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通过场景,服装,道具塑造出角色的生活品味和艺术造诣

大家好,我是看电影爱较真儿的廖宇。

汉尼拔首现电影《捕凶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自从电影《沉默的羔羊》(1991年)问世,“汉尼拔博士”这位出自小说家托马斯·哈里斯所作系列悬疑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开始在无数影迷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博士

汉尼拔博士全名是汉尼拔·莱克特,首次出现在小说《红龙》(1981年)中,之后是小说《沉默的羔羊》(1988年),《汉尼拔》(1999年)和《汉尼拔崛起》(2006年)。这是关于“汉尼拔博士”故事的正叙时间线,这四本小说也均已改编成电影上映。

四部小说从下至上排列

但电影版的上映顺序却是《沉默的羔羊》(1991年),《汉尼拔》(2001年)《红龙》(2002年)《少年汉尼拔》(又名:汉尼拔的崛起,2007年)。也就是说把本该是故事开头的《红龙》放在了四部曲的第三部,这又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上:《沉默》《汉尼拔》/下《红龙》《少年汉尼拔》

我个人的分析如下,在1986年时,小说《红龙》已经被改编成电影《捕凶人》(又名:孽欲杀人夜)其整个故事情节与电影《红龙》几乎别无二致。

在史达琳之前负责追捕红龙和汉尼拔博士的FBI特别探员威尔·格雷厄姆由《CSI:犯罪现场调查》拉斯维加斯篇中大家熟悉和喜爱的饰演大G的演员威廉·彼得森饰演。

电影《捕凶人》中的威尔·格雷厄姆(年轻的大G)

该角色在大家熟悉的剧版《汉尼拔》和电影《红龙》中分别由休·丹西和爱德华·诺顿饰演。

上:剧版《汉尼拔》/下:电影《红龙》

而饰演汉尼拔博士的演员是布莱恩·考克。

电影《捕凶人》中布莱恩·考克饰演的“汉尼拔博士”

也许光听名字和上面这张脸你可能没啥印象,但提起他饰演过的两个角色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谍影重重》中的CIA副局长华德·艾毕和《X战警2》中的威廉·史崔克将军。

上:电影《谍影重重》/下:电影《X战警2》

总之,电影《捕凶人》比《沉默的羔羊》早了2年,首次将“汉尼拔博士”这个角色搬上了大银幕,让影迷们初识这个角色,但是由于汉尼拔博士的扮演者布莱恩·考克的自身气质以及比较一般的场景,服装道具,导致该片中汉尼拔博士这个角色并没有获得观众的青睐,电影的整体效果也平淡无奇。

电影《捕凶人》中的红龙造型,造型也太敷衍了吧

在某评分网站上只有1200人为该片评分6.8,我想这其中应该还有不少的影迷可能是为了CSI里的灵魂人物大G才去看该片的吧。换句话说作为改编自小说《红龙》的电影《捕凶人》并没有获得成功。

因而当好莱坞再次计划将托马斯·哈里斯的小说搬上银幕时只好先暂时放弃之前改编不太成功的《红龙》,而选择了《沉默的羔羊》。

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博士

改编于同样的原著故事,同样的角色,但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这一次电影大获成功,摘下了当年奥斯卡奖的Big Five(最佳影片/男主角/女主角/导演/改编剧本)和数不尽的奖项并成为全球影迷心中的经典,获得8.8的评分。就两部电影而言可以说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由于电影太过成功以至于托马斯·哈里斯不得不拿起笔开始续写后面的小说,在1999年完成了小说《汉尼拔》,而制片方则马不停蹄改编拍摄,仅用2年就将该故事搬上了银幕,赶在电影《沉默的羔羊》上映十周年之际推出了续集电影《汉尼拔》。而明眼的观众则不难从中发现,汉尼拔博士已经成了故事的绝对核心人物。

电影《汉尼拔》中的汉尼拔博士

这当然也是拜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高超的演技所赐,才彻底成就了汉尼拔博士这个人物应有的光彩。甚至为后来无数影片中即温文尔雅又残酷无情的反派提供了教科书式的表演模板。由此可见,塑造一个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电影《汉尼拔》中不仅依靠演员的演技,还有赖于场景,服装,道具的烘托,从而成功的塑造了汉尼拔博士的“艺术造诣”和“生活品味”,可以说也是成就“汉尼拔博士”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仅从《汉尼拔》这部电影(非美剧《汉尼拔》)是如何通过场景,服装和道具来展现该角色的非凡魅力的。

场景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因而导演的艺术审美,场面调度以及总体把控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自然是至关重要的。本片导演是曾为影迷奉献出《银翼杀手》《黑鹰坠落》《异形》《角斗士》等诸多经典影片的,如今已是83岁高龄的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电影《汉尼拔》中指导汉尼拔博士弹奏钢琴的雷德利·斯科特

他的作品要奥斯卡有奥斯卡,要票房有票房,要艺术有艺术,其江湖地位自不必多言。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在他的导筒下,汉尼拔博士在本片中的第一次出场。

随着汉尼拔博士的画外音,史达琳若有所思的面庞逐渐叠化出一副犹如风景画般交代大环境的镜头,从画面左侧的市政广场塔楼和画面右侧的乔托钟楼以及与钟楼相连的佛罗伦萨主教堂,又称:百花圣母大教堂,让观众不必看字幕就能知道这是清晨下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小城。

电影《汉尼拔》镜头下的佛罗伦萨

可以说本片摄影师John Mathieson约翰·马西森这个镜头的构图完全可以胜任佛罗伦萨旅游宣传的标准照片。在2001年拍摄这部电影之前,他刚刚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合作过电影《角斗士》(2000年)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提名,后来又一起合作了电影《天国王朝》,可见两人的美学思想是比较贴合的。

现实中佛罗伦萨的照片

其实这个镜头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深意,这一佛罗伦萨风景与1991年电影《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博士在监牢的墙上自己所绘的铅笔画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博士还特意告诉史达琳这是从观景楼远望的佛罗伦萨大教堂。

电影《沉默的羔羊》中博士画的“佛罗伦萨”风景

如果当时史达琳能重视博士所说的这幅画的话,那么在续集电影《汉尼拔》中她应该就能想到博士是在佛罗伦萨了。接着镜头跟随佛罗伦萨的帕齐督察来到了市政广场,我想世界上除了意大利佛罗伦萨恐怕没有几个国家的城市中能在一个小小的广场里汇集了那么多艺术大师的雕塑作品,因此这里堪称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只短短的一个镜头便包含了大卫,赫拉克勒斯和凯克斯,掠夺萨宾妇女等著名雕塑。

上:电影《汉尼拔》中的市政广场/下:市政广场照片

接下来的一组镜头又让观众跟着帕齐督察走进了维奇奥宫博物馆,又称佛罗伦萨皇家博物馆。馆内精美的雕塑和壁画无一不在彰显着这座宫殿的巨大艺术价值。

电影《汉尼拔》中帕齐督察步入“维奇奥宫博物馆”

在电影中,一群意大利艺术权威正在“维奇奥宫博物馆”中开会研究着是否让费尔博士(汉尼拔的伪装身份)担任卡波尼图书馆的馆长。

维奇奥宫博物馆照片

在原著中,汉尼拔博士脱身后其实没有立即去到意大利,而是辗转了几个地方。小说中写到他逃走后到了圣路易斯,在酒店房间里享用着每箱3600美元的葡萄酒。接着先后去了纽约,旧金山等地,一路上听歌剧,品美食,享用200美元1公斤的鹅肝酱和牡蛎……无处不在彰显博士的生活品味。最终到达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那里化名费尔博士当上了卡波尼图书馆的馆长。

在电影中自然没有过多的时长来一一展现这些情节,但电影只用了一组简短的镜头,用几个地标性的建筑和雕塑就交代了这座极负盛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艺复兴发源地,歌剧诞生地,全市坐落着数十家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文化胜地佛罗伦萨。

并且巧妙的通过博士的“画”(曾经心中的向往)与“景”(现在达成所愿)的勾连。从侧面烘托出了博士之所以选择落脚该城市的心理动机,同时不用一句话就充分表现了博士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又有丰富人生经历的角色特点,为汉尼拔博士的出场做足了铺垫。

由此可见,一部成功的电影,其场景,服装与道具的功能除了能准确地表达角色的外部形象外,也一定兼具传达角色内在心理特质和审美取向的作用。说完场景,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服装。

服装

在一组交代大环境的镜头过后,帕齐督察见到了卡波尼图书馆馆长的候选人费尔博士。

电影《汉尼拔》中帕齐督察见费尔博士

化身为费尔博士的汉尼拔头戴一顶黑绸带装饰的白色编织Fedora礼帽,其特点是顶部为前尖后圆的水滴凹陷,帽沿较为宽阔。大都由柔软的材质制成,因而帽沿和帽顶都能随意地捏出自己喜欢的造型。是欧洲绅士出门不可缺少的打扮。之后面博士出门喝咖啡时依旧带着这顶礼帽,但换了一身白色西装。

电影《汉尼拔》中在路边享用红酒的汉尼拔博士

我们来看看这身西装的特点,首先博士所穿西装的Lapel roll(翻领)很立体,可以清楚的看到第一粒扣子旁的翻领不是被完全压死的,而是有着优雅的翻转弧度。一般来说这是手工定制西装上才会出现的立体感。西装翻领的线条跟翻转的弧度是人工手卷的,这也是最考验裁缝手艺的地方。而量产的成衣西装这里大多数都是压死的。

电影《汉尼拔》中汉尼拔博士穿的西装翻领弧度明显,立体

从上图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出,即使系上扣子,博士所穿西装的翻领线依旧是保持一定弧度的,而不是一道“死褶”。反观下图中帕齐督察所穿西装的Lapel roll(翻领)就很扁平,明显的紧紧贴在衣服上,很呆板。

电影《汉尼拔》中帕齐督察穿的西装翻领扁平,呆板

其次,从西装柔软的质地,简洁的结构和圆润的造型上来看,很符合佛罗伦萨风格西装那种说不上“精致”,但是非常“干净”,比较强调漂亮弧度的特点。再加上博士所处佛罗伦萨,不得不让我猜测以他的品味所穿的西装很大程度上是量身定制的手工意大利佛罗伦萨风格西装。

我并不是西装方面的专家,只知道相对于大家比较熟知的米兰式或那不勒斯式的意大利西装风格,佛罗伦萨风格则更为小众。当地最有名的店也不过两三家,但皆是顶级大家所操持,一直维持“前店后坊”的传统经营状态。据说定制一套西装的价格最低都要六千欧起步,绝对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可这恰恰又是不着痕迹的反映出了汉尼拔博士卓越不凡的衣着品味。

电影《汉尼拔》中身穿定制西装漫步于佛罗伦萨街头的汉尼拔博士

本片的服装设计师Janty Yates珍提·叶提斯,同样是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合作过多次的女设计师,她还凭借电影《角斗士》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当然,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的个人气质也是一方面,但我认为就视觉的呈现角度而言,具体赋予了角色鲜活的则是服装设计师。例如一提到电影《黑客帝国》你一定记得那一身黑风衣;说到玛丽莲·梦露你一定能想起电影《七年之痒》中她用双手压住被风吹起的白色露背裙子的形象;而说到汉尼拔博士,你也肯定忘不了那个令人过目不忘的面罩,这些都是服装设计师的功劳。

电影《黑客帝国》/《七年之痒》/《红龙》

因此电影《汉尼拔》中博士所穿的每一身服装,用的每一样物品(道具)都充分的配合了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性格特征,从而不露声色的构建起了汉尼拔博士具有层次感,丰满可信的形象魅力。除了上述的场景和服装,我认为本片有几样道具不仅极其精美,还推动了剧情发展。

道具

如果说选择生活在艺术之都,以及身穿高级定制手工西装已经让观众们对汉尼拔博士的“生活品味”有了一定的体会,羡慕不已。那么接下来的这几件道具则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博士的“艺术造诣”。

在博士寄给史达琳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写的字应该属于一种运用了装饰性的老式书写体,比较接近copperplate,翻译作“铜板体”。

电影《汉尼拔》中汉尼拔博士写的信

这种字体来源于早期的铜板印刷,是18世纪出现的一种带有斜度,笔画有粗细变化的字体。最早是用墨水在纸上写完后,把纸贴在金属板上进行雕刻,然后再进行复制印刷的,所以名字叫做“铜板体”。

这种书写需要柔软且极富弹性的笔尖去表现线条的粗细变化,用极细的笔尖去表现游丝和连带的生动飘逸,因而对于这样的书写来说笔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无法直接使用极细的笔尖的,一般会先选用较容易控制的硬笔尖练习,然后随着对笔尖的掌控能力的加强再逐渐替换成更软更弹更细的笔尖。

因此,不得不让人暗暗赞叹的是,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博士写信时使用的是一支非常古典的金属笔杆蘸水笔,而且笔尖极细。这里又是通过一个小小的道具,不露声色的展现出博士书写功力的不凡。

电影《汉尼拔》中汉尼拔博士写信用的笔

在信的最后博士还用这支极细的笔,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副绘画作品。可谓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电影《汉尼拔》中汉尼拔博士画的速写

在史达琳检查信件来源时,电影还通过一名检测人员之口表达出:博士所用的信纸都属于奢侈品。

电影《汉尼拔》中汉尼拔博士所用的信纸

虽然在本部电影中没有表明,但通过这几件小道具却无一不反应出汉尼拔的“艺术造诣”和优渥出身,应该从小就受到了极好的教育。在之后的电影《少年汉尼拔》中则证明了这些线索指向的答案,汉尼拔博士出身于立陶宛的一个贵族家庭。

电影《汉尼拔》中香料专家鉴定博士用的手霜

除此之外,史达琳为了找出汉尼拔的藏身之处,将带有香味的信纸给几名香料专家鉴定,专家说这是一种含有龙涎香(一种昂贵的香料)手工合成的手霜。当史达琳问有哪些商店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时,专家回答说会奉上一份名单,而且不会太长。无疑说明这又是一款奢侈的,私人订制的产品。而这一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闻到的道具——“气味”,恰恰又成为了史达琳找到博士的重要线索,为推动剧情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影《汉尼拔》中的史达琳

当然,电影中类似的道具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仅通过以上这几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来加以说明本片是如何利用道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塑造了汉尼拔博士的“艺术造诣”和“生活品味”。就像在电影《少年汉尼拔》中汉尼拔的婶婶紫夫人(巩俐 饰)曾教导过他说:“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这也成为了汉尼拔一生的行为准则。

电影《少年汉尼拔》中汉尼拔的婶婶紫夫人

说实话倘若现实中真的有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儒雅绅士,洞察人性的心理学家,品味高雅的美食家,如果作为女性我很难理解史达琳是如何做到拒绝的。

电影《汉尼拔》中的史达琳

小结

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场景,服装和道具相当于角色无声的语言。在塑造故事环境,角色外在形象的同时兼具表达人物的内在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等作用。从而令观众产生共鸣,能较快的进入到影片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当中,并在视觉上迅速接受并认可故事主角。

如本文所述,以电影《汉尼拔》为例,通过汉尼拔博士选择生活于艺术之都(场景),穿着高级定制西装(服装),书法家级别的书写和信手拈来的绘画功力,以及在衣,食,住,行,用(道具)的各个方面都强烈的烘托出了汉尼拔博士的“艺术造诣”和“生活品味”,不必多费口舌便展现出了该角色的非凡魅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