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王爷的故事

“绿缎的被子,折叠的印痕已经破旧,圣母的化身,惦念着将军王爷。白缎的军袍,胸襟和袖口已经破旧,圣母的化身,惦念着将军王爷。真诚的巴斯尔圣母,至高无上的圣帝,高贵的三尊信佛,众多的沙那比尔,在巴彦套白的北边,有巍峨的黑山,还有三江水,心爱的巴林草原。”这是一道流传在巴林草原上的民歌,歌颂的是一个叫巴图的王爷……

刚直王爷

在上一期里提到了,第四任巴林右翼旗札萨克多罗郡王乌尔衮额驸传位于其独生子琳布,但琳布却不争气,因犯科而削爵,使其三叔桑利达公爷于雍正八年(1730年)当上了巴林右翼旗札萨克并袭多罗郡王爵。桑利达去世后,长子璘沁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成为了巴林右翼旗的第七任札萨克并袭多罗郡王爵位。

据史料记载,璘沁的长子叫德勒克,次子名巴图。

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德勒克迎娶了和硕和婉公主,陪房4户,在北京赐宅邸花园,成为清廷在巴林部的第三位额驸。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德勒克袭封巴林辅国公、在内廷行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晋贝子,不久又晋理藩院额外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卒。

和硕和婉公主原本是清高宗乾隆之弟和亲王弘昼之长女,母福晋乌札库氏,雍正十二年(1734年)6月24日出生。乾隆初年,和婉公主被抚养宫中,晋封为“和硕”。

乾隆二十五年3月17日,和硕和婉公主去世,年仅27岁,葬于北京八间房。

写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最近总在提到的“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它们之间会有如何的区别的呢?

据了解,清太宗于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仿明制,满清皇帝的女儿也开始称做“公主”了,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为“固伦公主”,“固伦”是满语,意为“天下、国家、尊贵、高雅”;妃子所生之女或皇后养女称为“和硕公主”,“和硕”同样是满语,意为“一方”。这两种封号强调了嫡、庶之别,但偶尔也有例外。从那以后,满清公主不能再称为“格格”了,“格格”是皇家贵族小姐婚前的统称,顺治17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为格格。公以下之女称为宗女。若为侧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巴林右翼旗第七任札萨克多罗郡王璘沁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按传统传位于长子,而是传给了二儿子巴图,使巴林草原上又多了一个刚直不阿的王爷。

对于这位巴图王爷,史料当中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他生于清乾隆初年,于乾隆二十年袭爵多罗郡王,当上了巴林右翼旗的第八任札萨克。执政巴林时,巴图还不到二十岁,没过几年又当上了八部十一旗的昭乌达盟的盟长。到了乾隆四十年,一副亲王的顶戴又加封到了巴图的身上并在一年后任定边左副将军,五年后即乾隆四十六年出镇乌里雅台将军。但没过不久,清廷就将这个乌里雅台将军“一撸到底”了。

究其原因,据说是清廷害怕巴图王爷在远离京都的地方滋生是非。所以,将这位王爷调往北京,让他的长子索特纳木多尔济接替了其在巴林右翼旗的位子和爵位。

神勇王爷

总体上来说,巴图王爷可能是因为脾气和性格等原因而相当的不受清朝廷的“待见”,但他在民间尤其是巴林草原百姓的心目中却是有着极好的口碑的,都说他刚勇机智,膂力过人。当巴图王爷还是昭乌达盟一盟之长的时候,有一回要开盟旗大会,六盟四十九旗的王爷和盟长们都到了会场,只有巴图王爷因故姗姗来迟。于是,有几个喜欢戏谑又与巴图王爷相熟的人凑到一起,眼珠子一转,动起了歪脑筋,打算恶搞一把。过了不大一会儿,巴图王爷策马扬鞭而来,但见老友新贵们正坐在一个大大的蒙古包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外面一溜的拴马桩都拴满了各色的骏马。

“巴图王爷如果找不到拴马桩子拴马的话,就请骑着马喝碗酒回去吧,哈哈哈……”

有人端着酒碗,从蒙古包里走出来,笑着说。

闻听此言,巴图王爷环顾四周,又围着场地大大地转了一圈儿,果然没有了拴马的地方,知道是朋友们在开他的玩笑,这可怎么办呢?

“嘿嘿!”

他突然一笑,胸有成竹地朝着自己的那七八个护卫走了过去,叫他们把手中的红缨扎枪收集到一起,捆成一捆儿。

“啊呀!”

巴图王爷接过这捆枪,尖儿朝下,杆儿朝上,气运丹田,大叫一声,双臂用力向下戳去。

“好呀!好呀!”

随即,草原上爆发出一片叫好之声,只见那捆红缨扎枪已被戳进了泥土里,足足有两尺深。

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巴图王爷微笑着,把他的马拴在了他的那根独特的“拴马桩”上了。

事后,有好奇的抑或是心存不服的人曾尝试着去扳倒那捆戳进泥土里的红缨扎枪,但直到这场盟旗会议结束,也没有人能够成功地挪动分毫。

爱才王爷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一天,年逾八旬的巴拉珠尔老协理来到巴林右翼旗王府,找到巴图王爷。

“王爷呀,老朽我年岁大了,不能再服侍王爷您了,想退休去颐养天年了。”

“难得你老人家这么多年的尽职尽责,你的请求尽管让本王十分的不舍,但还是要答应的啊。在这里,本王还想请你再替巴林分分忧,为我巴林部再推荐一个新的人才吧。”

巴图王爷在答应了巴拉珠尔恳求的同时,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这个老协理在卸任之前能够推荐一个新的协理人选。

“好吧,即然王爷如此信任老夫,老夫也就举贤不避亲的,我就推荐我的孙儿拉西彭楚克吧。”

面对王爷的信任,巴拉珠尔十分感激,他沉吟片刻,说出了心目中理想的协理接班人。

巴拉珠尔有两个儿子,长子齐让达尔扎有三个儿子,老大叫阿尔达喜迪,老二叫劳博桑丹金,拉西彭楚克是老小儿。

拉西彭楚克出生于巴林右翼旗,具体生年不详,可能是在公元1755年,也就是清乾隆二十年左右的样子。

拉西彭楚克的四世祖就是那位巴林右翼旗札萨克色布腾,属于他的三子一脉。当时, 齐让达尔扎是一个三等台吉。

巴拉珠尔在弟兄当中排行老七,人称七大爷。这位七大爷学业精深,曾在旗札萨克王府开办必车赤学斋。拉西彭楚克自幼聪敏好学,再加上祖父的言传身教,所以知识广博,熟谙蒙满汉藏文字和历朝历代的各种文本典籍,年纪很小的时候就以文名而在巴林草原上广播了。

“好呀,这可是一个好后生呀,本王准了!”

巴图王爷是个爱才的人,对拉西彭楚也是早有耳闻,满口答应了老协理的举荐。

这时候,巴图王爷刚好要去热河行宫,见拉西彭楚克十八岁了,年轻有为,又是台吉子弟,可以列入年班朝觐,就让他一同前行了。热河之行收获颇丰,协理一事得到皇帝的复准。打那以后,拉西彭楚克就当上了巴林右翼旗的协理,旗民们都管他叫“三大爷”,因为他排行老三嘛。

不久,巴图王爷离旗北去出镇乌里雅苏台,拉西彭楚克就到京都雍和宫去研读蒙藏文经典史籍去了。

在京期间,拉西彭楚克一边潜心于学术研究,一边编纂蒙古史,并于清乾隆四十年,也就是公元1775年,在他大约二十岁的时候完成蒙古编年史巨著《大元国水晶念珠》,简称《水晶念珠》。

《水晶念珠》问世后,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国蒙古史学者竞相研究或评论。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匈牙利著名蒙古史学家李盖提教授,在蒙古地区旅行时发现了《水晶念珠》,并于1933年在布达佩斯《内蒙古旅行简报》上发表文章,评论此书为“一部尚不为人知晓的历史著作”,从此《水晶念珠》被介绍到了西方。

巴林人也为出现这样一位历史学者而自豪,亲切地把拉西彭楚克称为“三大爷文人”或巴林拉西彭楚克。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拉氏著作只有两部,一部是《水晶念珠》,另一部是于1772年写的巴林锡埒图·固什·绰尔济生平传记《格勒克坚赞·赛音绰克兰图话佛传》。

将军王爷

在巴林草原上,有关巴图王爷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流传最广的还是他与大权臣和珅的斗智斗勇了。

乾隆年间,皇帝每年都在木兰围场举行秋畋之礼,蒙古各部旗都要参加。

这一年的秋天,大典如期召开。

“此番畋礼,蒙古诸部俱到,为何不见巴林王巴图呀?”

“启禀圣上,皆因北方沙俄屡犯我边,巴图将军把守关隘,故未能及时参加畋礼。”

对于皇上的追究,负责礼典的官员连忙答复道。

“陛下容禀,臣闻巴图将军借驻关隘之便,常怀高傲之心,新近又谋得三件宝物,骏马、宝刀和神箭。臣闻那马日行千里,那宝刀削铁如泥,那神箭能百步射倒大松树。”

皇帝原本已经点头表示对巴图王爷不再追究了,没想到站在身旁的和珅站出来“横插了一杠子”,冒起了坏水儿。

“好个巴图,得到宝贝,不来见朕,是何道理。朕要看看这三宝,从他那里到朕这里不过两千里,他不是有好马嘛,不算远!传他三日之后午时三刻必来见朕!”

金口御言一出,驿马直奔边关报信。

如此一来,和珅可乐了,他在心里暗暗得意,好你个巴图呀,看你平时对我受搭理不搭理的,逢年过节也不知道向我“表示表示”,这回我可要让你好好地喝上一壶喽!

转眼间,三天可就过去了,而且是眼瞅着到了皇帝进午膳的时辰了。

“巴图将军此时未到,必是不遵皇命,谋反边关,请圣上降旨捉拿,如不及时缉捕归案,恐怕这边关就……”

和珅瞅准机会,又奏了一本。

了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话音未落,只听外面人欢马叫。

“巴图将军到!”

守门卫队的一声吆喝,把和珅惊出了一身的汗呀。他的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其实是皇帝算错账了,从热河到边关是两千里地不假,但一个来回那可是四千里地呀!

“好厉害的巴林王呀,此人不除,必为后患!”

和珅想到这里,一计不成,又冒起了坏水儿。

“圣上闻得巴图将军好箭法,新近又得到神箭,还听说将军力大无比,一箭能射倒一棵大树。圣上此番召巴图将军来到这里,可否一展虎威呀。”

这个坏种又心生一计。

“圣命难违,下官从命。”

巴图竟然十分爽快地答应了。

次日午时,文武百官陪护着皇帝来到了校军场,场边刚好有一棵大树。巴图王爷站在距离那树的百步之外,拉开了大弓,安上了雕翎箭。只听“嗖——”的一声,箭尖和箭杆全部射进了大树里,那树也就应声倒地了。

“好呀!神人也!”

全场的叫好之声险些没把和珅的鼻子给气歪了。

“沙俄攻打边关,隘口吃紧!”

恰在此时,边关有十万火急军情来报。

“区区沙俄,朝廷何须发大兵,只须巴林王巴图将军到益和漫罕邀上朝格敦王爷,同去边关即可破敌!”

和珅的建议,表面看冠冕堂皇,其实又是一条要置巴图王爷于死地的诡计。

悲情王爷

烈日炎炎。

巴图王爷和朝格敦王爷带领着各自的人马,在烫腚的沙窝子里已经走了两天两夜了,又饿又渴,疲惫不堪。

“巴图王,听说你有一口宝刀,能劈石出水,快救救大家吧。”

“这是人们的传说呀,再好的宝刀也不能劈石出水的。这都是和珅要害我想出的坏主意呀!我死不足惜,就是不想连累你们呀,咬着牙走吧!”

对于朝格敦王爷的请求,巴图王爷只能仰天长叹了。

又走了一天的路程,大队人马来到一个光溜溜的山崖之下。巴图王爷扭头一看,不用说士兵们了,就连朝格敦王爷也已经热得晕倒在地了。此情此景,巴图王爷手把岩石,二目圆睁,一边大骂着和珅,一边手起刀落,劈向那面山崖。

“轰!”

山崖被劈开了,露出了一个石洞口,一股潮气涌了出来,还有一绺绺的烟雾。

“好啊,有烟就有火,有火就有人,有人就有水呀,朝格敦王爷,我们进去看看。”

巴图王爷叫醒了昏睡的人们,带头钻进了洞里。

果然不错,有一个喇嘛正在洞里烧水煮茶,身边还有一个汪着一潭清水的石坑。

“谢谢佛爷喇嘛,救了我们这些人的性命!”

“不要罗嗦,快喝快行,去晚了隘口可就不保了呀!”

巴图王爷谢过好心的喇嘛,按照他指引的路线,穿过沙海,打退了沙俄,保住了边关。

谁能想到,时隔不久,带兵凯旋的巴爷却被朝廷解除了定边左将军之职。巴图王爷明知道这是和珅在作祟,但也只能长叹一声,收拾收拾东西,卷起铺盖卷儿回家了。刚刚回到王府,朝廷的诏书又到了,命巴图王爷在十二日之内返回京都,否则便是抗旨的罪过。

此时此刻,巴图王爷已经心灰意冷,他把诏书扔在一边,决心辞官不干了。

从此以后,巴图王爷只身离开了巴林草原,一直没有再回来过。有人说他去西方求佛当喇嘛了,有的说他闲居京都到老。对此,史书上都没有正式的记载。但时至今日,跟巴图王爷有关联的地名还在,人们把他扔下顶戴朝珠的山峰叫景斯图敖瑞,把他扔下朝服的山峰称拉托台,把他扔下马鞍的山隘叫额莫伦坝,把他扔下将军印的山峰叫巴达林台,人们还把巴图王爷怀恋旗土滴洒热泪的地方称作洪格尔达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