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诊治精粹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脑急剧跳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证候。临床上—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同时并见。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张仲景所创立的炙甘草汤为后世治疗本病提供了良方,如《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及各种贫血等,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心悸的形成,常与精神因素、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有关,临床上常见的病因病机有如下几类。
1.心虚胆怯 心主神,为精神意识活动的中枢。胆性刚直,主决断。若心气不虚,胆气不怯,则决断思虑均能正常进行。凡各种原因导致心虚胆怯者,一旦遇事有所大惊,如闻巨响,突见异物,或登高涉险等,即可动撼心神,而发惊悸。
2.心气血不足 心主血,血赖心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周身,营养脏腑四肢百骸。心脏本身也需要血液的供养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若禀赋不足,脏腑虚损;或病后失于调养,或思虑太过,伤及心脾,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心气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
3.阴虚火旺 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阳,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虚火妄动,上扰心神,亦能导致本证。
4.心阳不振 大病久病之后,阳气衰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悸不安。
5.水气凌心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引起心悸。
6.心血瘀阻 一是由心阳不振,阳气不能鼓动血液运行;或因寒邪侵袭,寒性凝聚,而使血液运行不畅,甚而瘀阻;二是痹证发展而来,即由于风寒湿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以致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而心悸。
本病的病位在心,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悸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阴阳的亏损,其标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主症: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跳或快或慢、忽跳忽止,或呈阵发或持续。
(2)伴随症:可见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头晕乏力,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有心痛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诱因:可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诱发。
(4)脉象:可有数、疾、促、结、代、沉、迟,弦、缓脉。
(5)病史:既往可有心脏病史。
2.鉴别诊断
(1)真心痛:真心痛常与心悸合并出现,但它除了心慌不安,脉结、代外,必有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且常放射至肩背部,唇甲青紫或手足青至四肢末端,同时伴有大汗淋漓、呼吸急促,甚至晕厥。
(2)奔豚:奔豚发作时亦觉心中躁动不安,其鉴别点在于:心悸是心中剧烈跳动,甚则不能自制,病变主要是发自于心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所致;奔豚发作时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上冲咽喉,受情志因素影响较大。
(3)卑惵:卑惵临床上表现为胸腹间痞塞不欲食,心中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心悸有相似之处,但卑惵虽有心慌,其病因多为心血不足,一般无促、结、代迟等脉象,是神志异常为主的疾病,以此作为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证的辨证,应着重区别心悸的性质,是实证还是虚证,是心阳气虚还是心阴血虚,是挟痰还是挟瘀。还要辨明惊悸与怔忡的区别,惊悸之症,临床因惊而悸者,初起虽由外因引起,以实证为多,但也有内虚的因素存在;怔忡之症则以虚证为多,并无外因,经常心悸,胸闷不舒,发则悸动不安,不能自控,甚则心痛阵发,总体来说,本证以虚中夹实最为多见。
治疗要点 治疗时,虚证当以养血安神为主。如心阳不足或阳虚饮逆,当补养心气,温通心阳为主。实证如因瘀血所致,当以活血化瘀为法;如因痰热引发,则又当从清热化痰着手;若久病虚中夹实,宜标本兼治,攻补兼施。
(一)心虚胆怯
1.临床表现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宁;少寐多梦,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弦细。
2.治疗原则 养心安神,镇惊定志。
3.代表方剂 安神定志丸:茯苓、茯神各20克,菖蒲、远志、龙齿、人参各10克。
4.加减应用
(1)临证时可加柏子仁、磁石各20克,酸枣仁15克,琥珀10克等,加强宁心定志的作用。
(2)心气不足者,加黄芪20克,以加强益气之力。
(3)心阳不振者,加桂枝、制附子各10克(先煎),以温通心阳。
(4)自汗者,加浮小麦30克,山萸肉20克,乌梅、麻黄根各10克等,以收敛止汗。
(5)挟瘀血者,加丹参20克,桃仁、红花各10克,以活血化瘀。
(6)心血不足者,加制首乌20克,熟地、阿胶各10克(烊),以养心血。
(7)心气郁结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各10克,以理气解郁。
(8)挟湿者,加泽泻、茯苓各10克,以利湿。
(二)心脾两虚
1.临床表现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面色无华、舌淡红、脉细弱。
2.治疗原则 补益养心、益气安神。
3.代表方剂 归脾汤:茯神、黄芪、酸枣仁各20克,人参、白术、炙甘草、龙眼肉、当归、远志各10克,木香6克(后下),生姜3片,大枣6枚。
4.加减应用
(1)若热病后期,损伤心脾,致心阴不足而心悸者,可选用生脉散,以益气养阴。
(2)气血两虚者,加炙甘草汤,以益气养血。
(3)若自汗、盗汗者,加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各20克(先煎),以敛汗。
(4)若纳差、腹胀者,加山楂20克,陈皮、谷麦芽各10克,以理气消食。
(5)若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30克,灵芝20克,以养心安神。
(三)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头晕,耳鸣,腰酸,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2.治疗原则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3.代表方剂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烊)、芍药各10克,鸡子黄1个。
4.加减应用
(1)若阴虚不明显者,可用天王补心丹。
(2)若症见虚烦咽燥、口干口苦等热象明显者,可选用朱砂安神丸,以降火、滋阴、安神。
(3)若阴虚相火妄动,症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可用知柏八味丸加龟板、炒枣仁、山萸肉各20克等,以滋阴降火,养阴宁神。
(4)若兼瘀热者,加丹参20克,赤芍、丹皮、生地各10克,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5)兼痰热者,加温胆汤,以清化痰热。
(四)心阳不振
1.临床表现 心悸不宁,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形寒怕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2.治疗原则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3.代表方剂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先煎)、桂枝、炙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若阳虚甚,症见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此为心悸喘脱之证,可合参附汤,以加强益气回阳。
(2)若兼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泽泻、五加皮各10克,以逐饮邪。
(3)兼瘀血者,加丹参20克,红花9克,以活血化瘀。
(4)兼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熟地各10克,以滋阴。
(5)若脉迟显著者,可加炙麻黄、制附子各10克(先煎),以温阳促脉。
(五)水气凌心
1.临床表现 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浮肿、尿少;眩晕、呕恶流涎、形寒肢冷;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2.治疗原则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3.代表方剂 苓桂术甘汤:茯苓20克,白术、桂枝、炙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若心悸喘咳不能平卧者,加泽泻、防己、葶苈子、桑白皮各10克,以泻肺利水。
(2)恶心呕吐痰涎者,加陈皮、法夏各10克,生姜3片,以和胃降逆。
(3)兼瘀血者,加丹参20克,当归、川芎各10克,以活血化瘀。
(4)肾阳虚衰、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加真武汤,以加强温阳利水之功。
(六)心血瘀阻
1.临床表现 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舌紫暗;心悸日久不愈,唇甲青紫,舌紫暗有瘀,脉涩或见结、代脉。
2.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3.代表处方 桃仁红花煎:丹参20克,赤芍、川芎、元胡、香附、当归、桃仁、红花、青皮、生地各10克。
4.加减应用
(1)本证临床上亦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2)痰瘀并见者,可合用二陈汤。
(3)气滞重者,加柴胡、枳壳各10克,以理气。
(4)兼气虚者,加北芪、党参各20克,益气以助化瘀。
(5)兼血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以补血。
(6)兼阴虚者,加玉竹20克,麦冬、女贞各10克,以养阴。
(7)兼阳虚者,加制附子10克(先煎)、肉桂5克(后下),温阳以助化瘀。
(8)若心痛甚者,加五灵脂(包煎)、田七、薤白各10克,以活血通络止痛。
(七)痰火扰心
1.临床表现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治疗原则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3.代表方剂 黄连温胆汤:黄连、法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生甘草各10克,生姜3片。
4.加减应用
(1)痰热火甚者,加鱼腥草、黄芩、浙贝母各10克,以清化痰热。
(2)热移大肠,便秘者,加蒲公英20克,生大黄10克(后下),泻热通便。
(3)火郁伤阴者,加百合、玉竹各20克,养阴而不生湿、助痰。
(4)脾虚,脘闷纳差者,加党参、白术、谷麦芽、山楂,以健脾开胃。
(5)若失眠多梦者,加茯神、生龙骨各20克(先煎),以安神。
【其他疗法】
1.中成药疗法 心虚胆怯者,可选用磁朱丸、朱砂安神丸;气血不足者,可选用人参养荣丸、养血安神丸;阴虚火旺者可用安神补心丸、麦味地黄丸;心肾阳虚的可用蛤蚧大补丸、金匮肾气丸;痰火扰心证用牛黄清心丸、竹沥达痰丸;心血瘀阻证可选用丹七片、活心丸等。
2.单方验方
(1)苦参煎剂:苦参、益母草各20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适用于心悸而脉数或促者。
(2)珍合灵:每片含灵芝0.3克,珍珠粉0.1克,每次服2~4片,每日3次,适用于各型心悸。
(3)莲子心6克,川贝末3克(冲服),大枣7枚浓煎后,适用于痰热扰心证。
3.针灸疗法
(1)可选心俞、神门、内关、合谷等穴,针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适用于心虚胆怯证。
(2)可选心俞、肾俞、神门、关元、涌泉等穴,艾灸,每日1次,适用于心肾阳虚证。
(3)可选心俞、神门、内关、膻中等穴,针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适用于心血瘀阻证。
4.饮食疗法
(1)瘦猪肉50克,怀山药、黄精各20克炖服,隔日1次,适于气血不足心悸者。
(2)怀山药、玉竹、枸杞子各15克,乌龟1只(去内脏),隔水炖服,每周2次,适于阴虚火旺心悸者。
(3)生晒人参9克,猪心1个。切开猪心,将人参放入,加水适量,隔水炖,连汤带肉一起服食,每周2次,适于心虚胆怯证。
(4)瘦猪肉50克,酸枣仁10克,肉桂3克炖服,隔日1次,适于心阳虚弱心悸者。
【预防调摄】
1.保持身心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2.保证充分休息,避免劳倦过度;轻证患者,适当的体育锻炼,以不觉劳累为度。
3.保证饮食有节,避免刺激性食物,低脂低盐。
4.心悸病势缠绵,应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坚持长期治疗。
5.心悸病情严重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救治的方法。(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