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古代玉器雕琢工序

《礼记·学记》记载:玉不琢,不成器。工艺师在制作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将玉石制造成精美的玉器。一件上好的玉器倾注了玉雕大师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心血,方才成为艺术之品,收藏之作。

中国制玉工艺方法起源于祖先的生产劳动。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中便对琢玉技术进行了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种琢玉的工艺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经过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中国琢玉工艺大放异彩。

琢玉的工序有:相玉、开料、定器、琢磨、打磨抛光、喝蜡等。

1.相玉:玉最初是以玉璞的形式存在的。玉璞更像是一般的石头,表面由于在自然界中风化作用而掩盖了其内在的光泽品质。相玉就是慧眼识玉,判断其内在品质、色泽的优劣,再根据其形状、质地等因材施教。

2.开料:开料又称剖料。开料是制作的第一步,这一步主要是为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玉璞中无用的部分剖离出去。开解玉就是利用锯形器加解玉砂一起将大块的玉石进行分解。剖玉的主要工具有砣、弓锯、拉锯等,研磨剂是水加解玉砂。

3.定器:定器是根据玉的形状特点设计决定器物造型。定器的要求是“显瑜掩瑕”。定器的水平往往显示一个玉匠的设计水平,影响玉的利用价值。

4.雕琢:定器后,玉器的造型已经在玉雕师心中。接下来便要进行最重要的一步——雕琢。雕琢的主要用具有砣具和水凳,雕琢时双脚来回踩踏脚踏板带动绳索驱动主轴,使得固定在轴端的金属砣具带动解玉砂来回运动琢磨玉器。雕刻技术有圆雕、片雕、浮雕、镂雕等,琢刻过程中还有掏镗、镂空雕、打孔等工序。

5.打磨抛光:雕琢好的玉器通过抛光就会显示出温润柔和的光泽。打磨仍然需要砣具,只是砣子的接触面变大了。抛光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用含油性的竹木片来回摩擦,也可以用含弱酸性的动物脂肪的兽皮摩擦生光。抛光用旱凳,因为可以不用水,也有使用葫芦皮和兽皮的。

6.喝蜡:古今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就是喝蜡或称煮蜡。也就是把玉器放到大锅里加蜡蒙煮,这样使蜡油渗入玉的细小裂缝中,起到遮盖绺裂的作用,也能使玉器表面手感更加温润。

一件玉器从选料开始,到最后装进包装匣中才算完成,凝结着琢玉人的心血。一件作品,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稍有不留意就会有损坏的危险。琢玉人历经风险,费劲心机。所以一件玉器不只玉料宝贵,其琢磨之工更为难得。

参考文献 :《玉雕与玉器》白峰著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