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没时间思考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没时间思考
有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现在的生活变得很危险,因为我们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
忙,对于大部分人来讲似乎都是一个关键词:工作日忙于工作;周末忙于带娃;还有忙于学习;忙着休息……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可是,各位看官有没有曾经问过自己有多少时间是留给自己思考的?
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感慨,一个阶段或一年过去了,真正坐下来想一想,干了什么事,取得了多少成绩,有哪些收获,大脑往往一片空白。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忙的时候疲于应付,闲的时候又想图个舒服,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忽视了总结和思考。
要知道,人生短暂,时间宝贵,所以,不要将它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如果你被教条束缚着,那就意味着你将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
所以,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你要自己思考人生,并有勇气去听从你的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有人曾经作过这样一个统计,一个人如果活到72岁,他一生的时间大概是这样度过的: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2年,文体活动8年,工作14年,闲暇时间22年。从中可以看出,闲暇时间占一生时间的比例最大。如果能在闲的时候静下心来沉淀一下自己,就能够理清工作思路,找到存在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们开始安于现状,依赖于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同时也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空虚浮躁。
有位哲学家带弟子们出行。途中,他问弟子:“有一种东西,跑得比光速还快,瞬间能穿越银河系,到达遥远的地方……这是什么?”弟子们争着回答:“是思想!”
哲学家微笑着点点头,继续说:“那么,有另外一种东西,跑得比乌龟慢,当春花怒放时,它还停留在冬天;当头发雪白时,它仍然是个小孩子的模样,那又是什么?”
弟子们不知如何回答。
“还有,不前进也不后退,没出生也不死亡,始终漂浮在一个定点。谁能告诉我,这又是什么?”
弟子们更加茫然。
“答案都是思想!它们是思想的三种表现,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比喻成三种人生。”
望着聚精会神的弟子们,哲学家解释说:“第一种是积极奋斗的人生。当一个人不断力争上游,对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和信心时,这种人的心灵就不受时空限制,他就好比一支射出去的箭,总有一天会超越光速,驾驭万物之上;第二种是懒惰的人生。他永远落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捡拾他人丢弃的东西,这种人注定被遗忘;第三种是醉生梦死的人生。当一个人放弃努力、苟且偷生时,他的命运是冰封的,没有任何机会来敲门,不快乐也无所谓痛苦。这是一个注定悲哀的人,像水母的空壳漂浮于海中,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也不在梦境里……”
弟子们大悟。播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将收获怎样的生命高度和深度。人的一生中,要紧处只有几步,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态度至关重要。
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观念,如果出现负面的想法,要及时停止;不好的言行,尽量克制。
亚里士多德说,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习,还必须有思考的能力。IBM公司总裁沃森要求在所有厂房和办公室里都挂上“思考”一词的牌子,以便随时提醒人们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你要去哪里?你工作的真正动力是什么?你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你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找到答案。
当代女作家毕淑敏在《百家讲坛》的一次演讲时谈及“人生有何意义”的问题,她说,“人生本没有意义”。毕淑敏的回答赢来全场的一片掌声,但掌声过后,毕淑敏的话又让人们陷入思考当中:“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的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情,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
很多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名与利面前,其实就是考验我们人生最为重要的时刻,有的人经不起名利的诱惑,于是,在尊贵的生命面前,他们失去了生命的洁白;在名与利面前,把人与鸟放在同等的地位,人已经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力。
人不能像鸟一样活着,人需要智慧。托尔斯泰认为:“智慧就是懂得生活的任务以及怎样去完成”。一个人能够正确评价环境,能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够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困难,能够知晓别人并与之和睦相处,能够按自己思考的路线走下去……这些都是人生的智慧。
人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当你静坐独思时,把自己放在云端之上,一切的感念都那么真切,一切的烦恼都如过眼烟云,一切的重负也都像失重般挥之而去。此时此刻,你会觉得自己无比宁静,这或许正是人生的高度。沉静过后,你会发现原有的杂念、烦恼,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你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才真正体味到生命的价值。
记得有本书叫《思考致富》,思考确实可以让你富脑袋也富口袋。所以笔者还是建议大家从缠身的“忙”中抽点时间让自己思考一下。各位看官也可以参考以下的几个行动:
1)停。要让自己有不时停下来的习惯,抽身出来。哪怕一个月一个小时。
2)看。回看过去发生的事,看看身边发生的事和变化,收集信息。
3)想(思考)。回顾、总结、找路子找方案。
4)选择。从众多方案中订出计划。
5)做。按照新拟定的计划再出发。
教学的本质就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永远都学不完,他们学习知识只是一个小小的步骤,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老师则是他们的引路人,能够激发他们思想,产生共鸣,碰撞,使他们真正从自己的角度引发思考,把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上。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去摸索、探究、品味。
在课堂,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的期待就开始了。我在一些课上观察到,教师提出问题后,眼睛就急急忙忙地扫视教室,寻找能答出这个问题的学生,而他的学生刚开始思考,或是正在思考,教师寻找的目光,有可能让他们没法保持平静的思考。
我在讲台上站了半辈子,我了解学生的思考状态。我能看到学生的神态,一些学生神情总是很平静,有些会表现出困惑,也有些学生,总是微笑,有的甚至喜形于色。我熟悉自己的学生,但我也未必能准确地判断他目前的思考状态。
近些年,我更注意到,公开课或是展示课,教学节奏总是很快,从上课第一分钟,教师就很急切,整个一节课,“环环相扣,点水不漏”,像一出精致的情节剧。这个“环环相扣,点水不漏”究竟好不好呢?很难说,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教师的课“完整”了,“进度”有保障了,那么,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不是也“完成”了?
教师提出问题,不留足一定的思考时间,立刻就让学生回答,未必符合教学规律。这不是电视知识竞赛,上课不能这样要求学生“抢答”。问题提出后,全班学生正在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学习;能多留一点时间,甚至让学生交流一下,也许更有价值。如果教师心情过于迫切,过于重视“进度”,想上出一节“完整的课”,希望“抢答”并且正确,目的错了,也就失去了教学价值。
我在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这一点。我从不表扬“抢答”的学生,因为他干扰了同学们的思考,全班学生在思考,一声插嘴,无论表达的对或错,都打断了大家的思维,对教学过程而言,这是干扰破坏。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些教师不制止学生这种不良习惯。
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有些“一两分钟”极其重要的,有时却被粗心的教师忽略了;而生命中有很多时间,却用于无价值的学习,或是不得不消耗在无益甚至无聊中,最终形成人生的“平庸”。
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课堂上教师提一个问题,如果多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思考,他思考的质量就有可能提高。看起来,这个一分钟好像多了,然而,未来多漫长啊,因为受教育阶段的经常能有这样的“一分钟”,人将变得富有智慧,未来世界将变得无限辽阔。
著名成功学权威科林·特纳说:“把一天1%的时间用于思考,那么,你在其余99%的时间都会受益。”
人的大脑就好像一个财务系统,有“收入”、有“支出”,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存储、输出,应定期“拢拢账”克服那种整日忙于干工作、处关系、赶饭局、搞迎送,就是不留思考时间的不良做法。
很多时候,世俗的眼光会以压倒性的力量使你屈服,迫使你变得和其他人一样平庸。渐渐地,你就发现变得平庸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容易,也会让其他人更舒服,于是向现实屈服就变成了习惯。
很多时候,当我们不断奔跑的时候,我们很难停下脚步来思考一下。当我们在工作中少了思考,慢慢我们就会对工作失去了热情,日复一日地做着一样的事情,少了创造和活力;当我们在生活中少了思考,我们就会把柴米油盐当成日子来过,少了生活的情趣;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了思考,我们就会复制祖辈的教育模式,把自己认为对的观念强加给孩子。
当我开始思考之后,一天的时间里面,我会给自己留出空白的时间,去思考,去复盘,去总结。每天会在群里做简单的分享,其实我不在意有没有人听,我关注的是自己的收获和成长,而确实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不断地精进。
人生没有回程车票,过去的事情是好是坏都不可改变,只有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结合本职工作,静心思考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增长,收获更大的进步。当忙碌成为主要生活状态时,别忘了挤点时间用于思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家的国王发现整个国家的人都因为喝了一口井里的水而疯了。他千方百计到处找药希望治好大家的病,但所有人都拒绝吃药,都认为国王疯了,最后国王不得不也去喝井水变成疯子,于是举国欢腾,庆祝国王变得正常。实际上,这个国家已经彻底变成了疯子的国度。
世界靠精神和道德的引导走向辉煌,否则就离毁灭不远;人类靠内心的善良和纯真走向天堂,否则就离地狱不远。
只有在繁杂匆忙的现实生活中,永远保留一点对崇高理想、幸福生活的向往,我们才能保有心中那座“披着霞光绕着云雾的雪山”。
又一次想起了朋友的话,确实,当我们忙得连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时,我们的生活就变得相当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