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风||焦山访碑

谷风||焦山访碑

焦山在镇江三山中处于最东,是个小岛,在长江江流中。万里长江,有这么个风景宜人的去处,草木葱茏,亭台掩映,一江流水悠悠然划开了与市井红尘的粘连,应该算作镇江最应留连的胜地了。

江边的广场相当大,宏阔的令人觉得有些太浪费。在广场边吃了份江南特色的凉拌面皮,便奔赴江边码头准备登焦山,结果售票处并不在码头,就在我吃面皮的边上,当时并未留意到,就再跑了个来回。码头大厅的焦山题字是李一氓先生手笔,也是别具特色。

焦山据说原来叫樵山,东汉末年,高士焦光在此隐居修行,采药治病救人,汉献帝下三诏而不就征。在古代,能看病救人的人简直就是神仙,何况这神仙一点儿也不世俗,后人为纪念这位神仙高士而改樵山为焦山。初春的星期天,游人虽多,但轮渡很是宽敞,所以并不甚拥挤,十多分钟便抛锚靠岸焦山。舍舟上岸,穿新修的“焦山胜境”大牌坊,绕过“庄严国土”大照壁,即到定慧寺山门,佛家言: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此修行,当证大道。进定慧寺山门,迎面照壁镶刻“海不扬波”四个榜书大字,气势磅礴,甚是眼熟。查看落款署:天水胡缵宗书。原来以前在兰州碑林的后门曾见过这么个照壁,只不过兰州的那面复制品可能因为物资丰盈的缘故,比这个大了不知几倍,如今在此遇见真神。胡缵宗是明代名宦,颇有政声,甘肃天水秦安人,兰州移植这面照壁,也是有由头的了。“海不扬波”语出《幼学琼林》:“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定慧寺山门的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正是最好的注脚。

沿路标指示东行,进焦山碑林,在碑刻发展史陈列室中心,见被叶昌炽誉为“初唐妙品”,唐朝仪风二年(677年)立的《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由于江南文风重书翰而轻刻石,这《魏法师碑》便成为江南罕见的唐代名碑。在碑林里兜兜转转,无非是些明清大官或某夫人墓志铭之类的刻石,从品级上讲,这同号称可以媲美西安碑林,江南第一碑林的名头是大不匹配的。在园中,见乾隆御碑亭,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乾隆是大人物,由于名高位崇,所到之处,又喜欢处处写诗题记,所留恶札也真是不少。以至于后世不少大人物或名位稍尊、略能操翰者也在大江南北、风景名胜之地;厅堂馆所,山林僧庙道观;处处恶墨弄笔,刻石铭崖;或春蚓秋蛇、或臃肿如蚕,毫无法度之气象,尚洋洋得意,做千秋大书家之状,滥俗之字一时充斥神州大地,究其源头,乾隆实是开此恶例的始作俑者。

徜徉于园中,粉墙黑瓦,曲廊回环,茂林深篁,碧琅万竿,令人悠然有出尘之想。东出月门,一池碧水弯弯,九曲石桥横于池上,莲叶田田,莲花初吐,数尾红鲤优游于其间。池北边一座飞檐式古建筑,匾署:瘗鹤铭。这应当就是书法史上大名鼎鼎的《瘗鹤铭》的珍藏之地了。进门绕过彩绘焦山全景大屏风,室内灯光幽微,北面照向崖壁,崖壁上赫然镶嵌着《瘗鹤铭》的五块残石,一支青藤从崖缝间斜斜逸出,给室内增添无限生机,边上室壁则是介绍与《瘗鹤铭》相关的图文资料。《瘗鹤铭》是焦山最早和最著名的碑,魏晋六朝人物,崇尚名士风流,喜欢谈玄修道,重视情感,率真任性。鹤,性情雅致,形态娴美,被称为“一品鸟”,一直是公认的寿仙,长寿的象征,故有仙鹤的称呼。仙鹤也与道教神仙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出尘蹈世之姿。魏晋南北朝有人于壬辰岁从华亭得了只仙鹤,但这只仙鹤并不长寿,仅仅养了两年,于甲午岁就死了,“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因为埋葬仙鹤,这位华阳真逸撰写了哀悼文章,由上皇山樵书写,瘗鹤刻铭于山崖之间。人生无常,鹤与物化,这应当便是一种“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的生发吧?由于撰文的华阳真逸与书家上皇山樵真名事迹不详,从而演变出许多不同书家的版本,有说是东晋王羲之所书,有人说是梁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所书写,或者说是顾况、或者说是陆龟蒙。既然铭文中署名是上皇山樵正书,那么就是上皇山樵,至于上皇山樵到底是谁,估计是难以考证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两个修道人在认认真真的埋葬仙鹤,又是写铭又是刻石,看似在做无益无聊之事,却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神秘一笔。《瘗鹤铭》处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历史过程中,被公认为楷书“大字之祖”,和精严工整的唐代楷书完全不一样,体现了南朝时代书法气韵,那么就不可能是唐代的顾况或陆龟蒙了。

《瘗鹤铭》原刻在焦山西麓断崖石上,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中,北宋和南宋陆续打捞出五块,拼凑在一起,经考证,正好是失传很久的《瘗鹤铭》。到了明洪武年间,这五块断石复又坠江。康熙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不惜花巨资募船民打捞,终于在距焦山下游三里处,又将这五块残石捞了出来,乾隆二十二年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一九六零年合五石为一,砌入壁间。千余年来,在这崩落复打捞,打捞复崩落之间,铭文文字早已残缺不全,而《瘗鹤铭》的愈发的著名了。北宋书法大家黄山谷于此刻石得力独多,从中参悟出笔法体势,后形成山谷书法“中宫内敛,横竖画向四周开张”的“辐射式”的独特风貌,是宋四家中唯一一个楷、行、草均取得极大成就的书法大家。黄山谷有“大字无过瘗鹤铭”之句,所谓大字,并不是说瘗鹤铭的字写得有多大,原刻文字并不甚大,只在数寸之间而是字的体势开张,古拙奇峭,自具特色的书法气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家取法。东瀛诗僧良宽从《瘗鹤铭》中获益良多,良宽最不喜欢“书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因为这里面只有技巧而没有自性,过于一本正经而缺少自然而然的品质。欣赏良宽的书法,最著名的便是那幅据说原本写在风筝上的《天上大风》,看似不讲究技巧,但又似乎技胜一筹;看似不经意,却意味无穷。良宽的书法高蹈入云,逍遥而又骄傲地翱翔在属于自己的精神天空,这和六朝人物的精神又遥遥相合。

出碑林,经焦山古炮台,由北坡登焦山,石阶重重复折折,山上草木初荣,山外江流浩荡。至吸江楼,四面树木杂生,已经遮蔽了视线,在此无复有一览大江之势。吸江楼旁一小径,过道门上额署:郑板桥读书处。进门不远,另一别院,两株桂花,数竿修竹,环境甚是清雅幽绝,寂静无人,正是读书的好地方。看介绍,知此处为别峰庵,这儿宋代即有建筑,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

万佛塔在焦山最高处,是一座明清式仿古塔,七级八面,飞檐翘角,铁马迎风。因为是新修不久,灰瓦红墙,富丽堂皇。明末陈仁锡在《重修焦山塔记》中奇思迭出,将金山塔比喻为一支凌云健笔,大自然则如才气横溢的文人高士,以此笔书写雄浑奔放之文。而焦山如果无塔,则:焦山无笔,如读万卷书,不作一篇文字;如待诏金马门,十问不一答,非体也。从陈文中看,此前焦山应当有塔,但在明末是无塔的,所以说是重修,但目前这座万佛塔也是新修,绝对不是陈仁锡时重修的,江南历来重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却并无多少宝塔能留存下来,也的确奇异。在宝塔前大门两侧墙上又见到了胡缵宗写的“海不扬波”,可见对于河清海晏,佛家也是殷殷期盼的。塔后墙上则镶嵌“中流砥柱”四个石刻大字,体势相对,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在此四下眺望,据说古时四面江水无边,风帆点点;如今江北已是阡陌纵横,江南春水荡荡,使人不免生沧海桑田的千古之慨。

过三诏洞,洞甚狭仄,塑焦光坐像,并不高明。下望江亭,经焦山西麓,道旁即有不少摩崖石刻,有些填色,有些并无填色。有宋人赵孟奎榜书“浮玉”二字石刻,填天蓝色,字若斗大,丰腴圆润,宽博雄放,比喻焦山如玉,浮于江上,很是妥贴,所以,焦山也有浮玉山之名。

在山道亭子下,见南宋诗人陆游《焦山题记》。字为楷书,若掌大,题记:“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廿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

按:隆兴元年五月,陆游被贬谪出朝,外放镇江府通判,于隆兴二年二月方到任。在此期间,朝中经历了隆兴北伐的失利,宋孝宗在战和之间摇摆,终于宋金达成隆兴合议。一直力主抗金的陆游虽然郁郁不得志,但镇江离抗金前线很近,仍然怀着满腔抱国热忱,对收复故土满怀期盼。  这年闰十一月,韩元吉至镇江省亲。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开封人,亦力主抗金,是陆游好友。韩元吉兄长韩元龙任淮东总领官,治于镇江,母亲遂随韩元龙居于此地。其时,韩元吉新任鄱阳太守,他遂至镇江省亲。陆游《京口唱和序》云:“方是时,予为通判郡事,与无咎别盖逾年矣。相与道旧故,问朋游,览观江山,举酒相属,甚乐。”陆游与韩元吉唱和游宴达两月有余,陆游感叹地说:“呜呼!风俗日坏,朋友道缺,士之相与如吾二人者,亦鲜矣!”可见他内心的寂寞与孤愤,可谓知音难觅。闰十一月二十九日,陆游与韩元吉、张玉仲等一起,踏雪至焦山观《瘗鹤铭》,留下这一佳话。韩元吉亦有《隆兴甲申岁闰月游焦山》诗,以记其事。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的一生都渴望能建功立业,为国驱驰而收复中原故土,报国之志,至老不衰。大雪中“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的影像一直印在陆游的脑海里,直至几十年后还写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磅礴诗句。世人皆知陆游是著名的爱国大诗人,却没多少人知道陆游也是位大书法家,其书法成就与朱熹、范成大、张即之并称“南宋四大家”。陆游书法取法五代杨凝式,遒严温润,纵意洒脱,一股沉雄郁勃之气充盈毫端。陆游这一题记文辞书法俱佳,是陆游早年书文典范,被散文大家刘白羽誉为“自古至今最短最好的散文”。

行至山下,新辟一广场,尚未竣工,释迦牟尼居中而坐,阿难尊者、迦叶尊者侍立两侧,十八罗汉像左右各九尊,形态各异,手法还算高明。有工人在忙碌,看来用不了多久,这儿又将是一处胜迹了。

残阳西下,江风渐起,归舟泛波,过江即复入红尘之中,随诌诗一首,以纪此行:

春来天地葱茏间,

浮舟悠悠上焦山。

六朝仙人同鹤化,

数片残石压江南。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谷风,原名张国锋, 白水县楹联协会会长。一个喜欢文史的农民,诗词书画,止于自娱而不娱于众;随笔漫写,止于自思而不从于众。





(0)

相关推荐

  • 【天涯问碑】俞丰|鹤唳云霄《瘗鹤铭》考察记(上篇)

    鹤 唳 云霄 鹤唳云霄 镇江焦山碑林<瘗鹤铭>考察记(上) 撰文/俞丰 除了丹顶鹤,我想象不出还有哪一种神奇的动物,能与中国书法文化产生如此遥远幽秘.不可思议的奇妙因缘. 2020年华东师 ...

  • 大字之祖《瘗鹤铭》,原来是一群神秘仙鹤化成的铭文

    镇江焦山上的<瘗鹤铭>举世皆知,今古闻名. <瘗鹤铭>的名气为什么这么大?因为传说这个碑上的字,是我国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它和陕西的"石门铭"一起被称为全 ...

  • 焦山定慧寺住持——高僧了禅

    作者:马培荣 在镇江,有一座小山风景如画.青翠欲滴,山水一色.景色迷人,它像一尊砥柱巍然屹立于长江之中.这就是与金山.北固齐名的焦山.在山上,有镇守长江的炮台,有屯兵戍防的工事,堪称金陵锁钥.一座小山 ...

  • 镇江地名里这些生僻字你认识吗?

    古话说:"北不识盱眙[xū yí],南不识盩厔[zhōu zhì]."说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就困扰于地名中的生僻字.漫步在镇江的大街小巷,你或许偶尔也会为一个地名的读音而抓耳挠腮.然而 ...

  • 残缺的碑中之王,瘗鹤铭

    在江苏镇江一座名为焦山的小岛上,珍藏着一块被称为是碑中之王的石碑,尽管已经残缺不全,却吸引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 石碑上所刻的是一篇书法作品,最早由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所发现,从此无数的书家和学者都 ...

  • 回龙寺里听音看寺,碑林馆中望塔访碑

    回龙寺里听音看寺,碑林馆中望塔访碑--沈阳大学"辽沈文学研究"实践教学第四讲(终章) 学生们都说我有天缘,近几年我们访古,都是出行前先阴云密布,出行时却晴空万里,回来后又飘点小雨, ...

  • 十七世纪后半的访碑活动与济宁州学的汉

    十七世纪后半的访碑活动与济宁州学的汉碑 卢慧纹 学者白谦慎在研究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傅青主)的专著中,首先提出清初的明遗民特别热衷访碑活动,并以傅山为中心,检视了访碑及古碑研究在遗民圈中所具有的特殊意 ...

  • 卢慧纹:十七世纪后半的访碑活动与济宁州学的汉碑

    学者白谦慎在研究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傅青主)的专著中,首先提出清初的明遗民特别热衷访碑活动,并以傅山为中心,检视了访碑及古碑研究在遗民圈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碑,尤其是断碑,陈于荒烟漫草中的景像隐寓朝代 ...

  • 黄易——武梁祠的发现与乾嘉时期“访碑第一人”

    居官不达而又学问平常的黄易何以成为乾嘉金石时尚中"靡然向风"的中心? 黄易(1744-1802) 1786年八月,黄易自开封返回济宁,在途经嘉祥时,他偶然发现了武梁祠画像石刻. 本 ...

  • 《石门问道》——泰山学院2019级书法学专业访碑习作展

    看似点横撇捺 实则恢弘豁达 像大海无边 似宇宙无涯 世界上有哪国文字 能像汉字这样博大精深 春暖花开 艺术学院师生共学习 参观陕豫碑林 习作欣赏 陈志伟 心得体会:陕豫碑刻考察之旅见到了诸多摩崖石刻, ...

  • 残碑断碣搜秋坟——朱彝尊山西与山东访碑概述

    残碑断碣搜秋坟--朱彝尊山西与山东访碑概述 编者按:近日,导师让我作一期朱彝尊访碑的微信专题,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将自己的博士论文<朱彝尊金石书法研究>中第一章的内容进行缩减,省去了大量的 ...

  • 一种风尚叫”访碑”

    本次我们讲的小史和碑拓有关. 今天的书店里,碑贴及金石书目林林总总,如有所需,得来全不费力.但在四百年前的清代,碑拓可是稀缺资源,清晰的版本尤为可贵. 自金石学[注1]在宋代形成,拓片就成为其重要的文 ...

  • 陕西寻古访碑之旅小记

    2018年7月5日-9日,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访碑采风活动在陕西成功举行.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青年书法家代表赵彦国.荀海.沈洁.何连海.徐燕.陈克年.庞现军.陈剑.张星星等参 ...

  • 访碑日记

    访碑日记 11月7日至11日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组织部分创作骨干赴陕西.四川访碑交流,笔者以日记形式纪录了此次活动. #6日 下午在新搬迁的工作室临<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曹操<兖雪&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