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学:《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校点说明 带微友们了解点南阳历史

郭文学:《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校点说明 带微友们了解点南阳历史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作为历史的载体,国史、方志、谱牒承载了中国的厚重历史。国史、方志、谱牒是以国家、地域、民间的不同角度记载历史的文献资料,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自古以来,朝廷修史,官府修志,家族修谱。国史是由史记、汉书乃至清史稿等二十五史,及之前的三坟五典、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历史典籍组成。史书是以帝王为主线,记载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替过程,亦可以说是一部帝王史。所谓方志,即地方志,是以地域(多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自然风物、民俗等方面的专门书籍。方志有村镇志、乡土志、县志、州志、厅志、府志(亦称郡志)、省志(即通志),及以各地方志总而纂之的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其它还有山水志、行业志、专业志等各类志书。除此之外,还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地理书籍,如:山海经、水经、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等等,这些历史典籍记载了当时及在之前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方志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而时代性是方志特定的成书过程所决定的,所以数十年要续修一次。谱牒则是民间宗姓(家族)记载本宗姓(家族)播迁、繁衍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宗族或分或徙,族人生生死死,亦须定期补修。

  追溯地方志之源,地方修志始于南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下诏编写南阳风俗传,以表彰帝乡人物。据隋书·经籍二(史)记载:『后汉光武始诏南阳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开修地方志的先河,地方修志亦由南阳而肇始端。

  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南阳一直都是全国的大都会之一,盐铁论·卷第一称:『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 陈,郑之阳翟,三川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史记·货殖列传赞曰:『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新莽时期号为『南都』。东汉时期为陪都,称『帝乡』。南阳地处南北过渡带,交通便利,境内有扼控南北交通的宛襄隘道,又有贯通南北的白河古航道,东可下江淮,西可直通武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蜀汉丞相诸葛亮称:『此,诚用武之国也』。由于南阳独特的地理环境,故天下有事,首当其冲。历史上,南阳曾数遭屠城,秦汉时期的古郡城湮灭于南北朝时期的战乱中。齐书:『齐永明五年(487年) 荒人桓天生与雍、司二州蛮相煽动,据南阳故城,请兵于魏将入寇,诏萧景先讨平之』。据此而知,南阳故郡城已遭毁灭,新城时当已建成。南阳城再建,盛况不再,规模已远非昔比,行政区划亦因朝代的更迭不断地变更,因南阳城的大幅缩小,故而元魏移荆州治于穰。及至隋唐,郡治亦移穰,降宛城为南阳县。

  由于历史的原因,南阳的地上文物湮灭殆尽,各类典籍、文献佚失难寻,东汉之后各代的方志已无处可稽。据大元一统志、永乐大典的记载,元朝时的南阳亦曾修志,惜早已佚失。及至明朝,南阳究竟修有几部志书?史无记载,现知府志三部:『正统南阳郡志,嘉靖补修南阳府志,万历南阳府志』。县志一部:『万历南阳县志』。正统、万历府志以胶卷存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图书馆,嘉靖补修南阳府志则存于中孚张先生家中。在1966年夏秋之交的『破四旧』运动中,府志与张先生的校注手稿同遭焚毁。有关县志,明朝时期南阳府、县同城而治,故只有府志而无县志。至万历间,邑宰成逊始修明朝首部南阳县志,邑人方九功作序,清康熙间尚有残本,此后灭失无闻。

  明嘉靖补修南阳府志系海内孤本,是嘉靖间南阳知府朱尚文命人以前知府杨应奎所修府志增补而成。增补前的府志是南阳知府杨应奎于嘉靖戊子岁(1528年)据旧志修而刊之,十卷本。嘉靖庚戌岁(1550年),南阳知府朱尚文命南阳县知县侯鼎集其缺而补之,功将就,适鼎丁内忧而去。后任知县谢宠继而完成之,增秩为十二卷,木刻版。该志书由邑庠生张霈笔录,叶珠作补修南阳府志序。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唐河县清末进士李椒园先生于北京发现该志书,特购回请方志学家张嘉谋(字中孚)先生审校,书稿由南阳前锋报报社印刷厂承印。时处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河南省的大部国土已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南阳成了河南省的大后方,省政府机关、学校纷纷迁址于南阳。作为战争前线,大批国民党军队驻扎于此。致使南阳人口高度密集,以致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当时的南阳,虽还未沦陷,却连年遭受日军飞机的轰炸,为躲避战火,人们忙于『逃反』、『跑老日』,印刷厂亦数迁。在此严峻的形势下,明嘉靖补修南阳府志校注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五月在艰难中成书发行,书名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以纪念嘉谋先生。原书为铅印线装版,四卷五册,此后未再版。1984年5月,南阳地区史志编委总编室根据中共中央整理出版旧史志的指示精神,翻印出版明嘉靖补修南阳府志,一函四卷,仍为五册,仍名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并对该书做了一些订正。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无论是民国版,抑或是1984年的翻印版,均为竖排版,文间无标点,不便于现代人阅读。并且,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付印之时,张嘉谋先生已经作古,受时代和条件所限,原书纸张及印刷都比较粗糙,校对亦较为粗放,虽经勘误,仍还有不少脱误之处,此次校点采用是版。校点中,对所发现的脱误之处,参照二十五史、资治通鉴、水经注等所能查阅到的典籍予以订正。书中文类所载的碑文等,因书无出处,部分可能是以碑碣拓片书录,有存世碑刻的以原碑文补正;无迹可寻,亦无可供参照的碑文,仅对脱误的文字予以订正。本书仅作校点,不予注释,以俟读者自行研判,不以己见误人。另者,由跋知道,原书无舆图,舆图是以当时的河南省第六行政区区图缩绘而成。跋作者认为:『今辖境与明成化后府属疆域略同。虽其间疆域隶属乡镇名称间有变革,而大致无甚出入』。其实,明朝时期,南阳地旷人稀,村落寥寥。此前的宋金元时期,南阳是南北争夺的战争前线,连年的战争,使南阳几成无人之区,明洪武年间大移民,始渐有人烟。至明崇祯间,南阳县人口也仅只有4万馀人。明朝崇祯末年,南阳连遭屠城,人口灭绝殆尽,逃逸者也仅只是极少数。村落废墟,田原荒芜,成为榛莽之地,鸟兽的乐园,清代再次移民,才逐渐恢复生机。康熙五十年(1711年)固定人头税,宣布今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税』。雍正间『摊丁入亩』,将人头税转入土地税,变相取消了人头税,去掉了人口增殖的枷锁,等于允许自由生育而无须增加人口成本,使人口迅速增殖,至清光绪间,南阳的人口激增至25万馀人,人烟始渐稠密,不少村落是清代始建。因缺乏明代的南阳舆图,此舆图可供对明成化以后南阳府的辖区疆域、山川及清末民初的镇店了解之用。

  本书志文及校注的每段起头,按现行规定空两格。为了方便读者,校点版分为六册,仍用竖排版,函装,尽可能保持原貌。

  此次对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的校点,是对本土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尝试。本书由南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刊印发行。由于个人能力所限,校点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郭文学

二0一五年六月廿一日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2017年3月15日,是由南阳市民政局批准注册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机构秉承“公益博爱”的服务宗旨,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技能和方法,主要为儿童、老年人、社会文化等群体提供优质专业化的社工服务。我们的使命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办公地址:南阳市解放路孙家楼二号院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