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记】舌尖上的故乡
故乡是滨海小镇,海陆交通四通八达,不但是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小镇,还是积淀着特独风味美食的小城。
小城有许多风味美食,蜚声海内外,曾让无数外地人慕名而来。各种风味小吃,是飘荡异地他乡游子味觉上的乡愁。
小城鱼炸,色泽黄灿灿的,表皮酥脆可口,鱼肉鲜嫩,可谓名扬天下。
鱼炸的做法,要经过一些独特的工序。电城鱼炸全,八十年代开始,在电城市场的饮食档炸鱼炸,他的鱼炸皮脆肉嫩,百吃不厌。
鱼炸,图片提供,天空
小时去他的档口吃鱼炸,他的客人很多,要排队等。常常站在他的锅前,吞着口水他炸鱼炸。
鱼炸全夏天炸鱼炸,赤裸着上身,绑着一条蓝色围裙,站在锅前。
九点钟开始,鱼炸全到鱼市买鱼回来,把粘米粉放到一个瓦盆里,加一些适量泡打粉,加些水搅拌均匀,搅成浆糊状,再用特制的长筷子夹着麻鳝鱼块,放到瓦盆里搅蘸着粘米粉浆糊,把鱼块裹住放进沸腾的油锅里边缘煮炸。
几分钟左右,用长筷将它推到锅中,煎炸了几分钟,把它翻转过来炸,再炸几分钟,夹起放到油锅半边的钢丝网上凉一会,就可以吃了。
蘸鱼炸的盐,是精盐,要经过放干锅里炒一下,再倒出来贮藏好,鱼炸放白色瓷碟上时,就勺一汤匙精盐放鱼炸碟子边缘。
著名诗人张慧谋老师曾题字给鱼炸全:小城第一神锅。
张慧谋老师与鱼炸全(图片提供,若基)
小城还有蚝炸,九女炸(一种小鱿鱼,此为音译),小城的蚝炸,让一个在八岁时失踪的青年找到亲生父母。
那个小伙子,八岁时给别人拐卖到云浮。长大后到云南打工,在宵夜档口看到有人炸蚝炸,顿感这个场面有些熟悉,印象中他曾经吃过这些东西。
他问档口老板,这是什么?是哪里的特产?
小城蚝炸,图片提供,天空
老板说,这是茂名滨海小城的风味小吃。小伙子对朋友说,我小时就吃这个,我的家乡应该就是在这里。
后来经过寻亲志愿者和茂名义工协会的帮助,终于寻到失散多年的父亲。
小城鱼炸蚝炸,在小城的各个小食肆,饭店、十三菜粥摊,都可以吃到了。
九女炸,图片提供,谭莲珠老师
小城乌贼饼(墨鱼饼)是小城人饭桌上的“常客”,也是婚宴酒席必有的菜式。
乌贼饼的来源,据说以前,在市场里的一个贩卖海产品的鱼大叔,有一次收市时,剩下几个鲜乌贼鱼还没有卖出去,当时是没有冰箱和冰块保鲜措施,如果放时间长了会发臭。
带回家时,鱼大叔把剩下的乌贼递给他老婆,他老婆那天晚上,除了焖炒白灼,还是剩下两个乌贼。
摆在粘板的乌贼眼看就要变味了,她心里急,就拿起菜刀在乌贼身乱剁着。
鱼大叔过来,看到剁碎的乌贼,心里一亮,就取过他老婆的刀,再拿来一把菜刀,飞快地在乌贼碎上剁起来,不一会,两个乌贼给剁成肉泥。然后把乌贼泥弄成一个个,放锅里煎炸。过了一会捞起来,放嘴里一咬,肉嫩味鲜,非常可口。
鱼大叔把剩下的乌贼泥炸完,放到阴凉的地方贮藏起来。
第二天,鱼大叔拿到市场摆卖。有人问鱼大叔,这是什么?鱼大叔说是乌贼饼。大家买了一些回去,试了味道不错,第二天又过来买乌贼饼。
鱼大叔就不卖鱼了,专门卖乌贼饼饼了。
小城的乌贼饼,九十年代初开始,上了酒桌。
南街下街的叶曾汉先生,是专门做酒席的厨师,在小城非常有名气。叶先生今年七十多岁,手艺师承他父亲,做了四十多年的酒席厨师,他的厨艺是小镇远近有名的。叶先生的墨鱼饼和鱼丸,曾经吃过,外表稍黄,咬一口,韧脆适度,肉鲜味鲜。
叶家在电城市场经营一间酒席佐料店铺,和一间墨鱼饼,鱼丸店,他的店,价格便宜,用料新鲜,深得大家喜爱。
小镇乌贼饼(墨鱼饼),图片提供,悠然
小镇“潘记”乌贼饼(墨鱼饼)也是小城一间老字号店,据说“潘记”的乌贼饼制作来自祖传,溯源到明清时期,“潘记”家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聚餐或宴席,会制做乌贼饼上桌面。
五十年代末期,“潘记”创始人潘老太参加了兴建的河角水库水利工程建设,在水库工地食堂当炊事员。偶然的机会,王占鳌书记(王占鳌,时任电白县委第一书记)吃了潘老爷做的乌贼饼,王书记没吃过乌贼饼,潘老太爷告诉他:这是他老潘家几代相传的乌贼饼。王书记一边细细嚼着口里的乌贼饼,一边连声赞叹不已:你们靠海的人就会吃,这乌贼饼,既保持乌贼鱼的原味,入口脆香,真是美味中的美味。
“潘记”乌贼饼、鱼丸、肉卷,经过潘老太爷与这一代的掌门人潘天华的不断改良和创新,全部采用新鲜的材料制作,生产出来乌贼饼、鱼丸、肉卷,不但在本地获得众人的良好口碑,还在多个外县市拥有许多销售商。
潘记鱼丸、肉卷,图片提供,天空
在小城西街,十字街口附近的西联饭店,这家饭店的墨鱼饼味道也非常不错,用的墨鱼都是新鲜的。西联饭店,以前是在北街,属供销社,在九十年代中,在西联饭店当厨师的范兆富先生,承包了西联,后来西联曾搬到西街元昌楼附近,到近十几年才搬到现在西街旧西湖附近,离十字街口不远。范先生做的墨鱼饼,味道独特,口感韧香,在小镇也有自己的顾客。
小城墨鱼饼,流传甚广,湛江茂名等地,年例酒席,都必用墨鱼饼。
墨鱼饼不但成了粤西的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在粤菜谱上也是赫然有名。
小城豆割糖,图片提供,悠然
豆割,小城的嘴头小吃。小时候,新年过后,正月天细雨绵绵,路烂难走,天气又寒冷,路上没几个行人。乡下有句话:雨子菲菲,的(赶)狗不出门。
正月里,没农活可做,大人小孩,就躲在家里的厨房烤火取暖。或者是把花生种取出来,大家围着火堆,一边聊天,一边剥着花生壳。
聊着剥着,时间也过了,身子也暖了,花生种的壳也剥完了。女人们会把竹箩里的花生米,倒在竹匾里挑选,把颗粒大的花生米挑出来当种子。剩下来的花生米,男人们就拿去炒了,喝几口酒抵暖。
母亲除留一些花生米给父亲和小叔下酒外,把一些花生米炒熟了除皮,拿出过年时剩下的白糖煮溶了,倒在抹着花生油的竹匾里匀平,然后把花生米撒到糖面上,双手紧握着木米筒,使劲把花生米碾压进糖里。等花生米都均匀地嵌入了糖里,把糖压得薄薄的,拿菜刀把整块嵌着花生米的糖切成条状,再拿出剪刀,把它们剪成两公分左右的一小块,竹匾里堆着微黄透亮的豆割。
放一块进嘴里,甜清脆爽,色香味俱全,让人回味无穷。母亲找一个玻璃罐装起来,收藏好,我们听话了,母亲就会拿些出来奖励我们一块。
试过去顺母亲收藏起来的豆割糖,全家几乎翻遍了,一无所获。后来问母亲,豆割糖放哪里?母亲说,放你床底下啊。
小城的美味小吃,品种多,味道美,很多家庭主妇都会做。这些小吃,让平淡的日子多了几分甜蜜和温馨。
有时候,在异乡吃到这些美味小吃,感到故乡就在舌尖上,在幸福的味蕾上。
本文首发2018年11月13日《粤西文苑》
2021年8月2日重新整理,有些地方,文字有增改。
小城钟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