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的故事

交杌,即腿足相交的椅凳,俗称马扎,古代称胡床,结构是前后两腿相交,可折合,有靠背称交椅,无靠背称交杌,由于可折叠,在携带、存放上都较为方便,因此明清皇室贵冑多于出巡或狩猎时使用。

交杌一度也是爆款单品,在当时日常家居或外出游玩都很流行。在北齐画作《北齐校书图》中可见士大夫骄傲地坐在“交杌”上的工作情景。

“论修养的魅力,就像料美工绝的马扎儿,即使放在角落里,只要看上一眼也能感受到它内敛俊秀的气场。”

这里所说的马扎就是交杌,作为最古老的家具形制之一,流传千年几无更改。

我国自汉朝打通“丝绸之路”以来,汉族与西域各民族不断融合,马扎兄也跟着大部队一路高歌猛进来到中原,改变了中原人几千年的生活习惯。

当我们安安稳稳坐在地上朗读四书五经时,游牧民族的兄弟们却还是常年在马背上驰骋。当他们翻身下马,一种神器出现了——从马背上打开一个扎捆的东西,坐在屁股底下,这个东西就是马扎。

所以马扎是自西域的游牧民族传来的,顾名思义,“马扎”就是平时折叠起来绑到马背上,休息时解下打开乘坐之意。

划时代家具

马扎本来颇为简陋,但是严格说来马扎是一件划时代的家具,因为这小小的东西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习惯。

两千年前,亚洲地区基本上都是席地坐,比如日本、印度、尼泊尔、泰国、韩国、朝鲜,都坐在地上。

马扎的传入,将中国人的乘坐从席地箕坐转向松开双腿的正襟危坐,这样也就使中国人的身高,高于了继续箕坐的日韩。没想到这小小的马扎会带来如此深刻的影响。

在宋朝,小马扎越来越高级,慢慢往一件重要的中国古代家具过渡-交椅,外表上增添了扶手和靠背,是当时身份地位的象征。

作为特殊的交杌形制,目前已知的传世珍品只有四只。一只清·黄花梨上折式交杌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在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中有收录;

还有一件为英国收藏家弗拉克斯所收藏,马科斯·弗拉克斯著的《中国古典家具私房观点》中有介绍;

另有一对黄花梨螭龙纹交杌出现在1997年纽约佳士得秋拍《毕格史家藏中国古典家具专场》,并以32.15万美元高价成交。

清·黄花梨上折式交杌

明代之后的交杌,只用八根直材构成,杌面穿绳索或皮革条带,尊贵在木上镶嵌各种金属精美雕刻;有的还带踏床;也有可以向上提拉折叠多变式,这足以证明一个简洁优雅、实用的家具结构是可以流传千百年的。

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或待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跛立,欲息则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交椅为“逍遥座”。

直到今天,交杌(马扎)的基本结构仍然没有变化,并且仍然保留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小时候看露天电影、胡同里老人家随手拎条马扎出来聊天、甚至遛弯到护城河边钓鱼的人们……

文化的积淀

李白,家喻户晓的大文豪,从我们牙牙学语时起就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他的诗文陪伴我们度过青葱少年,殊不知李白和这交杌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白的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静夜思》,里面的诗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可能并不是当今意义上的床。

马未都先生曾经解读“床前明月光”中,此床即指胡床。关于此诗句中床的意思也有别家解读,孰是孰非已不重要,若说指胡床也算说得过去。这马扎是我们小时候乘凉时举头望明月最常用坐具了。

所以我们的诗仙很可能就是坐在小马扎上把酒对月,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歌。

在众多坐具之中,交杌可能显得有些“非主流”:购买收藏者少,生产的企业更少,市面已难得一见做工精巧、神韵灵逸的交杌了。

但是交杌的身份和意义特殊,懂它爱它的人自然会惺惺相惜、爱不释手。

木掌柜交杌作品鉴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