师毕业,一个大专毕业的师范生,即使放在当时名流辈出的时代,他也不是一个优秀的代表。但是,他喜欢读书,并且读了很多书,也受到了当时老师们的喜爱与器重,他是一个博学的人,无论是写作,诗词,宣传,历史,书法等,都有过骄人的成绩。正是在读书中,他在不断地梳理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寻找着中国前进的方向。在求学时代,毛泽东就非常喜欢交友,很多老师也都是亦师亦友,他办报纸,组织新民学社,义务组织学生去法国留学,在不断地寻找着志同道合的人,很多人也成了他事业的臂膀,也了他的追随者。他也是一个勇于探索和不断反思的人,他的一生都在实验,都在寻找,都在否定自己。正是因为不断“向上”,他是一个打不倒的人,他总是向上看,向上走,向上行。因为常常仰望星空,他的目光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他看得很远,看得很准,看得很透。把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道理看得很清晰,也因此,他的目光很自信,很淡定,他的脚步很从容,很坚定。
“向下”主要是贴着地面飞翔,主要表现在调查,自立,柔软,包容与坚持。
如果说“向上”是仰望星空的话,那么“向下”就是脚踏实地。“向上”可以成为学者,成为名流,但是,要想做成一番事业,还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很多学者正是常常迷恋书舍,钻在故纸堆里拨不出来,而出现了幻想,成了清流,这样的书生在现实生活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毛泽东的一生最值得书生们学习的,正是他的“向下”。
因为他总是目光朝下看,他看到了老百姓的疾苦,看到了人生的不易,也因此有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菩萨心肠。这种柔软的心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才始终得到人们的尊重与爱戴,也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与神圣。因为他的总是向下看,他能把目光从书本转移到实践中去,因此,他脱下了长衫,即使在建国之后,他还长年穿着补丁的衣服,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只要和人民融为一体,才会成为人民的领袖。他踏踏实实地去做农村调查研究,他脱下长衫,说着老百姓听得懂的乡音,遵循着乡俗,和老百姓融为一体,即使在战争中,也提出“不拿人民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在人民那里,他看到了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什么,也看到了农民的力量。也正是因为他总是目光向下,他懂得了自主一定要自立。中国的事情,只能靠中国人。无论什么样的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为目光向下,他懂得要敢于面对困难,能承担多大的困难,才会成就多大的业绩。天上不会掉馅饼,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一切都要自立更生,一切都要艰苦奋斗。他懂得了建立军队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党指挥枪,并成了我党的重要理论,一介书生渐渐成长为军事家,并且在不断斗争中找寻到了打胜仗的秘诀,从而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他总是目光向下,他能看到人性复杂的一面,甚至是丑恶的一面。也因此,他懂得接纳,懂得包容,懂得了坚持,即使受到再大的委屈,都能够看到前方的光。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更多的同志,他懂得只有团结更多的人,才会成就更大的事业。当然,他也懂得人性的恶,不会纵容与包庇,发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最强音。
仰望星空,会让自己找准人生航向,找准自己的目标和愿景。脚踏实地,会让自己站稳脚跟,找到目标和愿景的落脚点,找准前行的路径,把理想化为现实。这也是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得愈深,行得愈坚决,行得愈快,愈能把认知变得更清晰。从伟人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信念和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