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齐说大话/于小燕(原创)

小小说小齐说大话于小燕小齐是一个20来岁的青年,他个头不高,又黑又憨,家里穷得顿顿吃甜饭(没菜的饭),还爱说大话,一说大话就两眼发光。他说:“我那天进城,看见城里的草莓一斤要卖20块钱!那草莓摘掉就结上了,摘掉就结上了,一茬要卖多少钱!我们每年种玉米,一斤玉米七毛钱,顶破天打上2000斤,卖上1400块钱,人工钱不算,去掉化肥钱、农药钱、水费,能剩个啥?我今年就找着买草莓苗子去,弄上来了我也要种草莓。同村的阿林对他说:“那个恐怕弄不成。那是高级水果,得土质好,有方便的水浇,我们这里就不是长那东西的地方。”邻居阿香婶讥讽地说:“好啊,你赶快弄去,种上了我们好沾个光,吃个你的草莓。”原来,他们这地方叫沙河村,地处西北戈壁,风沙大,石头多,天暖得迟,5月了都还要防霜冻。秋天,霜又来得早,一场霜来,玉米都冻干了,还谈什么种草莓?没想到,小齐真的买来了草莓苗。可是,不知道他是不懂技术,还是沙河村的地石厚土薄,真的不适宜种草莓,活生生的草莓苗,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种上,没过多久,百分之九十都死了。到了夏天,草莓价格已经成了两三块钱一斤,小齐的地里才稀稀拉拉地红了几个草莓,而且个头小,颜色不亮堂。小齐不灰心,他说:“你看我这几棵活了的还是挺好的,这说明我们这地方也能种草莓,我今年没种成,那是我缺乏经验,也没技术。等我好好研究研究,再去找人学学,明年我再种,保证能成!”他父亲一听就火了,骂道:“明年还种?明年你再种全家就得跟你喝西北风去了!”小齐不说话了,常常一个人在那里发呆。他心里琢磨着再种点什么。难道我们沙河村的地,真的只能种玉米么?我不相信!我一定要再想个新办法出来,不能这么一直受穷!他常常望着离村庄不远处的戈壁,心里想,戈壁这么大,闲放着,要是能在戈壁上做点什么就好了?正好这一年,乡上提倡在戈壁滩上建大棚。因为投资巨大,周围农户都摇头摆手,说干不成。唯有小齐听到这个消息后,心跳加速,两眼发光。他说服父母,从银行贷了5万块钱,又张家借西家求,凑了4万块钱,在农业蔬菜种植示范区所在的戈壁滩上建了一座全自动、无公害绿色蔬菜大棚。亲戚、朋友、乡邻都说他脑子里进水了。这么多钱,做什么不好,拿来种菜!还在戈壁滩里,傻着哩!你想那石头滩上能长出菜?简直是做梦!等他明年种不出菜来,两眼就大瞪了。哪知第二年,小齐大棚里种出来的葫芦瓜,只一茬就卖了7万多块钱。好奇的村民再也忍不住,都跑去看。只见石头地上,摆着一排排“袋子”,每一个“袋子”上面,都长着绿油油的葫芦瓜。叶子肥大鲜绿,开着金黄的花,每朵花下面,都是一个可爱的、诱人的、鲜嫩的小葫芦瓜。村民们惊愕得张大嘴,祖祖辈辈都种地,从没有听说石头滩上能长出菜来,还长得这么好!“这咋浇水呢?”一个村民问。“这都是滴灌,你看,这上面都压着管子。”小齐介绍。“这么小一个袋袋,够葫芦瓜生长的需要么?”一个村民又问。“你别看它小,这里面都是麦秸秆沤成的农家肥,这么一袋要用一年呢。”“这光能种葫芦瓜么?”“不,葫芦瓜、黄瓜、西瓜、葡萄、绿叶菜,都能种,你想种啥就种啥。我还想再建一座,专门种草莓呢。”众人不禁笑了:“种了一次草莓,还没亏够,还想再亏一次呢?”小齐认真地说:“哎,那次是没经验,条件也不成熟,我现在有了大棚,再学学草莓的种植技术,应该没问题。”“这么大一个棚,你一个人能忙过来么?”张家大婶看得眼花缭乱,不禁问。众人又笑了:“忙不过来了,你还是把佳怡早些嫁给人家吧!”佳怡是张大婶的女儿,从小就跟小齐好。小齐黑黑的脸儿一下子变得通红,笑着说:“我们这都是电脑管理,你看中间那台机器,那是专门监测蔬菜生长情况的。假如蔬菜生病,就会自动拍片,传送到我们手机上。那边那个,是温度监测仪,什么时间放风、该不该放风,都会有数据出来。而我们放风,也不用人,全部自动化。只要一部手机,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在家里操作都可以。一个壮劳力熟练后,一个人可以管理这样大的三个棚。我现在被张南乡请了去,一直在他们那儿做技术指导,我这个棚就撂下我爸给我管着。”村民们“啧啧”赞叹着,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有几个村民说:“小齐,我们也想建一座大棚,到时候你给我们教一教!”小齐说:“好啊,你们大家都建,我以后就做你们的技术指导员!”乡邻们一下觉得,小齐这小伙子真好、真实在,从来不说大话。这篇发表在2018年6月22日《兵团日报》

图/文/于小燕,甘肃酒泉人,喜欢书香,忙时种地,闲时写作,在《中国社区报》、《中国审计报》、《检察日报》、《小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三十多万字。个人微信号:jqyxy6,个人公众号:酒泉于小燕的农家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