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春节放鞭炮,与这6种习俗有关,读懂原因后还认为该禁放吗?

在春节,燃放鞭炮是一项古老的习俗,已经历经了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燃放鞭炮以避瘟驱邪为目的,并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例如祝融的击石取火,以及孙思邈用硫磺治疗瘟疫,李畋发明鞭炮为唐代宗驱散邪气,都比驱赶一个叫“年”的怪兽更有现实作用。在胶东农村,春节期间有6次燃放鞭炮的日子,而每一次都承载着不同的习俗,埋藏着深刻的原因。读懂原因后,大家还是觉得应该禁止燃放吗?

一:放鞭炮请祖宗

在我们烟台地区,到了年三十的下午,家家户户都要上坟送吊子,恭请祖宗们回家。村里人大多是三四点钟去上坟,除了送去花花绿绿的吊纸之外,就是一串串的鞭炮,千头、万头的大鞭屡见不鲜,传说鞭炮越响,祖宗们听得越清楚,这样可以避免祖宗们掉了队。

所谓的吊纸,就是一种剪纸艺术品。在胶东地区,过年常挂在门口儿,有人说是为马鞭,给祖宗赶路骑马使用。由于鬼属阴,白天不敢行走,所以送吊纸的时间不能过早,尽量赶在太阳落了山,天刚擦着黑的时候回家。回家开门后,家里的女人一般还要问一句,“回来了吗?男人应答“回来了”。然后,男人便到案床上点燃三炷香,烧香敬拜祖宗回家。

二:放鞭炮迎春节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守岁,彻夜不熄灯,自然宗谱前的上香也不能少。五更时分,煮好饺子后,先祭拜祖宗,然后开始在院内放鞭,俗称“发纸”。

关于“发纸”的时间,常以辞旧迎新的12点为准,记得小时候常常困得不行,经常错过。而后来,随着年味儿渐淡,守岁的习俗越来越简单,一般过了12点就开始烧纸钱,放鞭炮。

放鞭炮时,先拿一个小鞭放在门上点燃,俗称炸门的“开门炮”。民俗认为,祖宗们齐聚家中,放个响再开门,免得冲撞了啥。然后就是一通噼噼啪啪鞭炮声齐鸣。

三:放鞭炮吃钱饺

发纸以后,街门打开,山村人就开始拜年了。以前,烟台人几乎是彻夜不眠,在全村走动。每走进一家门,先跪拜祝福,有时候还要坐下来喝一杯,聊一会。五服内的家庭,一定要走遍,有时出了五服的同族人家里,也尽量要走遍。

等到早晨六七点钟,年拜得差不多了,人人便开始回家吃钱饺。初一煮饺子有讲究,要烧芝麻秸,寓意好日子节节高,饺子里面要包着钱、枣和糕,代表着挣钱、甜蜜和幸福,而吃饺子之前照样缺不了放鞭炮,又是噼噼啪啪一阵响,给祖宗供奉上热腾腾的饺子,接着享用钱饺,看个人的彩头如何。

四:放鞭炮祭财神

大年初二的晚上,在胶东地区为祭财神的日子,隆重的程度并不亚于除夕。如今,人人贪图财神眷顾,有钱人更是乐此不止,祭财神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有的人家里鞭炮能放几个小时,更有璀璨多姿的礼花燃放,增添了不少的观赏性。

五:放鞭炮送祖宗

在胶东地区,初三早晨,一般赶在天亮之前,燃放鞭炮送祖宗返程,一并将宗谱收好。因为农村中有这样的规矩,出嫁的女儿不能踏娘家的尘,初三大清早就要将族谱取下,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姑爷们来拜年。

六:放鞭庆元宵

元宵节放鞭炮主要以烟花为主,但都是以长鞭打头。日落黄昏之前,先去坟上送灯,给祖宗们照亮,照例号要放鞭炮,让祖宗们听到。上坟回家后吃饺子,等夜幕降临,便开始燃放烟花。过了元宵节,标志着一年一度的传统春节也过完了。

总之,每一次的鞭炮齐鸣,传达的都是对先人的缅怀,弘扬的都是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况且鞭炮驱邪去瘟,在历史上都有先例,所以,面对环境污染与习俗的传承,我们还是应找出平衡的契合点,盲目禁止和放开都不合适。朋友们,您说呢?您哪里春节有什么习俗呢?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