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关于读书的建议

文 | 伍尔芙

首先,我想要强调一下,这个题目是个问句。而这个问题,即便我答得上,怕也只是对我自己合适,并不适合你们。关于读书,能给别人的建议,最多只有一点,那就是,不要去听别人怎么讲,只管顺着自己的天性,动动脑筋,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好。在任何其他地方,我们或许都要受到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唯独这里,我们丝毫不需要。

怎样才能在这片纷扰的混乱中理出头绪,才能从读书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呢?

伍尔芙

如何读小说?

说来似乎简单,既然书有不同——有小说、传记、诗歌的分别——我们就该把书分门别类,从每门每类中挑出他理所应读的书就好了。可读者对书抱有的期望,跟书所能给予读者的相比,往往是大相径庭。我们最常干的,就是三心二意、不明就里地翻开一本书,读小说希望它真实,读诗希望它虚幻,读传记又要满纸美言,读历史必要迎合我们的成见。我们读书的时候,只有摒弃这些先入之见,才能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开端。不要对着作者指手画脚;而要站在他的立场之上,成为他的同道和共谋。或许,想要对小说家都在做些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快的方法不是去读小说,而是自己写一写;亲身体验一下驾驭文字的艰难万险。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某件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譬如,街角那儿,有两个人在聊天,而你,是如何从他们身边走过的。有一棵树,在摇曳;灯光,在闪烁;那两个人的交谈,听上去很好笑,却又让人觉得悲伤。这样一幅画面,整个构思,似乎全被包含在那一瞬间。

但如果,你也来试一试,把这一幕付之于笔端,你就会发现,这一瞬间变成了千千万万支离破碎、互相矛盾的印象了。有些印象需要我们去淡化,另一些则需要强调;就这样写着写着,说不定,原先体会到的那种情绪就已经荡然无存了。这时候,再把这几页思绪不清、杂乱无章的稿纸丢在一旁,去读一读迪福,简·奥斯汀,哈代,读一读那些伟大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这样一来,对他们的伟大之处,想必你一定更有体会了。也才能明白,这不单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迪福也好,简·奥斯汀也好,托马斯·哈达也好,还让我们活在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读《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就是在一条坦途上跋涉;一桩桩的事情接踵而至;这些事儿和它们先后发生的顺序就是一切。可对迪福来说,如此至关紧要的户外生活和探险历程,到了简·奥斯汀那里就一文不名了。取而代之的,是客厅和人们的闲言碎语,以及从这些闲言碎语中,像镜子一般,折射出来的人物性格。等我们习惯了这客厅和其间的镜像,再转向哈代时,便又会觉得峰回路转了。成片的沼泽环绕四周,群星在我们头上闪烁。这儿,展现给我们的,是人性的另一面——独处时最易浮现的黑暗,而非陪伴时的光明之面。与我们相关的,不再是人类,而是自然和命运。不过,尽管这些世界千差万别,每一个却都和谐一致。因为它们的造世主,都莫不小心谨慎,在自己独特的视角下,恪守其规。或许他们也会让我们殚精竭虑,但他们从不像二三流的作家那样,经常在一本书里,混淆了两种现实,让我们无所适从。这样看来,读完一个大作家的作品,再去读另一个——从简·奥斯汀到哈代,从皮科克到特罗洛普,从司各特到梅瑞德斯——这就好像让人连根拔起,被丢来抛去;从这儿给扔到了那儿。读小说,是一门艰难而复杂的艺术。要想从小说家,尤其是那些伟大的小说家那里,领悟到他们所给予的一切,那就一定要有非常敏锐的感觉,和非常大胆的想象力。

为何读传记和回忆录?

但是,只消看上一眼书架上那些五花八门的书,便可以知道,没有几位作家,可以称得上“伟大”;更没有几本书,称得上艺术。比方说,和小说、诗歌肩并肩放在一起的这些传记或自传,无非是些名人传记,写的都是死去已久、为人遗忘了的人。不过,就因为它们算不上“艺术”,我们就不去读了吗?还是说,我们应该读一读,只是,需要我们换一种方式,带着不同的目的去读?譬如,为了满足我们不能自已的好奇心,就像有时,夜幕降临后,我们从一幢大房子前经过,看到家家户户点亮了灯火,又还未放下窗帘,一层一层都在上演着人生戏剧的方方面面,我们会情不自禁停下脚步。这时,我们对这些人的生活,便会满腹好奇——仆人们在传闲话,绅士们在吃晚餐,女孩子为了聚会在梳妆打扮,窗边的老妇人打着毛衣。这些人是谁,他们都做些什么,姓甚名谁,工作地位怎样,都有些什么想法,又有些什么样的经历?

传记和回忆录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就这样,点亮了万家灯火;向我们展示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辛苦劳作,成功失败,饮食爱恨,直至他们死去。有时,在我们的注目下,这幢房子渐渐消失了,铁栅栏也消失了,我们来到了海上;我们去打猎,远航,战斗;我们站在了野蛮人和战士们之中;我们参加了伟大的战役。或者,要是我们高兴留在英格兰,留在伦敦,场景同样改变了;街道变窄了,房子变小了,窗子成了小格子,屋里挤得很,还散发着一股臭气。我们看到一位诗人,多恩,就被迫从这样的一所房子里走了出来,因为这儿的墙壁太薄,抵挡不住孩子们的哭闹。我们可以跟着他,沿着书间的小路,到特威克南;去著名的贝德福德夫人公园看看,这是贵族和诗人爱去的地方;接着,路一转,我们又走到了威尔顿庄园,那座建在山坡下的豪宅,听一听锡德尼给他的妹妹读《阿卡狄亚》;接着,就去那片湿地间走一走,亲眼看看那著名的浪漫故事里独具特色的鹭;接下来,再次向北,跟着另一位彭布罗克夫人,安妮·克利福德,去看一看她的广袤荒野,要么,让我们冲向城市,看一看加布里埃尔·哈维如何一身黑丝绒,与斯宾塞争论诗歌,不过,一定要小心别笑出声来了。

伊丽莎白时期的伦敦,既黑暗又辉煌,在这里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没有什么比这更有趣了。不过,我们也不能总待在那儿。因为邓普尔和斯威夫特、哈利还有圣·约翰在召唤我们继续前行;要搞清楚他们之间的争执,弄明白他们每个人的性格,会花上我们太多时间;等到我们对他们感到不厌其烦了,我们就继续前进,走过一位一身珠光宝气的黑衣女士,走到塞缪尔·约翰逊,走到戈德史密斯,走到加里克那里;要不然,我们就穿过海峡,只要我们愿意,去见一见伏尔泰和狄德罗,见一见杜·德芳夫人;然后,再折回英国,再回到特威克南——有些地方和有些名字总是一再出现!——贝德福德夫人曾在这里拥有过自己的花园,之后,教皇也曾安居于此,还有草莓山庄,沃波尔的家。不过,沃波尔又向我们引荐了许多新的面孔。这么多的房子等着我们去拜访,这么多的门铃等着我们去敲响,恐怕我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比如说,我们来到贝里斯小姐的门口,正在迟疑,就在这时,萨克雷走上前来;沃波尔钟情的这位小姐,恰是他的好友。

就这样,我们只是跟着一位朋友去见另一位朋友,从一座花园走到了另一座花园,拜访了一幢房子,又去了另一幢房子,就已经从英国文学的一头走到了另一头,然后,才意识到,我们又回到了此时此刻,倘若此时此刻和已然逝去的时时刻刻可以如此判然分开的话。而这,便可以算作是,我们阅读传记和书信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借此重新点亮旧窗子里的灯火;可以看到那些故去的名人,他们的起居生活,还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离他们是如此之近,可以时不时地,趁他们不备,抓住他们的小秘密,或是,抽出一部剧作、一首诗,看看当着作者的面读起来,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不过,即便如此,新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我们一定会问,一本书,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其作者生活的左右呢——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这个人等同于作者呢?要知道,文字是如此敏感,太容易受到作者的性格影响,那么,因为他的生活所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有多少可以保留,又有多少可以听之任之呢?读到传记和书信,这样的问题就接踵而来,而这些问题,必须由我们自己一一作答,因为,要是在如此私人的问题上,还被别人的喜好牵着走,那简直是太要命了。

不过,读这类书到也可以抱着另外一种目的,不为品读文字,不为了解名人,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创造力保持活跃、得以锻炼。书架右手边不是有一扇打开的窗子吗?把书放在一旁,看看窗外多好!这样的画面真让人耳目一新,浑然天成,不费心思,不相关联,又永不停歇——马驹在田间奔跑,水井旁的女人正往水桶里打水,驴子昂首嘶鸣。图书馆里的大部分书,不过就是对此的记录而已,不管这些转瞬即逝的片刻,属于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驴子也好。而任何文学,随着它日渐老去,都会留下一些故纸堆,用一种再也听不到了的口音,颤颤巍巍地,讲述着那些消逝了的瞬间和被遗忘了的生命。不过,要是你一头钻进了这些故纸堆,并且还能以此为乐的话,一定会大有所获,因为即使这里记录的人类生活已为人所弃,注定会湮灭,可留下的遗迹也会让人叹为观止。

读诗歌的乐趣

但故纸堆终究会让人厌烦,我们再也懒得去绞尽脑汁,把威尔金森们,班伯里们,还有玛利亚·艾伦们告诉我们的只言片语拼凑完整。他们缺乏艺术家的才能,不懂得运筹帷幄、删繁就简;就算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也难以说出个所以然来;就算是个好素材,到了他们手中也会走了样。他们最多,只能给我们罗列一些事实,而仅只是事实的话,还远远称不上小说。就这样,在看够了这些半吊子的所谓作品之后,我们就不再乐意去寻找一些人物的只光片影,而是要去领略小说的那种,更宏大、更抽象、更纯粹的真实。就这样,我们的心中孕育出了一种情绪,强烈、普遍、不关注细节,而是随着节奏,反复出现。这种情绪最自然的流露,就是诗歌;也就是说,等到我们差不多能写出诗来了,便是到了读诗的最好时机。

西风啊,何时你才会刮起?
才能让细雨,淅淅沥沥。
可爱的人儿啊,何时我才可以
再把你拥入怀中,同床共语。

诗歌的感染力如此之强,又如此的直截了当,这一瞬间,诗歌完全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吞噬了一切感觉……

可话说回来,目标固然美好,但谁读书是为了什么可为啊?就没有什么追求,仅仅是因为它们自身的美好,才让我们孜孜以求吗?难道追求乐趣本身,不可以视为我们的最终目的吗?读书不正是如此?至少,我有时会这样想,等到最后的审判来临的那天,所有伟大的征服者、大律师和政治家们都将获得上帝的奖赏——王冠,名誉,和不朽的丰碑上镌刻的名字;可看到我们夹着书走来,万能的上帝一定会转过头去,不无几分嫉妒地跟彼得说,“你看,这些人不需要我的奖赏。我们这儿也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爱读书。”

选自《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弗吉尼亚·伍尔夫等著,吴晓雷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1月

(0)

相关推荐

  • 抱歉,这些女作家的人生不是只有那场风流情事

    两百多年前,一位英国女作家写了一个故事,至今仍是无数言情小说的写作蓝本. 这位英国女作家就是简 · 奥斯汀,而这个故事指的是<傲慢与偏见>. 在那些著名女作家的故事里,简 · 奥斯汀的生平 ...

  • 伍尔夫:让思考的鱼线深深沉入这条溪流中去

    在伍尔夫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及其后的英国,虽然查理大帝和圣骑士的传说已被亚瑟王及其骑士英雄的传说所取代,但奥兰多式的英武.诗性.浪漫柔情的骑士形象却仍然是英国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的挚爱. 她认为,传记作家 ...

  • 春天的豁达

    春天的豁达

  • 曹文轩:口吃让毛姆总是尴尬,却成全了一个大师级的小说家

    编者按: 曹文轩教授不仅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开授"创意写作班"的研究生导师.通过常年对文学的写作.教学.思索,他将自己对文学技艺的提炼和对 ...

  • 有一种传记叫“百年孤独式”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 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看完上面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是不是大脑一片空白,然后扼腕叹息:天呐,每天净瞎忙了,关于日子,我竟然只记住了小时候! 读 ...

  • 每日荐书20210125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到灯塔去>: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 ...

  • 伍尔夫 | 关于读书的建议

    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最知名的小说包括<墙上的斑 ...

  • 弗吉尼亚·伍尔芙[弗吉尼亚·伍尔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弗吉尼亚·伍尔芙 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

  • 邵超/与弗吉尼亚•伍尔芙争辩(外九首)(诗歌)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与弗吉尼亚·伍尔芙争辩 (外九首) 邵超 弗吉尼亚·伍尔芙说 他人的眼光 是我们的囚牢 NO!我争辩道 他人的眼光 是我们的暖房 弗吉尼亚·伍尔 ...

  • 伍尔芙||论简·奥斯丁

    生平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Virginia Woolf,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 ...

  • 伍尔芙: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按|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 ...

  • 名篇赏析︱伍尔芙:飞蛾之死

    飞蛾之死 伍尔芙 白昼出没的飞蛾,准确地说,不叫飞蛾:它们激发不起关于沉沉秋夜和青藤小花的欣快意念,而藏在帷幕幽暗处沉睡的最普通的"翼底黄"飞蛾却总会唤醒这样的联想."翼 ...

  • Fendi致敬伍尔芙/网飞上映年度考古大戏/高更收取650万欧元“保护费”?

    点击"LicorneUnique"关注我们并点亮文末的"在看", 第一时间获取小鹿最新的推文和资讯 欢迎收看第139期"鹿见不评"! 在这里 ...

  •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钟伟华   顺德学院人文学院      摘要:伍尔芙是一位有着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她追求的"真实"不是一种客观真实,而是人的心灵世界的真实.她对客观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折射人物的内心 ...

  • 浅析伍尔芙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黄夏雯  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作为一位女性作家,以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思考两性关系,对女性生活中的困境和遭受的社会压力.两性关系的良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以伍尔芙的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