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之白眉拳
南拳拳种之一,为广东惠东县梁化墟人林合所创。林合(字瑞初,1831-1908),少时酷爱武艺,10岁习武,17岁后随海丰和尚黄连矫习拳10年。清同治元年(1862)在梁化设馆授徒;后于广州华林寺巧遇一竺姓僧人,再次拜师学艺,武技愈精。遂开“大同会武馆”(现广州人民公园前安槐里),将所习授之技称为“白眉拳派”,自此,白眉拳在广东流传。另有一说,白眉拳系四川峨嵋山白眉道人传至广东。此说尚不可考。
白眉拳拳术套路有小十字、十八摩桥拳、三门八卦拳、六劲神摩拳、地煞拳、七点梅花拳、直步拳、虎步拳、九步推拳;器械套路有飞凤单刀、大阵棍等。其练法要求含胸拔背、沉臂落膊(即沉肩垂肘),两肘不离肋,两手护胸。身形讲求浮沉吞吐,做到“手随身去,身随步转”。手法严密、摸黏,长短桥结合,击发时要尽量伸长,做到“出手如雷击,发劲似放箭”。拳诀云:“两手不归随手去,得桥抱马过三关”,“手封上门,脚打下门”,“走出梅花,脚起无影”。劲力要求完整合一,刚柔相济,劲随气发,一气呵成。白眉拳总体特点是:桩势较高,步法稳健,以步带腰,手法密集多变,长短桥兼用,大进大退,大开大合,注重内劲。主要流行于广州、佛山、广宁、惠阳、肇庆、新兴、深圳及香港、澳门等地。
清兵侵占中原之际,明朝武将朱国畴将军入 少林寺落发为僧,传授武功,其门下弟了中,较出色的有五枚、白眉、至善、冯道德与苗显等五人。白眉艺成后,于峨嵋山修道,再将武术流传。首传广慧禅师,广慧再传竺法云禅师,竺法云再传俗家张礼泉。另一说法是,约在清道光二十八年间(1884年),有一黄连矫的还俗和尚,从福建少林寺避难来到广东 惠东县梁化墟(有一说此和尚又叫海丰和尚),得林合的厚待和尊敬,奉如父辈,遂把少林武功传给林合,有一说,亦传于林庆元。林合和林庆元是同族兄弟, 林庆元传技其子林耀贵,林耀贵为龙形拳宗师。
林合的徒弟出名的有:秦程九、廖锦带、 张礼泉等人。张礼泉亦惠阳人,熟习林合的技法,后在广州华林寺又巧遇一俗姓竺的老和尚(法号不详),再拜师学艺三年,技成后,遂开设“大同武馆”(现今广州人民公园前安槐里),把师承之技称为“白眉拳派”.从此成为白眉拳派一代宗师,自此海外白眉拳流行。张礼泉门徒中较有影响的有:曾惠博、夏汉雄等。
张礼泉深得竺法云禅师真传,曾挫多派拳师,功夫造诣已至化境,解放前有“南张(礼泉)北柳(森严)”、“东江猛虎”之誉,并与林耀桂( 龙形拳)、林荫堂( 莫家拳)、赖成已( 老洪拳)、黄啸侠( 罗汉拳)被称为“南方五虎将”。白眉派乃南方短打内家拳种,诗曰:“内家拳白眉,练就寸寸肌,双眼炯炯明,身轻燕子飞”。白眉派拳术包括“三形、四标、五向、五行、六合、六劲、八式”等要诀。“三形”为身、手、步形态。即:圆、扁、薄。“四标”为内劲,又叫“四运”或“四象”,即:吞、吐、浮、沉。“五向”指五个方向,即上、下、左、右、中。“五行”为用劲之方式,即刚、柔、轻、迅、重。“六合”即是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三线对争,六面相合。“六劲”为发劲之身体配合,即:指、腕、肘、肩、腰、足六个部位,出势发手要求六劲齐发。“八式”为步法结合手形攻击防守的方式。即鞭、割、挽、撞、弹、索、盘、冲、。
一、内家劲功,威猛迅疾;
二、手法绵密,快速稳健;
三、以攻代守,击打要害;
四、协调整齐,内外合一。
白眉派拳术套路有石师、四门八卦、三门八卦、地煞、鹰爪黏桥、直步、九步推、十八摩桥、猛虎出林等,器械方面则有单头棍、双头棍、 双刀、 大刀、大耙、 长凳、双拐等。另外,不少白眉门人在传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研练体会和实战、授徒的经验,也创编了不少形形式式的新套路。凡入门学习白眉派武术,必须先理解祖先之训词,才按部就班学习。曰:研拳法、究拳宗,直步拳、是练功,吞吐浮沉在其中。十字本是扣打术,三门乃是偷打功。四门八卦猛如龙,追空抢打势如风。若要下盘腿功好,朝夕勤练地煞功。九步推,法犹凶,摧马行桥任我攻。十八摩、变化多,暗藏机关重叠重。练到炉火纯青后,猛虎出林是高峰。现今白眉拳盛传于粤西一带,惠阳地区、肇庆、云浮、高要、新兴、广宁、佛山、广州、深圳以及香港、澳门等地,更流传到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各个地方。
白眉拳曾是佛山最热门拳种之一,在佛山,白眉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达到鼎盛,它与龙形拳一道,成为当时佛山最热门的拳种,学习者遍及佛山老城区、张槎、石湾、叠滘等地。文革期间,白眉拳的发展曾一度受到打压,众多白眉拳传人也因出身问题深居简出,其传播基本处于松散状态。文革结束后,武术重获新生, 陈宗良等白眉拳传人开始各自设帐授徒,白眉拳才又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佛山曾有组织在新广场举办武术学习班,选择白眉拳的学员最多。由于白眉拳曾在佛山有较大的影响,佛山精武会于1998年8月16日成立了“白眉拳研究中心”,以推广这一优秀拳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