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临渭 杨增臣】原创//​二婚的心酸事

 2020第336期总第1315期 

二婚的心酸事

二婚这个名词,在旧社会是比较少见的,即使有大都是丧偶,且年轻者才有可能再婚,离婚率是很低的,那时听到谁离婚了再婚这事就有点感觉惊世骇俗。然而,在二十一世纪刚刚开始的今天,夫妻感情是合得来就过,合不来就散,没有强扭的瓜。离婚、再婚已不足为奇,“后母,继父”更不是什么新鲜名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理所当然地存在了。

就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二婚还是被守旧思想所束缚,尤其在农村几乎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旦嫁出了,就如同一瓢水泼地上,揽也揽不起来了,就无论如何都得过到底,无疑就出现了少数现代版的“祥林嫂”。

当然二婚也有许多好处,感情的再次重逢,两人的互相照顾,双方儿女的互帮互助,两个家庭的和谐相处,都是有目共睹的。

任何事情都有个一分为二,总还有部分不好的,大都再婚的二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问题,都能将就着过活到底,往往是后人出现了分歧,私心严重,矛盾重重,不明事理的孩子只知道瓜分不知道贡献,几乎都是为了管老人是吵吵闹闹,甚至破口大骂,大打出手,溃不成军,导致二老是老无所依,让人寒心,令人心酸!

前几年在我们南边邻村就发生了这么一件离题地怪事,让人听了感到实实不可思议,让人感到伤心,耐人寻味。

说来话长!那事发生在十年前一个隆冬的早晨,天气很冷,在农村早早起床的人并不太多,村子显得有点寂静。

村里一个闲老头子从村外锻炼身体时急急忙忙的跑回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喊  “ 茅草房里的老婆子死了!”

开始听到这个喊声的人也就早起床的几个,不一会功夫这消息就像焦油锅里的水劈哩叭啦湛满了四边不翼而飞,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庄,连睡在炕上的婴儿都知道了。

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就像大地震的新闻,连周边村里的人都闻风唏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甚至传的还更远,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这事发生在野外不足十平方米的一个茅草房里,胆大的年长人都去看它个究竟。眼前只见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妇,佝偻在一张破木板床上,头发干枯四散,面容十分憔悴,微闭的双眼凹陷,嘴巴上发酵的生面团笼罩了鼻子和下巴颏,身上穿着脏不兮兮的衣服,已有点酸臭味,一双瘦消如干柴般的手悬吊在床边,头的一侧有半把生挂面,散落一地。膝下盖了个薄薄的旧被子。窄小的茅草房没有窗户,只有一扇破门,里面阴暗潮湿,乱七八糟,没有什么柜子更没有电器,连最普通的电灯都没有,只有一个简陋的锅灶和一碗一筷,暗淡的光线从门里射进来,已完全能看清她的面目,感觉挺吓人的,是呀!她撒手人寰———真死了!

大半早上了,尽管野外寒风呼啸,但茅草房外面已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不知内情的人,就平她嘴上的生面团已经明白了八九,这分明是告诉世人她可怜、悲惨和无奈的人生结局!

人们不禁要问,老妇人何许人也?难道这个老妇人没儿没女吗?如此惨不忍睹!

肯定的回答!她就是本地人,儿女还不至一半个呢!要知道这事情原委还得从头说起。

这个老妇人叫xxx,幼年时长的也是出水芙蓉,貌美如花,在四五十年代的历史背景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早早嫁给邻村一户贫苦人家,虽则身处农村,但丈夫是个能吃苦耐劳的庄稼汉,小日子过的还算有滋有味,在哪个年代只要不缺吃不缺穿就够好了,两口子也是顺风得雨锦上添花,几年就膝下儿女双全,一切似乎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好日子不长,大儿子刚上初中,二儿子和女儿上小学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孩儿他爸生病了,而且病的不一般,肝硬化腹水,花完家中积蓄不算,还欠下亲朋账债,孩子还得图书,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个农家妇女带着三个孩子,这日子就如同天塌下来一般,在哪个少吃缺穿的年代里那真叫个苦,那时的农业社有干不完的活,有吃不饱的饭,再苦再累她不嫌弃,当了娘又当爹,环境逼迫她成了一名女汉子,做犂拉粪,割麦扬场,好在她个子稍高点,手脚也十分麻利,男人女人的活都得干,力没少出却是收入甚微,眼看着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那时还不方便做个什么小本生意,只能死啃农业社,真是哭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在万般无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亲朋劝解,邻里穿说,让她改嫁,以度困苦,她不能如愿以偿,只能将计就计,顺从大家的安排,她陷入了深深的筹思之中。

无头有偶的是,正好邻村有个乡村教师也是丧偶之人,虽则大她几岁,但二婚也不是多大个问题,好歹他有工资,手头方便点,人也不错,经人介绍,她觉得这个男人还靠谱,尽管他家孩子也不少,但二人以见面,还感觉对方各样都挺好,一拍即合,梅开二度,很快就过活到了一起。

这个男人的媳妇死于车祸,没花冤枉钱反而还得到了些陪赏,再加上男人是个中学教师,虽则工资不高,但旱涝丰收,况且男人是个十分勤快之人,除过学校里的工作外,回家是副业不断,日子过的还不错,在当时哪个年代都算是风生水起,稳稳妥妥了。

男人的媳妇虽死了,但也留下五个子女,大孩子已经不读书走上社会,做起了小本生意,下边一个妹和三个弟弟还在读书,好在家中奶奶还健在,最起码能把生的给做成熟的,穿针引线粗布片能穿上身,稍有不愁,一切还算甚好。

就这样男人和女人走到了一块,在农村算是两头走,两个家庭同时照顾,男人挣钱,女人勤快,男人开明,女人贤惠,不几年把两头八个孩子管的有头有尾,亲朋赞扬,邻里夸奖,真是有口皆碑。

俗话说,人的命天注定,命中一尺难求一丈。正当一切风调雨顺得心应手时,这个大她十岁的男人也生病了,中风偏瘫卧床不起,她日夜照顾,精心护理,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做了地里做家里,三年来耗尽她的心血,但仍然没有感动上天,男人终究还是被阎王偷偷的叫走了,匆忙的离开时,年仅才七十六岁。噩耗令她悲痛欲绝,痛不欲生。走时他家还剩下两个男孩任务未曾完成,最小的一个孩子还在读书,沉重的家庭的重担再次压在她弱小的肩上,此时的女人也是人老珠黄,年近七旬,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真是有心无力,爱莫能助,然而面对现实她仍然在苦苦挣扎,坚持把儿女的大事都办好。

她人好心也好,诚实守信,为了不让九泉之下的老伴操心,要看望的给每个孩子都安排好,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为孩子成家立业,她四处求情,走关系拖亲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人提亲了,事到好说,不到四五年,她给他最小的两个儿子都成了家,双方八个孩子算是任务完成,且都分锅另灶,各守其滩,都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奔驰在广阔天地,崭露头角,各展风采。她才算松了口气,放下一颗悬挂的心,如释重负,乐开了花,凯旋在喜悦当中。这对九泉之下的老伴也有个完满的交代,按说就剩下老年享清福了,然而孙子诞生,她是喜上加忧,但她身体还算硬朗,继续为孩子带管娃吧,三五年出去,孙子也大了,可以说八个孩子的孩子都齐备,连养子的老大都有从孙子,按说五代同堂,儿孙满院,该享清福了,谁料颐养千年到成了一场恶梦。

往往事实与现实总是有差距,在人们看好的事发生了扭转。在她把一切都献给这两个家庭的时候,已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沧桑的岁月已是她满身苍夷,在儿女的眼里她是没用了,不但是废物而且还是个拖油瓶。

她也实实想不到,人们也没有预料到,最小的养子撵她出门了,她到成了没人要孤寡老人!

最小的养子以父亲当年也曾经管过她的亲生儿子为由,撵她回家让她亲儿子管去,表面上还给她带了两三千元的安置费。

然而她四处求情,八处奔波,其他的养子说父亲留的钱她给小子花完了,理应小子管老。她在无奈情况下回家了,然而她的亲生儿子还没顾得说什么,其妻却说,自进这个家门就没有见过婆婆,突然冒出个老女人,不认识!不让进门,在万般无奈之下,邻居人把野外地里的一个茅草房子让给她住下,野外没电没水,几年前还没有扶贫这一说,她刚过去那一两年身体还勉强可以,能自行照理,然而岁月不饶人,饥寒交迫的生活终于把她拖垮,春暖花开还算能将就着过去,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寒冷刺骨,一个八旬老人怎能承受得了,没水自己挑,没电摸着黑,自己做饭是野菜拌生,有病了无人照管,在卧床不起时,只能啃吃生挂面,生挂面在口腔的热气蒸腾下,发酵了,才出现上面的一幕,像一个蘑菇球笼罩在口鼻,让人无不感到寒碜!

抬头再看看她的儿女们!他的大儿子生意做了多年,住的高楼大厦,电器齐全,车辆齐备,日子是百里挑一。他的二儿子当年接过他的班,身为人名教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堂堂有名。他的老三是个女子,出嫁了暂且不说。他的最小两个儿子在她一手操持之下,成家立业,虽则不是大款,也不是什么老板,但是个艺人,木泥高手,走东家串西家,住的都是平房,宽膛而明亮,门窗几净,出入都骑的是摩托车,在那几年的农村这就算够好了。

再回过头看看她的儿女们,大儿子入赘进了人家的门,据说情况也十分良好。二儿子到是身处农村,因人是十分勤快,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楼房爬地而起,龙檐凤角,瓷砖亮瓦,虽则谈不上村里的第一二户也不落人后。她的闺女出嫁早,远隔千里,不知得晓。然而就平几个儿子,那个养不起一个老娘,却事实恰恰相反!俗话说,一个老子能养活过十个儿子,十个儿子养活不了一个老子,事实当真如此!

再论论他们的人性,个个在村里都是耀武扬威,人五人六的,然而他们忘恩负义,好了伤疤忘了疼,如丧家之犬,饥饿之狼,温暖之蛇,一饱忘了千年饥,丧尽天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就这样用心血务养了八个孩子老人,老了没用了,被人遗弃,可怜呀可怜!呜呼悲哉哪!

过于精明之人,往往做事不厚道。《三国志》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生而为人,应有善良之心,为人要有品行,做事要有德性!

古人云:“人熟能不老?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把“孝”字作为道德伦理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把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道乃为人之本,是自古以来亘古不变的话题,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父母对长者的孝顺,辈辈相传,永盛不衰。

清朝慈禧太后有这没一首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蝎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孝顺也是做人的基本法则,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父母也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老师,今天你的冷漠无情,将给自己埋下一颗可悲的种子,最终会自食其果。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杨增臣(网名:生命的延续),临渭区阳郭乡杨家村人,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乡村医生,喜欢用笔尖记述身边的人和事,是《汗滴化雨伴笔耕》的特邀撰稿人,曾有多篇作品散见于《渭南日报》、《三贤文宛》和《禹平文学》等多家媒体平台,并成为临渭区作协会会员,其文章朴实无华,深受读者喜爱,笔耕不缀,愿把一切美好用文笔描绘给广大读者,展现未来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稿费在文章刊发后次月上旬发放,未到账请添加主编微信领取

平台公告

汗滴化雨伴笔耕平台承蒙各位文友支持与厚爱,目前发展良好,为感恩各位,特决定推出四重好礼送文友。

一曰:文之有礼

每周选出最具人气文章一篇(阅读量不少于200且最高),送红包(10元)!

二曰:转之有礼

每周选出转发分享量最多的文章一篇(转发分享量不少于20次且最高),送红包(5元)!

三曰:言之有礼

每周选出留言最多的文章(留言不少于30条且最高,同一读者留言多条,只记一次,不累加计算),送红包(5元)!

四曰:在看有礼

每周选出“在看”数最多的原创文章一篇(在看不少于50且最高),送红包5元!

以上好礼从2020年4月4日起执行。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具体实施以平台解释为准。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

欢迎关注我们

有您参与更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