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西瓜的大哥
作者于小燕,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社区报》《中国审计报》《检察日报》《甘肃日报》《山西日报》《教师报》《大河报》《大众日报》《小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三十多万字。个人微信号:jqyxy6,个人公众号:于小燕的农家生活
往期回看
【地摊】随笔
卖西瓜的大哥
于小燕
小区旁边,每年都有一个人来卖瓜。
他,瘦瘦的,本来挺高,因为经常弯着腰子,看起来不高。又因为黑,人就显得更小,老远看起来,就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其实他一点儿不小,年近五十,头发已经花白了。
家里种着三四十亩地,光西瓜就种着十亩。平时就务习庄稼,西瓜熟了,就拉西瓜到城里来卖。
一辆小型客货车,上面码着西瓜。西瓜是那种不大不小,十斤左右、颜色鲜绿、十分圆的。车栏上耷拉着盖车的塑料黑纱网,下面挂着用来装瓜的白色的大塑料袋、紫红色的网袋。
停在人行道旁不妨碍人走路的地方。一把简易的自制钢管躺椅,一台小电子秤,一台中电子秤,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一车瓜,卖个三四天,就卖完了。卖完我再回去拉。”他给旁边问讯的人说。
去年,他是同他妻子一起来卖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爱笑也爱说的女人。她非常喜欢穿裙子,虽然在卖瓜,在露天地里,一天到晚风吹日晒雨淋,打扮得却很时髦。
是的,无论什么人,无论她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她都有追求幸福和漂亮的权利。虽然在一些人眼里,这样的她看起来并不美。但是在她自己看来,她已经是把自己尽可能的打扮到了极致。
“今年,又种了些植种,两个人都出来,地上的活没人做。她就在家里忙地上,我就一个人出来卖。”他一边给客人挑瓜,一边回答客人的提问。
客人,一般都是这附近住的人。也有路过的人。
有人就问:“超市里一斤五毛八,你这怎么还卖一块呢?”
“对着呢,超市里是卖的五毛八,但是瓜和瓜,它不一样,”他把挑好的瓜,放到秤上,报过数,拿塑料袋一套,反手趁势一提就装好了,动作麻利熟练的,就像卖馒头的装了两个馒头。
“超市里一块钱的瓜,是新疆瓜,一个就有我这两个大,顾客买回去吃不掉。吃半个,扔半个,还等于掏了一元钱。除非是工地上,单位上,或者家里人多的,就买那大的,像一般的小家庭,还是买我这小的实惠。”
有人就说:“都是个瓜,你为啥不卖便宜些?便宜些好卖得快!”
他掂起手里的瓜,说:“那样不行。你看,像我这瓜,一个七八斤,一亩地能产八千斤,就像你说的那大瓜,人家亩产要一万五千斤。还有一种特小的,卖一块三,一亩地才能产三千斤。就算全部一块钱卖了,也才卖上个三千块,还不如种苞谷了。再说,还有化肥钱、人工钱、还要拉到市场上卖呢。”
“不管大瓜小瓜,一棵秧上只能结一个么?”
“只能结一个。”
“为啥不叫多结个?”
“不能多结。多结,第一,它也长不大,不但长不大,长上个十几天,因为前面长着一个大的,它营养跟不上,仍然就落掉了。不如趁早掐掉,安安稳稳的把那一个长大长好。”
“品种小的那种,你种稠些,种稠些,产量不也就上来了?”
“不是你说的那么回事。他这品种,本身就长这么大,你种得稠了,它就长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更小了。”
这时,夜色渐深,城市的灯火把瓜车照得越发诱人。挑瓜的人越来越多。我也挑了一个。他伸手接过我挑下的瓜,说:“这个有虫呢。你重挑个。”
我一看,圆圆的瓜上,不过一个芨芨棍粗细的干疤眼儿,就说:‘没事,芨芨戳下的,已经干了,里面好着呢。”
他低头望着一眼瓜上的小疤,说:“不是芨芨戳下的,是个虫眼子。”他把那瓜单另放在一边,从车里又挑起一个,递给我:“你把这个拿上。”
我心里想:瓜皮厚,那么小一个干疤疤!我吃瓜也吃了几十年了,从来没遇到瓜上有芨芨棍粗一个疤眼儿,瓜就坏了的。不过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反正是他的瓜。
他可能看出了我的不以为然,一面麻利的往袋里装瓜,一面说:“我种瓜着哩,我知道。那不是芨芨戳下的,那就是个虫眼子。坏了就不能卖了,我不能把坏了的瓜卖给你吃。”
“你吃了觉得好,帮我在亲戚朋友处宣传一下,我这是下河清的瓜,又脆又甜,年年在这儿卖着。”
晚风清凉,夜色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