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智慧——前言
今日世界,信息高度发达,东西方思想交融际会、相互碰撞。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包容仁爱、和谐延续、尊师重道、敬老慈幼,诗词歌赋能够陶冶情操,处世之道促进和谐共处……但与现代科学思想比较起来,种种这些总感觉有些空而不实、缺乏力量。于是我们不禁要自问,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哪里?难道正如阿尔法狗遍扫了当今的围棋高手,在如今的科学时代,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再难有立足之处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十八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它化为一柄利剑,披荆斩棘,在短短两百多年时间里对世界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所积累的社会物质财富超过了之前人类历史的总和。毫无疑问,人类能够享受今天舒适的生活,科技进步居功至伟——丰富的食品远离饥饿、便捷的交通一日千里、现代化医疗祛病延寿、瞬时的通讯一解相思之苦、辉煌的灯火让夜晚不再黑暗……也正是这个原因,科学思想成为了一种“正确”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几乎唯一的主流思想。不过科学并非神学,需要尊重但不需要崇拜,科学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严谨求实,崇拜科学的同时也就背离了科学。
学如其名,科学即“学科之学”,是由独立的学科拼凑组合而成;科学思维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思想之上的独立思维、抽象思维。因此,科学天生具有割裂及零散气质,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这体现在我们这个科学时代:
于个人,我们虽然知晓得越来越多,但内心却愈加迷茫孤离,越来越难以勾勒出生命的整体形貌。这是因为,科学通过对生命的“庖丁解牛”来寻求最完美的人生解决方案。在科学的帮助下,我们知晓了生命的更多细节,思想行为也随之理性、高效、准确。但科学在切割生命的过程中,却忽略了生命本体的完整性及连续性,缺乏对生命整体的思考和关照。这便导致了,一方面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行为越来越高效,但另一方面精神状态依然如旧,满足和幸福仍然稀有、价值及意义更为茫然,肉体与精神的分裂日益增强。因此,在今天的科学时代,我们的内心急需一种思想安慰——这种思想必须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如同烛火般色空一体。只有如此,才能弥补科学在生命本体上留下的“刀伤”,重新唤起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于世界,科学在面对物质世界时所向披靡,让人类环境日新月异,但在面对极微观或极宏观的“深层世界”时却束手无力。如今科学在研究微观量子、宏观宇宙时的核心理论都还停留在几十上百年之前的水平,比如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是在1873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是在1915年,海森堡揭示量子运动的不确定性是在1927年,等等。以至于有人猜想现今人类文明已经被高智慧外星人锁死,无法再次飞跃。其实,应用科学与理论科学发展差异巨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外星人,而在于科学思维自身的局限性——应用科学所面对的是周遭世界,科学自身的零散性自然而然地被形象的直观感知整合和掩盖;而微观量子及宏观宇宙在很大程度上都无法直接观测,理论科学失去了形象感知的支撑,自身又缺乏建立整体联系的能力,探索效率自然便大幅降低。因此在今天,必须为科学注入整体性、连续性思想观念,以弥补科学思维自身的不足,进而带动人类整体思想的再次前行。
人皆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迎面而来的胖女人油腻得就像一块奶油蛋糕,夜空中的三星如同镶在腰带上的钻石,那个在熙攘人群中孤单的人就像是被P上去的……但这些想象都是零碎的,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而将零碎的想象系统化、体系化,正是中国古人的特长,这便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它是对宇宙母体的系统性仿效思维。由于宇宙母体自身是完整统一的,因此“天人合一”思想也就具有了浑然天成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建立在“天人合一”之上,将零碎的想象系统化之后所形成的思维体系,便是象形智慧。
象形智慧是一种“大连通”的智慧——它对宇宙中万事万物进行仿效,并将其归纳整理为“象”。然后再以“象”为信息联系的枢纽,编织出一张“天罗地网”,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广泛联系起来。象形智慧与普通联想、科学逻辑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是人类大脑直接建立起来的联系,而象形智慧的联系路径则为:先通过对自然的仿效回溯到宇宙本体,再从宇宙本体出发建立起万物之间联系。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时代价值就在于:通过“天人合一”的象形智慧,来弥补现代科学思想的局限与不足。
对中国人来讲,“天人合一”的象形智慧并不陌生,它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玄学。玄学是道家思想的产物,诞生于魏晋时期。传统玄学思维与现今科学思维相较,有两点显著不同之处:
其一,“原生态”思维。略知易经及阴阳五行学的人或许会认为,它们不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归纳法,先将事物纳入到不同的分类当中,然后再分析不同分类之间的作用及变化,这与其他科学归纳法并无本质不同。从归纳的角度来看,二者最大的不同来自于归纳的依据——科学思维脱胎于人与自然“主客对立”的思想,是一种截断式、片段式思维,更关心为什么;玄学思维来自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原生态”的延续式思维,更关心是什么、像什么,而不关心为什么。比如宇宙中有诸多旋转的事物,原子旋转、陀螺旋转、星系旋转,车轮转动、四季轮回、朝代更替等等。玄学可以用旋转这一相似性将几者联系起来,而科学却会更多思考这些旋转背后的意味与原因。似乎科学思维要高明很多,但某些时候我们也需要玄学式的“返璞归真”。
其二,“空观”思维。虽然宇宙中充满了种种“虚空”——无论是星球之间还是原子内部——但在科学看来,这些“虚空”皆是由更细微的物质构成的,只不过现在观测不到而已。不过在玄学眼中,这些“虚空”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不是由更细微的物质构成,而是“到底空”(将其统称为“气”)。即,我们的宇宙是由实实在在的物质与“空”的非物质能量场共同构成的。正是在“气”的推动下,物质世界才会昼夜更替、四季轮回、不断变化。由于这种“空观”思维,使玄学具有了形而上的哲学色彩。但玄学又不等同于哲学,哲学更多留于纯粹的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过程,而玄学很擅长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化和演变。在现实中,正是因为玄学研究者们更在意形而下的具象,反而忽略了玄学所具备的哲学品质。
本文所使用的探索工具是阴阳五行学。阴阳五行学是中国玄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更多与算命占卜为伍,被贴上了神秘术数、封建迷信等标签。无疑,这样的认知是片面的,忽略了它所蕴含的极具价值的哲学意义。本文在用阴阳五行学探究人生、连通世界的同时,也是用世间的种种具象对其反观,力图使其从“潜龙勿用”转变为“利见大人”,被更广泛的认知认可。
在此需要指出几点:其一,由于宇宙“到底空”能量场无法被直接观测,其真实形貌只能通过它在物质世界中留下的种种痕迹来间接推知,因此书中所作推导皆是不完全的归纳推导,而非严格的逻辑推理,所得结论仅供参考;其二,正如想象可以无边无际,象也是无穷无尽的。本书所例举的类象,不及“象的海洋”之一勺,只要思维所及,便有象的延伸。这也是象形智慧的魅力及伟大之所在;其三,阴阳五行学是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只要能深入其中,便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世界仿佛在你眼前优雅地扭转了九十度。本系列文章具体分为六讲:
第一讲 源起:天人合一
第二讲 阴阳、易经、阴阳五行学
第三讲 生命是什么
第四讲 东木西金:东西方文化比较
第五讲 木火通明:佛、禅、智慧
第六讲 精神五行层次模型
本文的论述方式具有原生态、广联系两大特点。在建立起广泛联系之后,事物间原本只能用概率来描述的种种偶然在某种程度上便会呈现出匪夷所思的必然性,这就如同地面上看彼此分隔的树干在地底下却根脉缠绕。本文由此得出的诸多观点及结论或许会让大家眼前一亮,或许只是付之一笑,不过无论怎样,也一定会是一次有趣的心灵之旅。因此,在阅读本文之前,希望大家能够放空精神、放下成见、放缓时钟,要知道,在成年人的理性世界里,有趣的事情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