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的传说
后金天聪年间,驻牧于赤峰地区的敖汉部、喀喇沁部、巴林部等蒙古部落先后归附于皇太极。为了进一步的拉拢与统治,皇太极及其以后的诸位大清皇帝均对这几个蒙古部族采取了很多优抚政策,满蒙联姻便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其中,甚至还有两个只存在于传说当中的公主……
格格的误会
最近十几年,随着那样一部《还珠格格》的滥播,各种“格格”和“阿哥”们便充斥于大小银屏,甚至到了言必称“格格”的地步。其实,在中国清代,“格格”可不是随便乱叫的!
“格格”是满族人在早期对国君女、酋长女或一般妇女的称呼。皇太极即位后,于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或作固龙、古伦,满语,译成汉语即国家)公主,妃嫔所生女及中宫抚养者称和硕公主,格格遂成为皇家贵族小姐婚前的统称。清制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女,未予封号者均称格格,若加封则秩分五等,即亲王女称和硕格格,封郡主;封郡王女为多罗格格,封县主;贝勒女为多罗格格,封郡君;贝子女为固山格格,封县君;镇国公、辅国公女为格格,封乡君。以上五等或为侧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格格于许婚后,报宗人府,查明合例奏请受封,已受封者不随父升降。另外,在清初后妃制度不健全时期,后宫中没有其他的位号,也称皇帝、皇子的侍妾为格格。比如,下面要说的这位莽古济格格,为皇太极之爹努尔哈赤的三女儿、皇太极的姐姐,称作格格,即源于此吧。
莽古济格格(公元1590年-公元1635年),为努尔哈赤继妃富察氏衮代所生。这个女人的一生,共经历了两次婚姻。第一次是嫁给了海西女真哈达部长吴尔古代。因此,人们又称莽古济为“哈达格格”或“哈达公主”。二十几年后,吴尔古代病死,努尔哈赤的这位三闺女就成了寡妇。这时,蒙古敖汉部、奈曼部“因察哈尔不道,来求圣主福庇”,归顺了皇太极。出于优抚敖汉部首领索诺木杜棱的需要,皇太极于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将寡居多年的姐姐莽古济再嫁给了索诺木杜棱,并赐索诺木杜棱“济农”称号。事情到此,原本以为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了。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天聪九年末,即公元1635年,莽古济格格因为陷入残酷的宫斗之中不能自拔,被弟弟皇太极处以极刑,成为有清一代唯一一个在权力之争中被处死的皇家女儿。
但不管怎么说,莽古济格格应当算是下嫁蒙古敖汉部的首位大清公主吧,却不能说是下嫁到现在赤峰地区的首位大清公主!
为什么?
下面给您答案。
公主的额驸
后金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七月,成吉思汗第二十世孙、敖汉部长索诺木杜棱因不堪林丹汗的统治,与弟弟塞臣卓里克图一起率敖汉部归顺皇太极。皇太极非常高兴,加封这兄弟二人为贝勒,赐索诺木杜棱开原牧地。这就是莽古济不能算是下嫁现在赤峰地区的首位大清公主的原因!结果,莽古济格格死后,索诺木杜棱也受到牵连,被皇太极追回原牧地。无家可归的索诺木杜棱只好回归敖汉故地,依附于弟弟塞臣卓里克图。直到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清廷又追封已死去的索诺木杜棱为敖汉部多罗郡王,还让其长子玛济克袭了王位,世袭罔替,但不再另给封地,准在敖汉旗境内建郡王府,为旗内闲散王公。
倒霉蛋索诺木杜棱尽管受牵连获罪,但清廷并未因此舍弃敖汉部,而是把对敖汉二部的恩典全部施加给了索诺木杜棱的弟弟塞臣卓里克图一个人身上。不仅如此,皇太极还将长女固伦端敏公主(继妃乌拉纳喇氏生)于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下嫁敖汉旗札萨克多罗郡王班弟。班弟是塞臣卓里克图的儿子,为敖汉旗第一世札萨克多罗郡王,世袭罔替。
或许,清廷之所以如此安排这对兄弟,也是有其道理的,这就叫“恩威并施”吧。
入关前的天聪年间,后金汗皇太极将长女固伦端敏公主(号称敖汉公主)嫁给了敖汉部的部长塞臣卓里克图之子班弟台吉,班弟额驸因此爵封郡王,成为敖汉部的领旗札萨克。他的两个儿子温步、鄂齐尔也都娶了皇家的郡主。敖汉部班弟家族连续五世与清宗室联姻,有额驸七人。在清前中期,敖汉部也是与清皇室联姻次数较多的蒙古部落,只乾隆朝就迎娶皇家女达三十四人,仅次于喀喇沁部。
喀喇沁部在康熙中期以前,与清皇族通婚的人数并不多。直到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康熙帝将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下嫁给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郡王札什之子噶尔藏后,通婚才逐渐频繁起来,只在乾隆朝的六十年间,就有四十一名清宗室女子下嫁到喀喇沁,成为与清宗室联姻最多的蒙古部落。清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道光帝还与喀喇沁右翼旗的札萨克郡王色伯克多尔济结为儿女亲家,命皇五子郡王奕宗娶色伯克多尔济之女为嫡福晋。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清肃亲王善耆之妹善坤又嫁给了色伯克多尔济的孙子贡桑诺尔布。我们都知道,贡桑诺尔布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可是一位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曾任民国政府蒙藏院总裁。
据统计,有清一代,共有400多名清公主、格格下嫁到蒙古王公家。在赤峰地区(不计格格),除了前面提到的莽古济和固伦端敏公主而外,还有皇太极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孝庄文皇后所生)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下嫁巴林部长、巴林右翼旗第一世札萨克色布腾;康熙三女固伦荣宪公主(荣妃马佳氏所生)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下嫁巴林右翼旗第四世札萨克多罗郡王乌尔衮;康熙五女和硕端静公主(贵人兆佳氏所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下嫁喀喇沁右翼旗第五世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噶尔藏;康熙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下嫁翁牛特右翼旗第四世札萨克多罗杜梭郡王苍津;乾隆养女、乾隆弟和亲王弘昼长女和硕和婉公主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下嫁巴林右翼旗闲散王公德勒克。
另外,还有传说中的雍正三妹凤莲三公主(生母不详)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下嫁敖汉旗固山贝子、后晋多罗贝勒罗卜藏;乾隆养女、白姓将军之女下嫁敖汉旗敖吉某台吉。
公主传说
关于凤莲三公主和白将军之女,因为《清史稿》中的玉牒未列,只存在于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中。
相传,凤莲三公主是康熙皇帝的三女儿,生母不详,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下嫁给敖汉固山贝子府始祖罗卜藏。根据她出嫁的时间推算,这位公主应当生于康熙末年。据说,这位凤莲三公主为人贤淑仁厚,多才多艺,教子有方。她来到敖汉后,给当地带来了文明,促进了边疆和内陆的文化交流与满蒙之间的民族团结。自从她来到蒙旗后,这里的蒙古王公每年都会把子弟送到北京去求学交流。凤莲三公主的儿子叫垂济札勒,懂得满、蒙古、汉等语言文字,于乾隆十八年袭固山贝子爵位。
凤莲三公主病逝于乾隆年间,临终前,当近亲们问她死后葬于何地时,她答:“不离寸地。”又问她将贝子府迁往何地时,她的回答是:“可迁往距旧府东南方向三箭之地。”公主死后,额驸罗卜藏遵照遗嘱,把阳府改成阴宅,又朝旧府东南方向连续射出三箭,在箭落之处重新建起了新的贝子府。
三公主凤莲下嫁敖汉时,还从北京带来了刘、关、王、薛四姓满姓陪嫁户。她死后,这四姓的后代专为其守墓。刘家在公主生前办理公务文书,公主死后便分管置办供品;王家原是保镖的,公主死后分管护陵防盗;关家原是厨子,就负责祭祀;薛家原是分管差役事项,仍分管守陵杂事。
关于凤莲三公主的出身,还有传说是雍正皇帝的三妹。雍正皇帝的父亲康熙皇帝一生共有三十五个皇子(序齿的有二十四个)、二十个公主,但最终只有二十个儿子和八个女儿活到成年。这八个女儿分别是: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亲是荣妃马佳氏;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亲贵人兆佳氏;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亲贵人郭勒罗氏;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亲德妃乌雅氏,也是雍正生母;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亲庶妃那拉氏;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亲贵人袁氏;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亲敬嫔章佳氏,后晋为敏妃。
这八位公主成年后,下嫁情况均有记载,唯独没有见到三公主凤莲下嫁的记录。其中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在康熙三十六年的确下嫁到赤峰地区,但额驸是巴林右翼旗札萨克乌尔衮,死后也葬于巴林右旗,和凤莲没有可比之处。如果说是雍正皇帝的同胞三妹,也是说不通的。雍正皇帝的母亲是德妃乌雅氏,一生共生育有三子三女。在这三个皇女中,只有温宪公主活到成年,却在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也死去了,还没有活到十九岁,根本不可能是传说中的这位凤莲三公主。
那么,这位凤莲三公主到底是谁呢?有专家认为极有可能是乌雅氏的养女。皇帝的女儿既然稀缺,那就找个外人充数吧!
如果说凤莲三公主可能是收养的皇女,那么下面的这位白姓公主就真的是收养的了。据说,有一位姓白的将军,长相酷似乾隆皇帝。在出巡塞外时,这位白将军曾经救过圣驾。因护驾有功,乾隆便将这位白将军的女儿收为义女,下嫁给了敖汉的某个台吉。据当地人说,这位公主也是一个宽宏大度、端庄贤惠之人。她提倡满、蒙古和汉族人民平等相处,深受百姓爱戴。在她下嫁时,也从北京带来了刁、姚、齐等十二家侍从和工匠。白姓公主死后,安葬在现在的敖汉旗敖吉乡公主坟村南后山之上,解放初尚存公主祠,但公主墓的确切位置尚不可知。至于那些侍从和工匠,也成了公主墓园的守护者。
敖汉部归顺皇太极后,战功卓著。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敖汉旗第三世札萨克多罗郡王札木苏修建旗庙,康熙帝赐名“宏慈寺”,遗址现在今敖汉旗木头营子乡王子庙村。雍正帝时,为表彰敖汉旗的军功,清廷又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封札木苏之子罗卜藏为辅国公,三年后又晋封他为固山贝子,并准其在敖汉旗境内建筑贝子府,现遗址在敖汉旗贝子府乡后坟村。约在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罗卜藏晋多罗贝勒,十年后去世,即公元1753年前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罗卜藏之孙德威多尔济袭固山贝子,诏世袭罔替,在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又获赐金匾“公主之门孙乾清门行走”。
皇帝的念想
尽管因为没有玉牒的准确记录,凤莲三公主和白姓公主还只能存在于民间传说中,但乾隆帝巡幸敖汉旗却是有史可查的。
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乾隆东巡盛京,路过敖汉,听说当地的响水瀑布非常有名,便专程来到现在翁牛特旗和敖汉旗交界处的敖润苏莫苏木。当他观看了位于老哈河下游的响水瀑布后,赞不绝口,“朕恭谒祖陵至敖汉,见此崖悬水跳珠琮琤,蒙古游牧地所少见也,因名此水为玉瀑而繋以诗”,欣然写下《观敖汉瀑布水》长诗一首,令工匠用满、蒙古、汉三种文字刻在响水北岸的石崖下,这面石刻上眉宽七米,下眉宽八米,全长二十六米,从左自右五十一行:
我闻奥区天所秘,疑信向半今信然。
浩浩万里沙漠塞,乃有瀑水崇冈悬。
车登仿若纷堨壒,豁开壶里别有天。
侵寻峰岫罗嘉树,渐润涧谷无埃烟。
是时中秋曝晶日,忽闻雷声殷前川。
坐令林峦失轻籁,朗吟清眺万滤蠲。
大者明珠小者玑,如倾栲栳投深渊。
虎狼骇走不敢饮,下疑千载苍龙眼。
巨石横断无土壤,中生美箭奇而坚。
山叶红绿如错绣,无名野卉相新鲜。
鹳鹄徘徊不忍去,鼪鼯特向虬枝穿。
禹凿龙门来至此,胡乃三级限鳙鲢。
吁嘻泉石诚观止,赏识自我羌谁先。
匡炉香尽无足喻,山灵站此永不迁。
设置飞觞搦管地,混沌窍凿应难全。
十一年后,乾隆第二次东巡盛京,由热河出发,入喀喇沁中旗(今宁城县),取道中路经辽中京故地(今宁城县大明镇)再到敖汉旗,七月十三、十四日驻敖汉旗贝子府附近的吉伦郭勒大营,接见了垂济札勒,并与蒙古王公们宴饮。这一次,乾隆虽没有再去观响水瀑布,但又遥题一首七言诗《寄题敖汉瀑布水》:
我爱敖汉瀑布水,今来路隔三百里。
题诗睫眼十一年,飞往东流殊未已。
乾隆十八年,罗卜藏长子垂济札勒降袭固山贝子,乾隆四十六年去世。敖汉贝子府自初封固山贝子罗卜藏,历经六代,即札木苏之子罗卜藏、罗卜藏长子垂济札勒、垂济札勒长子德威多尔济、德威多尔济长子诺尔布桑、诺尔布桑之子达克沁、达克沁之孙德色赖托布。
达克沁于道光二十七年袭固山贝子,充任昭乌达盟十一旗大盟长。光绪十七年金丹道教起事,达克沁及妻儿被杀,只有孙子德色赖托布是惟一幸存者。民国十一年建敖汉南旗,末代贝子德色赖托布任旗长,伪康德七年(公元1939年)病死。德色赖托布无子,过继族侄鲍绳武袭位,但鲍绳武未及署理旗政,全国便解放了。
据说,敖汉贝子府曾有一石桩,人们认为乾隆在此桩上拴过御马。据知情者介绍,凤莲三公主的陵园是五座院落,正中是三进的坟茔地,前面有三道门,接着是大堂,最后边是寝宫,两侧各有两座院落,供守陵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