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张九龄之《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
情人:有情之人。
遥夜:长夜。
竟夕:整夜。
盈手赠:双手捧起来相赠。
解读:
说完了《秋夕望月》,再说《望月怀远》,张九龄这一生与月亮似乎结下了不结之缘。从全诗来看,这是一首月夜怀人之作。
一轮明月,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传统题材,以后的诗词中我们不定期会遇到。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下恢宏的气度。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浩瀚无边的海面冉冉升起,此时无论你在天涯、海之角,都同时沐浴在柔美的月色里。上句写望月,下句写怀远,可谓紧扣诗题。其中下句曾作为央视一个栏目的名称,专门针对大陆与台湾民生问题的节目,可见影响之深。这两句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事例一起,一实一虚,接下来的文字皆由此而生发开来。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两句将天涯共此时的有情人引入画面,孤枕难眠的夜晚,天各一方的有情人对月怀念,不由得发出几声叹息,此处情人,可指爱人,亦可指友人、亲人,或是作者自指也能说得能。其实夜本无所谓长短的,只是有人怨其漫漫,有人惜其太短,都源于个中人的心绪罢了,这是典型的流水对,浑然天成,美感十足,有一种自然流动的古朴之美。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进一步描写诗人因思念而难眠的情景,或许是烛光搅了睡意,吹灭蜡烛才发觉月光如水照满屋舍,更惹人喜爱。既然不能入睡,不如索性起身,披衣走出户外,在月光之下散步,兀自沉思,直至露水打湿了衣裳,方才觉醒过来。一个“怜”字,充满了怨,一个“觉”字,写尽了诗人望月而思情难抑之心。
相思却不得相见,诗人萌生出一个天真的想法——“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但这显然是不行的,月光虽美,但却不能采摘呀!“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不如回屋睡觉,也许还能在梦中相会呢。
这首诗以怀远为题,有六朝五言之遗风,但也合唐人五律之体制,堪为佳作。有人把这首诗说成是政治诗,未免牵强,此处不议。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元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郞。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历任官司勋员外郞、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郞等职。733年,拜中书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为著名贤相。后李林甫排挤,罢相。贬为荆州长史。四年后病逝。新旧《唐书》有本传。九龄工诗能文,长于碑志。《全唐诗》存诗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