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当前环境与经济发展态势的几点思考
【经岚观察】19017
有关当前环境与经济发展态势的几点思考
文/李志青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2019年经济工作做了总结,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了2020年经济工作。有关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会议提出,尽管“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会议同时强调“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会议有关当前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对于如何看待当前环境经济发展态势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开展和实施下一步的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第一,当前环境与经济发展形势中,环境与经济两侧各有各的“难处”,其中经济侧的难处似乎更大一点。首先是环境侧的难处,主要在于十三五规划马上就到收官之年,既定的指标能否落实?三大战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能否如期完成?更重要的是,能否在第一个百年来临之时交出一张漂亮的环保答卷?这些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不小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因素。与此同时,经济侧也有难处,近几年来,为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经济侧一直承受着较大的增长压力。当前最突出的难处正在于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变得至关重要,这使得在环境与经济的双重“矛盾”中,天平似乎越来越开始重新向经济侧倾斜,这也是当前环境与经济发展态势所面临的最大现实。
第二,在环境与经济两侧同时面临较大困难时,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并没有由此变得更加平衡,反而将变得更加“不平衡”。按照最简单的平衡理论,基于投入产出的关系,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相互存在投入上的“挤出”效应。投入环境保护的一块钱就会“挤出”投入经济发展的另一块钱。因此,在经济形势较好时,环境保护会改善经济侧投资过热的问题,推动“跷跷板”的平衡。但经济形势不好时,每块钱的投资都会产生更大的产出,这就反过来提高了环保投入的机会成本,使得环保投入出现下滑。这意味着,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受经济下行影响,环保领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还将会有所加剧。
第三,中长期看当前环境与经济发展态势,存在有很多利好的趋势。一则,“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当前经济增长虽然短期内有所下滑,但其实并没有改变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同时环境保护工作在过去5年里高歌猛进,以加速度完成了发达国家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完成的任务。就此而言,纵向比较来看,无论是经济侧,还是环境侧,现在其实都并不是最困难的时刻。二则,在较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环保高歌猛进之下,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发展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和解决,恐怕会在后续引发更大的矛盾。因此,如果说目前的困难是一个底部的话,那么在经济真正落地之时,一旦筑底成功,也就到了触底反弹的一刻。虽然这个过程会让环保工作的难度加大,但如果能在各部门间形成合力,助力经济早日摆脱下行,那么其实也正是在助力环保摆脱“困难”。
第四,综合以上对环境与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分析和判断,建议下一步环境保护政策应遵循3个“中性”原则,分别是“经济中性”、“环境中性”和“政策中性”。
其一,环保政策要遵循“经济中性”;
在经济全面走向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环保政策理应服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但环保政策应避免对不同经济产业部门进行“区别对待”,避免以对某些产业的“偏好”和“喜恶”为依据,来罗列所谓的产业“白名单”和“黑名单”,尤其是避免以简单的污染排放密集度来对经济产业部门“着色”,判断其“绿色”程度,并进行选择性施策。事实上,在环境保护政策面前,不同的经济产业部门在经济上都是“中性”的,只要它符合了相关环境政策标准,就都应该一视同仁。采取差别化的环境政策标准,表面上看是保护了部分产业部门,实际上却会在“成本的外溢效应”影响下,损害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其二,环保政策要遵循“环境中性”;
环保政策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这个逻辑是稳定的,并不因为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就环保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言,这个逻辑的关键之处在于,环境政策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洽,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规律相洽。生态环境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并没有特别之处,在市场机制面前是“中性”的。作为配置生态环境资源的环境保护政策,其基本逻辑也不能偏离这一点,也就是要大力借助市场机制来配置生态环境资源。其实,借助市场机制来配置生态环境资源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资源税、环境税等税收工具,又比如排污权交易等市场交易工具,再比如生态补偿机制等政府间环境市场工具等等,还有绿色金融、环境服务产业等市场产业类工具,这些工具本身就说明市场激励为主的环境政策是可以发挥生态环境资源有效配置作用的。中长期发展来看,以市场激励为主导的环境政策工具取代行政命令为主导的环境政策工具将是大势所趋。
其三,环保政策要遵循“政策中性”;
环保政策要遵循“政策中性”主要体现在对环保政策本身进行科学有效评估,也就是在选择不同环境保护政策时,通过合理评估,实现政策产出的最大化和效率的最优化。对环境保护政策开展科学评估,效率评估是重中之重。从市场经济的视角看,每一项政策都有其投入产出效应,最后决定某项政策能否落地的重要因素就是这项政策比其他政策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效应,即每单位的政策投入可以带来更高的产出,因此环保效率的核心在于“投入产出效应”。为此,有必要引入定量化的政策评估工具,在定量基础上对环保政策进行了投入产出效应分析,推动环保政策走向“政策中性”,实现政策福利效应的最大化。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