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贺孔才式捐赠”
贺孔才肖像。图/网络
自公共文化事业诞生之日起,图书馆、博物馆一类机构就开始接受私人捐赠。自此角度观之,贺孔才1949年捐赠给北平图书馆和北平历史博物馆一批贺家世代递藏文物,不过是名流大家的文化义举,且之前中西已代不乏人,并不奇怪。
然而,自时间、影响、捐献方式等角度观之,贺孔才的捐献绝非一般“文化义举”可比,而是自有其独特意义与价值,甚至还有独特的谜题与答案,不可不辨。
贺孔才书法。图/网络
其一:时间点
贺孔才捐献的日期是1949年3月25日。此时北平已经和平解放,北平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已由军管会先后接管。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尚未成立,半年后新中国才横空出世。许多文章说贺孔才是“新中国捐献文物第一人”,其实说“向共产党新政权捐献文物第一人”才对。
其二:身份
贺孔才身为文章家、书法家、文物鉴定家和大学教授,本是名副其实的京华名流,可是在当时《人民日报》等媒体的相关报道中,他的身份只是“北平市民”。是他本人刻意低调,还是媒体“选择性定位”?
其三,捐献过程
在柏生的专访里,贺孔才曾自述捐献过程和捐献动机甚详,但是身在国民党阵营的哥哥贺翊新,1980年代曾写有《舍弟贺孔才小传》,对其弟的捐献另有说辞。《贺培新文集》编者收入此文时将这部分内容删除,甚为可惜。这会让普通读者失去多维辨析史实的机会。
其四,价值
贺孔才捐给当时的北平图书馆图书16839册,捐给历史博物馆文物5371件。这些文物命运各异,有的至今深藏馆中,有的却又流落冷摊。少数篇目虽然影印或整理出版,但至今也未见全部捐献文物的目录公布,更没有图录出版,而稍后的捐献者如马衡、张伯驹等,都有目录图录流布。马衡在日记中曾说:“贺君可谓看清时代,大彻大悟,牺牲一己,公诸大众,虽文物无甚精品而忘我之精神令人钦佩。”真的是“无甚精品”吗?
其五,影响
贺孔才的文物捐献究竟价值几何,文博界不难有公正的定论。而就其影响而论,他这一堪称壮举的捐献,楷模作用巨大,简直可以说“开一代风气之先”。向新政权、新中国捐献文物的路,即由他开创。之后这条路上陆续走来了霍明志、尹达、王冶秋、范文澜、徐悲鸿、沈从文、马衡、气功、郑振铎、周叔弢、张伯驹等等,豪杰络绎于途,风气至今不绝。他们的名声或比贺孔才大,捐献文物之价值或比“贺捐”高,但是,他们都是后来人,而贺孔才是“敢为天下先”的人。
其六,捐献方式
贺孔才的捐赠,是不留后路的捐赠,是倾家荡产式的捐赠,是破釜沉舟式的捐赠,是想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捐赠,这一点,无人可比。
他也确实倾家荡产了,破釜沉舟了,却没有能实现“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弃旧”,为的是“新生”,而结局竟是“置之生地而后死”,这是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事。
贺孔才在新中国只生活了不到三年。他对新中国的贡献,一是倾其所有捐献了自己家的文物,二是尽其所能参加了保护国家的文物。对此文博界的关注和研究是非常不足的,甚至可以说是个空白。
我正在努力,看看能否对填补这个空白做点什么。
又能做什么呢?不过是搜集点或许有用的资料,写点未必有用的文章。
贺孔才书法。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