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泉流韵】首席作家王长伟最新原创《柴》
【智泉流韵】首席作家王长伟最新原创《柴》
农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中,柴为首位。自从人类发现了火,柴就作为最主要的生活资料受到重视。人类有了火,才有了光明,才尝到熟食的美味,才有了温暖的概念。火的发现无疑是人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人类的长期生存提供了生活的保障。
有了火,人们开始了对柴的重视。他们知道,有了柴火才会烧的更旺,有了柴火种才能延续,有了火人类才能吃到可口的食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柴和火种。钻木取火点亮了世界,而柴才是温暖世界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因为柴和人类关系太密切,说一关于捡柴的故事不管在民间或者是舞台上经常展现。比如花鼓戏《刘海砍樵》民间传说《王小砍柴》豫剧《拾柴》等,他们的主题都与柴有关,都是在捡柴拾柴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进一步说明了人与柴不可分割的关系。
可以说农村学生都和柴有无法撇清的关系,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放学后的主要活动就是捡柴,农村人叫拾柴火。能否吃上饭,就看你是否捡到了足够的柴火。不管是树叶,枯草、干树枝、收庄稼留下的茬子等,凡是能烧火的东西,都放入篮子里。特别是到了冬天,不但要捡柴烧火做饭,还要捡柴交到学校,用作教室取暖之用。几乎每天最少要件捡三大篮子柴火,苦不堪言。
我少年的童趣大部分都体现在捡柴的活动中,这是放学以后必做之事。捡柴有苦也有乐。那时农村到处都是水,一到冬天,路边的小沟和较浅的水塘干涸。干涸的坑塘中长满芦苇和荻子,到处都是枯叶,很快就会捡一篮子。捡完后大家就会把篮子放在一边,开始在芦苇和荻子里捉迷藏,其乐无比。
后来平顶山和密县、禹县发现煤矿,平顶山出的煤叫烟煤,烧火时会有很大的煤烟,所以叫做烟煤。密县和禹县出的煤没有烟,所以叫明煤。烟煤用来烧火做饭,明煤就用来取暖。开始时改烧煤的家庭不多,虽然当时一吨煤只有几块钱,但是运输距离太远,到密县拉一次煤来回得一个星期。开始用手推车,后来改用架子车。很多人不想花这个功夫,也舍不得花钱,还是继续捡柴烧。我的家庭条件还不算太差,从六十年代起就开始烧煤,从此我免去了捡柴之苦。
南方城市比我们这里烧蜂窝煤的时间早,我是1969年三月份到成都,哪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烧蜂窝煤,而我们这里还是用的散煤炉,有的是生铁铸的,有的是用土垒的,大概在七十年代后期,叶县有些家庭出现了煤气炉。捡柴这项活动慢慢远离了人民的视线。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前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然气、电炉成了人们做饭的主角。虽然农村有些地方还有人在烧柴火,但是捡柴的人已经没有了。以前大家视为珍宝的柴火大多被人废弃,现在多了一项活动,就是禁烧,世事变迁恍若隔世,令人感慨不已。
我怀念过去那段岁月,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