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中医邪正发病的重要观点

黄帝内经中中医邪正发病的重要观点

【原文】

帝曰:有病肾风(1)者,面然(2)壅,害于言,可刺否?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3),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4),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5),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6);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7)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8)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9)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注释】

(1)肾风:风邪客肾,主水之功能失常所致面目浮肿,妨碍语言的一种疾病。

(2)痝(māng)然:肿起貌。

(3)少气时热:谓气短,少气不足于息,时常发热。

(4)正偃:偃,倒下。正偃,即仰卧,平卧。

(5)风水:指由肾风误刺而引起的比肾风严重的水肿病。

(6)目下,亦阴也:目下为约束,而脾为阴,主约束,所以目下为阴。

(7)真气:指心脏之真气。心属火,其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

(8)薄脾:薄,迫。薄脾,即犯脾,影响脾。

(9)胞脉:胞,子宫。胞脉,即子宫的络脉。

【白话详解】

黄帝说:有患肾风的人,面部浮肿和足背都浮肿,两眼睑也肿胀严重,并且语言不利,这种病可以用针刺疗法吗?岐伯说:虚证不应当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而使其脏气虚,5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么样呢?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少气,时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渴甚,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妇女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得很厉害,病名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邪气所以能够聚集发病,是由于其正气先虚,故当肾阴虚时,阳邪必乘虚而聚集,因而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因为邪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邪气上迫于肺。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心脏真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水气上凌于心而惊,惊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食,若饮食不下,是由于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水气随经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水气阻滞,胞脉闭塞,胞脉属于心而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黄帝曰:好。

【按语】

本节经文在论述风水病证的同时,也阐明了中医邪正发病的重要观点。风水是由肾风误刺,水液代谢失常而表现以水肿为主的病证。因肾阴不足,虚火内生,故少气、湿热汗出;水邪泛溢上下,上迫于肺,则仰卧咳甚;水邪凌心,虚火外越,则口苦舌干、小便色黄;水邪迫脾,则烦不能食、身重难行;水邪干胃,则腹中鸣响、不得仰卧、咳出清水;水邪闭阻胞络,则月事不来。风水、肾风的产生,与肾虚不能行水有关,都有水肿这一基本症状。但是,风水是由肾风误刺产生的变证,正气更虚,不仅有虚热的症状,而且水邪为病更为复杂、严重,所以丹波元简《素问识》认为:“本篇所谓风水者,乃因肾风误刺而变之称。”《内经》重视从临床表现动态观察疾病,从而提出对疾病转归的预见性看法,对于正确治疗疾病,防止变证产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