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驳壳枪58两银子,在国外都无人问津,为何在中国却大量装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驳壳枪是中国影视剧尤其是抗战题材作品中最常见的武器,它又名“匣子枪”、“大镜面”、“盒子炮”,但正式的名称叫“毛瑟军用手枪”。因为这款手枪来自德国著名的毛瑟军工厂,虽然其1895年11月就已经取得发明专利,但次年才投入批量生产,因此第一批驳壳枪定名为“毛瑟M1896手枪”。尽管这款手枪仅仅是毛瑟军工厂工程师费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设计出的作品,但却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半自动手枪。

编辑搜图

▲驳壳枪与鲁格P08

单价太高在国外销量不高

鉴于当时还没有哪个国家大批量生产半自动手枪来装备军队,雄心勃勃的毛瑟兵工厂决定抢占这一市场空白。但事与愿违,1900年,德国另一位枪械天才乔治·鲁格发明了鲁格P08半自动手枪,并凭借短小精悍的外形和更高的涉及精确度获得军方的青睐。毛瑟兵工厂无奈,只好把已经投产的驳壳枪出口外销。

但该枪单价高达25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上千美元。1912年9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与德国礼和洋行签约购买200支驳壳枪,每把附赠500发子弹,总价竟然超过11000两白银,价格实在高得让人咂舌。加上它又是一款射程快、火力强的半自动武器,远超普通手枪的耗弹量让它始终无法被其他国家的军队大批量采用。

编辑搜图

▲《平原游击队》手持双枪的李向阳

外形彪悍,非常适合战乱中的中国

但在贫弱的旧中国,驳壳枪却非常流行,毛瑟兵工厂前后生产驳壳枪持续了40年,大约生产了100万支各式各样的驳壳枪,其中有一半卖到了中国,在这片土地上爆发的直皖战争、两次直奉大战、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国共内战乃至抗日战争中,盒子炮都无一缺席,使得中国成了名副其实 的“驳壳枪之国”。

这款武器之所以大行其道,首先自然是因为其强大的威力。与其他各型手枪,尤其是口袋型手枪相比,驳壳枪从直观上就感觉是一种威力十足的武器,其彪悍的外形甚至让其获得“盒子炮”的称谓,而不是“盒子枪”。对于战乱年代中的地方豪强和基层军官来说,挂这么一把枪在身上,也的确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编辑搜图

▲快慢机

火力强劲,可弥补自动火器之不足

此外,当时的中国,冲锋枪还算是稀罕物,机关枪更是只有正规军队才少量配备。除此以外,无论手枪还是步枪,装弹量都在8发以内,驳壳枪却一次可装10发;1931年5月,俗称“快慢机”“大肚匣子”的全自动驳壳枪投入市场,一次性装弹20发,可单击可连发,与枪匣组合后完全可以当成微型冲锋枪使用,这让缺乏连射火力的各方势力更是如获至宝,推崇备至。

至于该枪高的咂舌的价格问题,在最初北洋军阀混战时代,基本不再考虑范围内,无论皖系、直系,还是奉系,动辄向列强贷款数千万用于购置军备,“爱买什么就能买什么,连整个兵工厂、炮厂都可以买得到”,更遑论几十两银子一把的驳壳枪。奉系首领张作霖之所以能从奉天(今辽宁省)一省督军兼27师师长一跃而成东北王,不就是在秦皇岛一次劫走了直系价值4000万的军火,扩充了7个混成旅才发家的吗?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国内外大量仿制,价格大幅下降

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后,国民党新旧军阀又开始连年混战,积贫积弱的国家再也支撑不起昂贵的进口装备,但驳壳枪市场已经引起了广大军火商们的注意,各种物美价廉的“山寨产品”应运而生,在中国国内也有多家兵工厂仿制。如1928年(民国17年),“山西王”阎锡山在太原兵工厂仿制的“十七(年)式手枪”,年产量超过2000支。

此外,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巩县兵工厂、重庆兵工长也都或多或少的生产,甚至各省的小型兵工厂也加入了仿制行列,尽管质量、性能皆无保证,却成了土匪及保安团等地方武装的首选,极大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编辑搜图

▲阎锡山在山西建立门类齐全的军事工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