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唐诗解读——杜甫之《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院故人二首》

其一

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

欲知趋走伤心地,正想氤氲满眼香。

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

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其二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

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

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

孤城此日肠堪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注:
至日:指冬至、夏至,此处指冬至。
北省:指门下省及中书省,因位于尚书省之北,别称北省。
剜行:指朝官的行列。语出《梁书·张缅传》:“殿中郎缺。高祖谓徐勉曰:'此曹旧用文学,且居鵷行之首,宜详择其人。’”
五更三点:凌晨四时左右。
穷愁:愁到穷极之点。
一线长:魏晋时,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增长一线。(见《岁时记》)唐宫中以女工揆日(测量日影)之长短,比常日增一线。
麒麟:麒麟香炉。
孔雀:孔雀扇。
朱衣:指五品以上官员。
解读:
这是杜甫同一时期两首七律诗作,表达仕途失落之情,其一重在朝会前准备,其二则描述了在朝会中所见之情景。
“房琯事件”是杜甫仕途路上一大坎。在杜甫看来,房琯这个人是一个胸怀救国救民的大志,能够讲文论武,博学多能的人才,他辅弼国政,忠心耿耿,出生入死,是一代贤臣。唐肃宗也曾经多次重用过房琯,委以平叛重任。可是令唐肃宗没想到的是房琯只是个纸上谈兵的书生,根本不会打仗。一场“陈涛斜之战”,令唐军死伤4万余人,新朝廷刚召集起来的兵力损失殆尽。后来,房琯在贺兰进明、崔圆等人的进言下,逐渐被唐肃宗疏远,而他自己又喜好空谈,最终被罢为太子少师。当然这些杜甫是不晓得,在房琯被罢免的时候,他想到自已是个谏官——左拾遗,虽说这是一个品位极低的职务,但却是在皇帝身边相当重要的谏官,于是他认为相救忠良,义不容辞。便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挺身而出,慷慨陈辞,上疏营救房琯,触怒了肃宗,多亏张镐援救,方免于死。这年闰八月,肃宗特许杜甫回鄜州探亲,实际上是有意疏远他。这年九月,唐官军收复长安,十一月杜甫携家到达长安,仍任左拾遗。他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件的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的祭祀、学校、选举这一类的文教工作。《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就是杜甫于这年十一月在华州所写的。
第一首诗主要写朝会前的准备工作,但实则是诗人对自己错失良机颇有悔恨之意。首联说去年冬至与旧同事一起朝见君王。中二联写现在对去年此日朝拜的感受,留恋满眼芳香,又感奔走伤心,精神非常紧张,忙中还会出错。尾联更归结为,那是愁极的日子。其实內心的愁,诗中没说。他纠结的是,怎么自己与这个皇上老子合不来,要分手。后来事实证明,这对杜甫人生,的确影响巨大。
第二首主要写朝会时的情景。首联诗人回忆起去年的今日,他正担任左拾遗,优游自得地掌管供奉讽谏,侍候在皇帝身边。颔联则进一步回忆大朝会时的盛况。颈联承上起下,继写大朝会时皇帝的威严。以上三联追忆去年至日早朝之事,属于忆昔。尾联属于叙今。诗人从皇帝的侍臣出为州县官吏,内心既抑郁不平,又不胜留恋。末句“愁对寒云雪满山”,正是写他这种心意迷乱、穷愁寂寞的心绪。
两首诗都是回忆之作,由今怀古,但写法上却采用倒叙法,由古及今。随着这时空意象的变化,透露出诗人生平际遇的骤变与百忧交集的情态。在诗歌创作中,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是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如果诗人采用“抚今托古”等表现方法,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创造,巧妙调动时空意象,使之相互交融,大大增加了诗的容量、加深诗的思想深度、扩大诗的境界。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