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22期】《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美仑美奂的《印象·刘三姐》》
美仑美奂的《印象·刘三姐》
“桂林山水甲天下”,天下人皆知,如今再加上老谋子的倒腾,《印象·刘三姐》更成为桂林的招牌景点。人说不看《印象·刘三姐》不算到阳朔,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不无一点道理。看那百米江面上翩翩起舞的舞者,如诗如画。飘逸的山歌声忽远忽近,恍如仙境,妙不可言。
对于老谋子的作品,一贯抱观望的态度。作为一代人称“鬼才”的导演。他的作品不能用情节或内容来评价,只能用视觉感官来体会,场面就是它最大的卖点。至于有没有艺术性,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印象·刘三姐》以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实景作为剧场,位于广西阳朔县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江面上可以随意变化的中心舞台,以12座连绵起伏的山峰为背景,方圆近两公里的漓江水域,打破了传统演出在剧院有限空间进行的局限,堪称是“人与上帝共同的创作”。江面上设置的两个移动大屏幕,穿插播放电影《刘三姐》的经典场景和山歌,以此为主线,演出融合壮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配以变幻莫测的灯光,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每场演出仅约1个小时,但却使观众大饱眼福。和笔者一同观看的一位文友不禁赞叹:“这样的演出确实是从未见过的!”
惊艳的“天体浴”表演是演出的焦点。笔者看到一份《印象·刘三姐》宣传画页,其中有一幅照片,里面有20个正在漓江上沐浴的美女,有的身披透明的薄纱,有的一丝不挂。水镜晨妆,风解罗衫,山水间的袒露,勾人魂魄。但这只是彩排时的镜头。真正演出时表演“胴体艺术”的却只有一个。听说她是广西某学院的一名在校生,名叫王予嘉,今年18岁。表演时,她披着一缕轻纱,乘着一条小船,由远而近,飘然出现在梦幻般的江面上。
在5分钟的时间里,她做着一些舞蹈、洗头的动作,完全的裸体表演持续几十秒钟。《印象·刘三姐》“漓江女儿天体浴”的一幕场景中,“漓江女儿”王予嘉不着一物的天体表演成为整场表演的焦点。
有位记者朋友是这样描写的:日前,见到了来南宁参加广西电视台春节晚会的王予嘉,对她进行了独家采访。请她谈谈出演“天体浴”的经过和感受。一脸灿烂笑容开朗性格的王予嘉愉快地接受了采访。下面是王予嘉的自述:
那一天,因为接拍一部广告片,我到一家著名工作室去化妆,有位老师跟我说,我的形象蛮适合一场演出,让我去试试看。事后我知道,张艺谋希望找一个女孩作为《印象·刘三姐》的形象代表,但条件十分严格,除了青春靓丽、能歌善舞外,还要是广西本土的壮族姑娘,同时具有渔家女儿水的灵性和纯洁,并提出了用浴女表现渔家人民生活的想法。创作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秘密选秀。
我能从200多名参选人中被选中,我很兴奋,但我也知道,这是我的艺术事业的一次挑战。对于进行不着一物的天体表演,我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和顾虑:那是展示人体的美,很天然。在浮台上的感觉很好,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仙女下凡。我知道,只有五分钟的演出可能会成为整场表演的焦点。
刚到山水剧场的时候,演出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王潮歌导演亲自给我讲戏,很快我就进入了角色。记得那场演出,我刚刚站在演出的小舟上,突然间下起了狂风暴雨,观众席依依稀稀有观众离场,站在江中央的时候,那瞬间风吹雨打在我身上,刺骨的寒冷,我的耳边响起高潮的部分,我的一股勇气把我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包括每一个动作完成到了极点。我疯狂地陶醉在演出里,那真是太美了。退场的时候,我的脚早已冻得麻木走不动了,一位工作人员把我背到了化妆间,用烘暖风机烘了很久我才慢慢有了知觉。我看到十多个德国观众看完之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说这场演出不仅仅是精彩的演出,它很完美,当时我也激动地哭了。
《印象·刘三姐》是一场中国史上的视听奇迹,为了这个演出,张艺谋导演付出了五、六年的心血和精力,比张导拍的任何一个戏都投入。他是一个天才的、执着的、伟大的导演。在《印象·刘三姐》的演出过程中,经过张导的严格要求和指导,我在灯光、音乐和自然山水间感受到导演的艺术思想,使我对角色的认识和表演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已经成为一个在全球演艺界都受到追捧的演出模式。但人们可能不知道,《印象·刘三姐》策划人梅帅元,已经成功策划制作了诸如《道解·都江堰》、《禅宗少林》、《越南越美》等八个实景演出项目。梅帅元是全国知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也是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的广西壮剧团团长。他创作的“印象”系列,现在已经成为风靡全国的概念。
在目前公演的实景演出中,可以说,《印象·刘三姐》深得少数民族文化之赐。在策划制作《印象·刘三姐》之前,梅帅元已经与诗人杨克合作发表了中国最早的寻根文学宣言《百越境界——花山文化与我们的创作》。百越是广西少数民族的古代称谓,花山则承载着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图腾。在这篇文章中,梅帅元明确提出了用现代意识观照民族生活的观点,他是这样表述的:“在你的作品里,打破了现实与幻想的界线,抹掉了传说与现实的分野,让时空交叉,将我们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溶为一个浑然的整体。这个世界是上下驰骋的,它更为广阔更为瑰丽。它是用现代人的美学观念继承和发扬百越文化传统的结果,如同回到人类纯真的童年,使被自然科学的真变得枯燥无味的事物重新披上幻觉色彩。”
显而易见,早在20多年前,梅帅元已经用文学形式演绎着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他创作发表了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流浪的情感》、《红水河》。在这些小说作品中,漓江美丽的自然风光、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得到了独具一格的表现。就“刘三姐”这个题材而言,如果说当年电影《刘三姐》,是通过挖掘广西壮族山歌文化获得了成功,那么,今天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则是借助刘三姐这样一个壮族神话人物,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做了一个整体的演绎。在演出中,壮族山歌、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瑶族工艺,这些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得到了原生态的呈现。
人们都喜欢称《印象·刘三姐》为一台视听盛宴,对演出中的红色印象、蓝色印象、白色印象、金色印象津津乐道,红绸过江、天女沐浴等场景更是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感官享受。然而,所有这一切音响画面,并非来自创作者的面壁虚构或迎合观众心理的虚幻想象,而来自广西百姓生活的写实表现。作为一台视听盛宴,虽然《印象·刘三姐》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感官享受,但它并不只是广西少数民族艺术的形式组合,它的魅力在于制作人对广西这片土地少数民族生活理想的深刻理解。在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到原生态的广西壮侗苗瑶各民族原生态的生活画面。他们的劳动场面如捕鱼,他们的日常生活如赶圩,他们的重要庆典如婚嫁,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的艺术或者娱乐,如对歌。
我读过不少梅帅元的小说,深知梅帅元对广西这片土地的认知是全方位的。他朝圣过拥有神秘崖壁画的花山,他行走过壮族人的母亲河红水河,他考察过流光溢彩、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漓江。他的朝圣、他的行走、他的考察,不仅使他获得了丰富的感性体验,而且使他获得了深刻的理性认知。这些来自生活本身的经验,给予了他文化的深度和文艺的广度。那些扑朔迷离的花山神话,那些源远流长的红水河传说、那些跌宕起伏的漓江故事,当它们与壮族、侗族、苗族、瑶族,还有仫佬族、京族、水族、毛南族等广西各民族的传统风俗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当它们在那样一个超过一平方公里的漓江山水舞台上得到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呈现时,这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视听奇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奇迹?
2012年9月13日,我从桂林坐船,沿漓江来到阳朔。傍晚,天上风雨不断,和我同行的12个友人闲来无事。便打听《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情况。票价通过司机问是220元(包括到演出现场的来回车费),票价多少有些贵,或许还有被宰的可能。但是我们还是决定看看,不为别的,就是看看,为什么它可以这么轰动?从酒店到演出现场还有一段路程,天还在下着小雨,虽然不大,但是很密。演出是8:10开始,但是7:30往演出现场的路上已经开始堵车,多数是旅游团队。雨越下越大,在大门口停车后,大家嘻嘻哈哈的接过一次性的雨衣,穿好后随着拥挤的人群往前走,有种久违的感觉,仿佛回到了童年看露天电影的情景。
雨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刚到演出现场,演出就开始了。绚烂的灯光犹如彩霞映在江面,整个江面象舞动一条红色的长绸,作为背景的几座青山在灯光的映照下透出灵气,一名红衣垂髻女子,手撑油布伞,乘一叶小舟踏歌而来…….。啊,是歌仙刘三姐。此时,秋雨仿佛也被三姐的歌声所陶醉,停止挥舞它的雨袖,静静倾听三姐的歌声。“山歌好比春江水…….。”歌声由远至近,又随着小舟渐渐的远去,渐渐消失在烟雨蒙蒙中。江面也随着三姐的离去变得阴郁,四周寂静,只有雨丝的沙沙声,远远的江面闪烁着几点若隐若现的渔灯。一切是那么静谧。突然,“哗”音乐响起,数百道灯柱打在江面上,数百条竹排手牵红色长绸形成方阵,渔者脚踏竹排,犹如浪里白条穿梭在道道红色的波浪上。场景十分壮观。岸上,数百条火焰在雨幕中跳跃,照亮了半边天。少女们在岸上载歌载舞,江风送来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手中舞动的红伞在灯光的映衬下,分外妖娆。拌随着她们身上的银饰舞动发出的悦耳的声响,让人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突然,一切又消失了,犹如梦幻一般.水波荡漾,只见三姐踏着一叶小舟,缓缓的飘向远去……消失在水天一色的天边。
雨小了,风住了,一切变得如此的宁静,场内数千名观众仿佛已经被山水凝住,沉浸在田园山水中。“月亮”出来了,一轮下弦月飘落在江面,月中一名女子,翩翩起舞,四周繁星点点,背景音乐缓缓响起:“世上只有藤缠树,哪有树缠藤……”。原来是“三姐定情”的场景,“女为悦己者容”,三姐轻解罗衫,梳妆打扮,纯洁的胴体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散发出迷人的魅力……18名少女,也同时轻解罗衫,长发飘飘,如天仙下凡,构成一条鹊桥与三姐遥遥相对。山歌再次响起,啊,是那段“恋就恋……你我定百年……奈何桥上等三年……”天地都为之动容,顿时倾盆大雨,水天连成一体,形成天然的水幕。众女如出水芙蓉,更显清丽脱俗……场外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衰……
观后,久久不能从“画中”出来。对于这场雨中的《印象·刘三姐》,动人之处莫过于它的场面宏大壮观,尤其在雨中,那种犹如天地为之动容的感觉更是千载难逢的。而舞者为艺术献身的的勇气,也让我们感动,面对千万观众的天体浴,没有丝毫的扭捏,猥琐,给人一种高雅艺术的享受。如果说桂林是一幅画卷,而张艺谋就是一名成功的画师。《印象·刘三姐》就是他成功的水墨山水画。
看了《印象·刘三姐》,我一直在想,我们平顶山能不能把我们的观音文化也搞成一台这样的实景剧呢?只需设定几个原则就可,如演出尽量少扰民,政府尽量少花钱,内容和风格尽量体现鹰城特色,场地尽量综合利用……
我们平顶山拟充分利用白龟湖(应改为观音湖)这个“天然剧场”,引进或移植《印象·刘三姐》一类的城市形象秀。我们可以组织一群文化人前往广西阳朔观看《印象·刘三姐》,并考察有关制作细节,尽快形成一致的意见。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平顶山需不需要这么一个秀?据了解,国内许多城市都有“印象类”城市秀,有的较成功,有的并不怎么样。或者是同一个秀,可能商业上很成功,但评价上却各说不一。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没有白龟湖这个平台需要综合利用,那么需不需要城市秀可以交给市场去考虑。在我看来,有白龟湖这么一个看台,如何应用就产生了可否精心打造一台实景歌舞剧《千手观音》这样的现实考虑。
其次,从《印象·刘三姐》来看,可能是同类城市秀中影响最大、操作最成功的项目。相比其他各种思路,对这类城市秀进行切合实际的移植值得考虑。一方面,不管叫《印象·平顶山》、《印象·千手观音》或是叫其他什么,在周边集聚了平顶山最现代化的一些元素,又与沙河母亲河紧密联系,看台体系做秀的功能没有问题,硬件上完全可以支撑这个城市秀的创作需要。但这个城市秀在文化内涵上应该如何表达,则要创作团队花更多心思,并在艺术表达上有所创新,体现平顶山特色。另一方面,在商业模式上的突破,是这个城市秀能否持续存在的主要动因。如果这个城市秀不能减轻政府维护白龟湖的负担,甚至是加重负担,则这个城市秀不可能长期存在。
再次,操作层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创作团队和政府部门要面对的。一是主创人员的选择。《印象·刘三姐》有一个专业化的团队操作,张艺谋的个人号召力不仅凝聚了这个创作团队,而且也为后来的市场宣传提供了条件。平顶山要有意向请知名导演出任这个角色,这是合理的,但主创人员一定要有对平顶山地域文化十分熟悉并有独到见解的人士参与。二是资金的筹措。如果团队把眼光盯上政府,其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大降低,但由政府提供前期投入来启动则是合理的。因此,要有一个较好的商业模式,引进投资商,并在一定时期里形成赢利。三是演出团队的组织。《印象·刘三姐》主要是当地五个村的村民出演,后来利用场地开办了艺术学校,则有一些学生参与。就平顶山白龟湖来讲,有些演员可出自东滍、西滍、北滍等村,也可与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及其他艺术院校联合。四是白龟湖及其他设施的综合利用。由于白龟湖不止看台,还有沙岛等其他部分,因此,既要解决看台体系的利用,又要考虑其他设施的利用。白龟湖地处平顶山市新城区,可能不便于像《印象·刘三姐》那样几乎天天上演,风雨无阻,那么演出周期时间的确定要有合理安排。其他设施是否用于商业用途,哪些可以免费开放给市民,这些是很难从《印象·刘三姐》中得到启发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平顶山白龟湖的创作比阳朔漓江的平台更具挑战性。
总之,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白龟湖的综合利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还是有可能为白龟湖《印象·千手观音》找到一条较好出路的。不要太心急,要从容设计,大不了最后把它拆了,回归市民游乐观光休闲公园的最初定位。有了这个底,什么都好办,可以大胆想、大胆试!只需设定几个原则就可,如演出尽量少扰民,政府尽量少花钱,内容和风格尽量体现鹰城特色,场地尽量综合利用……
冠岩奇观
进入冠岩的山路,并不是很好走,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都是人工铺就的鹅卵石,路两旁都是成片的李子树,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不然就可以吃到鲜活熟透的南国李了。冠岩观光滑道全长2754.4米,号称世界最长的旅游观光滑道,并被载入基尼斯世界之最记录,我觉得光是这一点就值得大家去乘坐体验一次了。哈哈哈,我成卖广告的了。说实话,其实我开始也没打算坐这个冠岩旅游观光滑道的,但是没去过冠岩景区的朋友可能不清楚,其实从桂林车站搭乘的冠岩专线班车停靠的终点站是草坪乡停车场,而此处离冠岩景区的真正的入洞口至少还有3公里距离,如果步行的话,沿漓江边小路走要半个多时辰,而从云雾山庄那条山路走也要半时辰左右。所以对于一些朋友(尤其是肥胖者)来说,这就难为他们了。一般除了选择观光滑道外还可以选择坐本地人的摩托或者是景区的电瓶车,但是乘坐这些的费用也是挺高的,也过于平常。而坐观光滑道却能体验到不一样的刺激感觉,而且观光滑道沿途经过的景色优美,让人赏心悦目,这才是我推荐坐观光滑道的主要原因。
在桂林汽车站有冠岩专线车,票价10元。我坐冠岩专线车到草坪乡停车场后,看到停车场马路对面就是冠岩景区的售票处,于是就前去买票,报上同程预定后,顺利拿到了观光滑道车票,我订的是单程的,可以选择坐进去,或者在里面坐出来,我选择了坐进去,然后游览完毕再步行回停车场。
约莫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们便到了冠岩的一号洞口。此时,我才得知:所谓的冠岩,其实就是一处天然的熔岩洞。我问导游:“为何叫冠岩?”
导游笑着说:“冠,就是第一,冠岩,就是天下第一岩洞!”
“天下第一岩洞,有点悬?”
在洞口,我并没有急着坐缆车下洞,而是在洞口稍微休息了一会儿,我真的想给自己留一点想象的时间。我猜想:这洞里到底有什么可看的呢,它里面有什么奇特的景观吗?
当我进入洞口之后,才知道并不是坐缆车,到冠岩乘坐的是电梯,电梯大约下到100多米深的时候才停了下来。我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冠岩洞中了。
冠岩,真是一个神奇而又充满梦幻般的境地!
冠岩之中处处有神奇:奇特的钟乳石,奇特的洞壁。各具形态的造型,洞与洞相连相串,河与洞相通相接,处处都是洞,步步可见景,真的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刚进入洞内,便见一奇峰。洞内有山,实属罕见。它犹如竹笋耸立,如雄鹰展翅,栩栩如生。
继续深入洞内,便听飞泉如雷,轰声四起,洞内瀑布飞溅的浪花,奏起神奇美妙的交响乐。
过了一段石桥,便见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如扇、如槌、如布、如树、如狮、如虎,如沉睡的老者,如奔跑的少年,许多奇妙的景观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
我在洞内游了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便来到了洞的最深处——洞中暗河。这里的景致更奇特。一会儿过河,一会儿爬坡,一会儿攀岩,一会儿钻洞,一会儿变得宽敞明亮;一会儿变得狭小难走;一会儿要弓腰探行;一会儿附壁弯转;一会儿低头俯视;一会儿仰面惊叹。
这就是冠岩的溶洞,真乃天下一绝。冠岩的开发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因此,是我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这次自定行程自然它就是首选。冠岩,位于漓江东岸的草坪乡,在草坪下游半公里,因其外貌像古时的紫金冠,故名冠岩,它还与安吉岩相通,可以水入陆出,它有七星岩之深邃,芦笛岩之壮丽,堪称诸岩之冠。
冠岩是一个三层的水洞旱洞相连的奇特地下溶洞,上有高达36米的观光电梯坠入“瑶池”,中有火车穿越500米的峡谷,下有木舟轻泛700米的暗河。洞内景观各异,静者幽深寂寥,千姿百态,动者汹涌澎湃,气势恢弘,“海陆空”立体多方位畅游其间,神妙之处莫可言喻。冠岩凭借多样化的立体观光方式荣膺吉尼斯世界纪录——观光方式最多的岩洞。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游冠岩时记述:“洞门甚高,内更宏洞,悉悬乳柱,惜急流之窦下优,无从远溯”。
走进冠岩景区,宛如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自然而奇秀的乐园,这里群峰竞秀、碧水传情、洞奇石美、田园如画;这是一个野趣横生、回归原始的世外桃源。坐船到一个如井底的潭边,抬头可见上方是一个气势恢宏的钟乳大厅,洞顶皑皑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原野,一派开阔壮丽的景象。从一串陡长的石阶往上走,到达大厅的中央,这里有着大型的钟乳石柱,形如热带雨林中大棕榈树,乃命名为棕榈大厅。此大厅正是冠岩景致最为集中而壮观的地方。从棕榈大厅往下走,来到了地下有轨电车站,乘上小电车,穿入一条长长的地下峡谷,峡谷高大而深邃,上下峭壁悬垂,危岩若坠,神似长江三峡,故名"小三峡",电车到站,再走上洞中旱路,一路曲折幽幻,钟乳不绝,塑成了一组组天然的雕塑,有仙女寝宫、孔雀倒挂、癞蛤蟆吃仙桃、人熊对话、弥勒大佛、北国风光、热带雨林、雄鹰展翅、海底鲨鱼……。
绝美的景色,只能靠人去想象,实在无法用笔墨形容。
接下来便是乘船而行,坐在船上,靠船工的手电光引路,船在低矮狭小的溶洞中穿行,伸手可及钟乳石,抬头可见洞壁上的奇观,心中顿生无限敬仰之情。
大自然的绝笔,造就了神奇美妙的冠岩!
下船之后,见到的又是一处奇妙的景象:在彩光灯的照耀下,洞中那几柱大的钟乳石,显得五彩斑斓,奇幻无比。钟乳石突出的部分,光滑透亮,用手轻轻地触摸有一些冰凉的感觉。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在冠岩中有了三个多小时,眼看就要出洞了,仍然觉得没有看够,仍然兴致未减,真的想在冠岩内逗留几日,哪怕是一年半载也不后悔。
冠岩是梦,是神奇的梦!
冠岩是诗,是美妙的诗!
冠岩是画,是变幻莫测的巨幅风景画卷!
冠岩是书,是一部充满诱惑力的自然力作!
匆匆地浏览了一遍,三个多小时,仍然还是觉得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好多的景致仍然没有看过。但它留在我心中的印象,足够我回味一辈子。
出了冠岩,我们在洞口外面的凉亭下休息一会儿,遥望山下,江山依依,心里仍然想着冠岩,仍然还没有从冠岩神奇美妙的景象中回过神来。
去桂林,如果不去冠岩,真的是枉了此行!
江边汽笛声声,轮渡船一艘接一艘地沿江而下,那是满载着去漓江、阳朔旅游者的船只……
导游说:“下一站,我们就是乘坐汽轮船去阳朔了。”阳朔,就是那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地方么?那儿的风景又是怎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