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青岛莱西市:打造特色产业 巩固脱贫成果

山东青岛莱西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进行了大胆探索,通过布局产业、模式创新、典型引领,闯出了一系列“莱西经验”,初步建立起了脱贫长效机制,实现了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产业布局,助力脱贫长效机制建设

2019年,山东青岛莱西市马连庄镇建成青岛扶贫产业园,总投资667万元,占地180亩,全部种植的是抗病性强、耐储运、效益好的“阳光玫瑰”葡萄,是山东省最大单体“阳光玫瑰”葡萄设施栽培基地。青岛扶贫产业园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莱西市马连庄镇徐家草泊自然村村民周翠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丈夫徐振选患有慢性病,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青岛扶贫产业园的这份工作,真是帮了俺的大忙!俺现在一个月能赚2700多元,而且俺家距离扶贫产业园还不到一里地,步行几分钟就到了,不耽误回家做饭,这在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真是太感谢党和政府了!”她激动地说。

游客在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采摘葡萄

像这样的扶贫产业园还有很多。莱西市共投入9672万元,规划建设了24个扶贫产业园区。作为莱西市建立贫困群众脱贫长效机制的重点举措,园区在劳动力选择上主动向贫困户倾斜,着力增强贫困对象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着力构建产业、动力、机制可持续的脱贫发展模式,累计吸纳长期就业贫困户86人、季节性务工贫困户超过了580人次,按照一人80—100元/天的标准给付劳动报酬,直接带动超过60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巩固了脱贫成效。

模式创新,助力资产管理安全规范

走进莱西市河头店镇肖家庄自然村小米加工车间,满眼都是忙碌的场景:机器轰隆隆地运转,谷子经过脱壳、碾米、色选、烘干等多道程序,变身金灿灿的小米进了精美的包装袋,销往全国各地。

肖家庄自然村土壤肥沃,宜耕性好,地表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适合小米种植。但是村庄仍以传统的种植模式为主,缺乏大型深耕设备,导致小米产量低下,收获季节如果遇到阴雨天,小米经常发霉变质,影响村民的生活和收入。

为改变这一现状,莱西市河头店镇政府规划实施了肖家庄自然村小米产销一体化产业扶贫项目,由河头店镇政府独资成立青岛肖米乡村振兴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把分散的群众组织起来,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开发、规模经营,整合肖家庄自然村500多亩土地发展小米种植,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下一步,河头店镇将在推介特色农产品品牌上继续发力,将肖家庄小米打造成地标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青岛肖米乡村振兴有限公司负责人仇文言说。

为保障扶贫资产安全长效发挥作用,莱西市探索国有平台运营资产模式。对项目明晰“四权分置”,所有权归镇街政府,登记为国有资产;经营权归镇级国有平台公司,负责后期维护及项目资产保全,通过统一生产、专业管理、集中销售,提高产业扶贫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收益权覆盖河头店镇插花村,用于贫困户和即时帮扶户等困难群众帮扶;监管权归镇职能部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规避扶贫资产流失风险。

典型引领,带动连片发展助力产业振兴

“真没想到2020年‘阳光玫瑰’葡萄价格这么高,葡萄出库价格飙升到了60元/千克,2020年的扶贫园区收入远远超过了预期,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用不了3年就能收回成本了。”莱西市院上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委员徐光宗说。他说的扶贫园区是院上镇2019年建设的小河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扶贫项目,园区内种植的全部是“阳光玫瑰”葡萄。不少周边农户听说了后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建起了“阳光玫瑰”葡萄大棚,没事儿的时候就“组团”去园区上免费“公开课”,听技术人员讲解葡萄种植技术,结果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带动周边发展起了6000亩“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区,亩均收入达到了9万元。

莱西市夏格庄镇山西头自然村村民在大棚里收获胡萝卜

莱西市院上镇葡萄小镇是青岛市“突破莱西攻势”的特色镇示范工程,是顺应葡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打造的,通过统筹产业布局与乡村振兴有关政策、项目、资金相结合,以几个大中型产业园区为核心,辐射周边葡萄种植区,产生以点带面的效应,带动农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莱西市牢记初心使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持续发力,努力为贫困群众共享美好生活贡献莱西力量。”青岛莱西市扶贫办主任常兴锋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艳杰 朱楠 通讯员 程强 邢文云)

(稿件原载于2021年1月26日光明日报客户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