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宝清代玉器,中国文化精髓
清代玉器的用料主要是和田玉,数量最多的是白玉和青玉,除软玉和硬玉外,水晶、碧玺、芙蓉石、绿松石、玛瑙等也被大量使用。
乾隆皇帝对这种异域之风的玉器非常喜爱,并多次题诗赞美。由于帝王的喜好,使得当时的宫廷造办处专设了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工种,即“西番作”。仿制效果十分逼真,非常接近真正的痕都斯坦玉器。仿制玉器也是清代玉器的特色类型。
从这些年玉器拍卖行情来看,海内外各大公司无论大拍、小拍都以明清玉为主。这种势头还会继续下去,至少两三年都不会改变。由于明清玉器存世较多,所雕刻图案多为吉祥题材,深得人们喜爱,而且收藏门槛也较高古玉要低。
清代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时期,清朝的玉器最 高峰的代表就是一康乾盛世为代表的玉器制作时间,后人喜欢将此代表性作品统一为“乾隆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的收藏高峰,受其强大的国力和帝王专宠的喜爱角度背景,特别是手工艺技艺的娴熟和工艺设备的完善,西域通道的畅通也为原材料提供了大量的保证。清三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宋明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
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初期采取了落后的跑马圈地和民族歧视政策,破坏了生产,造成社会混乱。但是不久由于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所谓“康乾盛世”。玉器生产在明代琢玉工艺的基础上也逐步得到发展。当时制作玉器,除了为汉族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服务之外,最主要的是供满族皇 室、王公贵戚、八旗上层人物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政教领 袖和贵 族、台吉等的需要。清代玉器生产空 前繁荣的物质条件是由于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西北额鲁特蒙古、新疆回部问题的解决,打通了和阗玉石进入中原的通道。在民间,尽管严格查禁,可是制止不了玉石走私,在北京、苏州、上海、广州等市场上,每年有大量玉石出售。年例春秋两季贡玉,更有大批玉材按时运入清宫,用来制作内廷需要的玉器。清代玉器手工艺的中 心是苏州专诸巷,这里集中了许多能工巧匠,他们继承了前明的琢玉技巧,并实行专 业分工、协作配合,技术精益求精,创制了难以计数的优 秀作品。
有人认为,明清时代的工艺美术繁琐堆砌,格调低下,流于俗气和匠气,缺乏较高的美学境界,不能使人得到美的陶治和享受。实际上,对这种所谓的俗气和匠气,决不能一概而论。
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它继承发扬了数千年来传统的琢玉技术和风尚。集历代之大成,创造了难以数计数的优 秀作品。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设计之妙、造型之奇、用途之广等均是前 所 未 有的。同时由于乾隆帝爱玉成癖,不遗余力的大力提倡和千方百计的收集旧藏,创作新品种,从而使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的玉器制作,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