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唐诗解读——杜甫之《后出塞五首》(其五)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注:

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弟。古代多以罪人、商贾等入军籍,平民入籍者称良家子。

多门:多端,多途。

中夜:夜半时分。

间道:抄小道。

解读:

这是一首极具批判意味的诗作,诗人通过一个叛军逃兵的口吻描述了叛军的罪恶行径,表达出诗人无比愤慨的心情。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这两句交待了主人公的身份与地位,揭示了其善良的本性,亦对下文起到对比烘托作用。“我本出身贫苦,曾经从军入伍参加过多次战斗,且建立功勋”。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这两句描写的是主人公心中的担忧之情,暗示军中将军飞扬跋扈,干了许多越轨的事情,因此主人公有朝一日会对朝廷产生不利影响。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写诗中主人公不愿与叛军为伍,自己从军打仗二十年,志在保家卫国,惟恐有负皇上恩,面对主将做出各种越轨之事,自己怎么能和他们同流合污呢?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迷”,这两句正面描写边将犯上作乱的事实,“幽州骑”指安禄山的军队,“洛河”指黄河洛水一带。安禄山拥兵自大,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挥师长驱直入河洛,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主人公不愿助纣为虐,于是半夜里逃离叛军营帐,抄小道回到家乡,但家乡此时已经遭受战乱带来的灾难,只剩下荒村一座。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主人公因逃离叛军而背上了犯上作乱的罪名,回到家里却免不了穷困潦倒,无依无靠,“穷老无儿孙”与“故里但空村”相照应,揭示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
整首诗,诗人层层铺垫,处处对比,反衬出安禄山叛军犯上作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罪行,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是朝廷好大喜功,纵容边将拥兵自重,以致尾大不掉,终于酿成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苦果。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