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遗忘并存的大脑工作机制注定多数学习时间都在填"铺路石"
育邻梦
网友提问:孩子要上小学一年级,自己在家辅导,该不该送去补课?
下半年孩子就上一年级了,我在想该不该送孩子去补课。有人说一级怎么补!别乱补等到上学了孩子上课该听不进去了。这也懂,那也知道,都不想听了!怎么办?
回复:记忆与遗忘并存的大脑工作机制注定多数学习时间都在填"铺路石"。
记忆,人类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具有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的综合能力,它是人类进行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开展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是人类借鉴、掌握、运用既有社会生产劳动技能与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前提。
遗忘,人类识记过的内容无论何时都无法完全被提取,并且提取与识记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能够被顺利提取的内容比例越少。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完全遗忘】就不再遗忘了。
冷-热、高-矮、大-小、长-短、强-弱......同样,记忆与遗忘也是同住在人类大脑中的一对同卵双胞胎,它们时刻如影随形,人们对许多生活事物时常“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如果人们想要熟练掌握某项社会生活技能就必须反复刻意练习,以达成“熟能生巧”之目的,比如讲话、运动、烹饪、工作等日常生活事务都是练习时间越长越熟练。
昨天学的今天忘、课堂上学了下课忘、上一秒学的下一秒忘......孩子的学习总不能时刻让老师和家长满意,也总做不到“过目不忘”。那么,影响记忆与遗忘比率的关联因素都有哪些呢?
1、个体生理差异。“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身体构造、体能、智能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2、个人兴趣。俗话说:“千金难买我愿意。”每个人都十分乐意与自己喜爱的事物搞好关系、多花时间研习它们。同样,孩子也会优先记住他们喜爱的知识内容、提前舍弃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文字;
3、生活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环境对每个人的学习成长影响是综合而又复杂的,可塑性极强的孩子们自然也能够轻易模仿周边生活方式,比如父母爱阅读孩子就跟着爱上了阅读、父母习惯早睡早起孩子也会跟随、父母喜欢运动孩子的综合运动能力就强......
一口食不能养大孩子、一堂课不能让孩子才华横溢、一场趣味活动不能引导孩子百炼成钢......辅助孩子学习成长就像烹饪中餐,每种调料都必须根据烹调火候适量添加。而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内容则如同吃饭,有的孩子喜欢面食、有的孩子喜欢米饭、有的孩子乐意吃蔬菜、有的孩子更喜爱肉食、有的孩子肠胃消化能力好&身体成长发育快、有的孩子胃口好但不长个儿、有的孩子胃口和个子都比同伴差。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孩子学习成长离不开被陪伴,但长时间被强势监督学习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也未必全是好事儿,比如通过提升运动能力、启发开放式思维、增加文化艺术鉴赏等对孩子的综合成长促进就比班课补习成效更好。所以,是否参加课后补习没有标准答案,但记忆与遗忘并存的大脑工作机制注定多数学习时间都在填"铺路石"。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