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仙剑奇侠传一》,我哭了一万次…

最近在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安利下,把《仙剑奇侠传一》重新看了一遍。小时候只觉得主角团颜值高,三角恋非常感人,最后阿奴和阿七黑化和主角团几乎死光非常刺激。如今重看一遍,发现这部剧远远比小时候理解得要深刻,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甚至一些更为深刻的,关乎宇宙和人生意义的问题
看着自己熟悉、喜欢的人物,在故事的人生中历经刻骨铭心的爱情,失去一切的痛苦,在挣扎和团聚中逐渐成长和领悟,直至彻底领悟自己的“天命”。这份体验无数次照进自己当下的生活,和成年之后的精神世界交相印证,脑中炸起惊雷,胸中情绪翻涌,结结实实哭了好多次,也觉得收获了太多太多。

魔与道

剧中几乎每个人都在反复问一个问题,什么是道?如何“得道”?如何达到那种上善若水的境界,领悟自己的天命?
剑圣和巫后,以及被剑圣点化后的姜明,是达到这种境界的。那是一种超越生死,极端坦然的状态。心中的强烈的爱恨皆已消失,一瞬间和心中所有的恐惧、执念和解,彻底领悟自己此生在这世界的使命,并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或者像姜明一样,灵魂获得转化,早登极乐世界。
这个状态,道家叫“得道”,佛教叫“开悟”,《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叫“找到天命”。它到底是什么状态?道可道,非常道。这似乎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精神世界,唯有真正体会过了才能知道。得道的人,所思所想可能完全异于常人,仿佛不再为尘世间的喜怒哀乐控制,有时甚至显得无情。但又会出现巫后那种对于万物苍生的“大爱”,即使牺牲自己也再所不惜。
与“得道”相反的状态,是“入魔”。剑圣在青儿找来时,在得道和入魔的状态徘徊。他历经了人世间的荣耀、贫穷、权势、知识、甚至至死不渝的爱情,他贪恋这些凡间的刺激,不愿放下,可又能看到自己正站在天堂和地狱的夹缝之中
什么是“魔”?“魔”就是“小我”,是ego,是我们对这个无常的世界徒劳的控制。是我们面对生活剧变时那种强烈的不接受,是在外界的恶意、评判、误解、中伤袭来时,自身的困惑与愤怒,想要毁灭一切的冲动。
Ego对外界是有着固定的评判框架的。它渴望那些让它感到舒适,符合潜意识期待的东西,比如别人的夸赞,比如说因为知识和财富带来的社会认可,比如明天依然会升起的太阳。它也排斥那些走出它期待框架的事物,比如无法理解自己的亲友,忽然失去的挚爱,其他无知无明之人的恶意。
Ego是痛苦之源,但因它能带来那些符合期待时的舒适和刺激,我们一次次沦陷其中,成为贪恋(craving)。直至在ego的驱使下,选择去控制、去伤害、去操纵整个世界,是为“入魔”。
姜明曾入魔。他看到自己的师父,义父和同门师兄弟,皆不理解他因为爱情做的选择,口口声声要杀了他的爱人。他看到自己曾经坚信的善良与正义,只不过是被随意用作借口的工具,同样可以用来杀戮和造业。这种世界观一夕之间崩塌,忽然被所有人背叛的感觉,转化为强烈的恨。
当世界忽然失控时,我们总想着去做点什么。去杀人放火,去打砸抢烧,去痛斥别人。在怒火宣泄完毕之后,又进入无穷无尽的悔恨和自责。但悔恨与愤怒并无区别,都是来自于对当下的不接纳,是一种深层的无能为力,选择惩罚自己或惩罚别人。姜明入魔之后,先是选择杀戮,再是选择悔恨,被这种痛苦囚禁了整整一百年。
如今再看这剧,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都在“魔”与“道”中做出选择。这两种状态的区别,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什么是“道”?其实仙剑的世界观是在说,一切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里,所有人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学习“道”。
“道”是在当下最深刻的接纳。是明白一切的发生都有意义,即使是看起来最深层的痛苦,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失去,都是命运的礼物
就像剑圣点化姜明之时所说的,要经历和女苑之间的爱情,是为了让他体会如何放下。毕竟只有先彻底拥有,才能真正放下。他入魔之后开始杀戮,看似在造业,但被他杀的弟子和师父都登了极乐世界。
”业”就是这个世界最深刻的因果联系。有时你承受一件坏事,比如弟子的横死,或者在坏事来临时选择超越自己,牺牲自己,比如女苑在姜明临死时念“南无阿弥陀佛”,反而会产生”消业”的效果。所以那些生命中忽然被推送给你的痛苦,可能是为了让你学会接纳,学会理解,学会原谅。这些课程都是为了超越那个让你产生痛苦的”ego”,最终就离”道”更近了一步。
因缘聚合,人、妖、仙、魔之间互相成全。造业和消业,其实一直就不在于别人如何反应,而在于自己的内心产生怎样的变化。万物只是镜子,是幻象,我们对世界所有真实的反应,并不被一种宏观的因果律控制,而是由自己内心的小我的框架决定的。所以姜明杀戮,因他自己在悔恨和痛苦之中,是在造业。对于弟子来说,因为承受了这些痛苦,可能内心选择了理解和接纳,所以是在消业。
理解了”业”的存在,就会更加明白一切在于内心。
得”道”之路,在于接纳一切,允许一切的发生,放弃任何来自小我的控制。即使生老病死,即使突发灾难——明白这一切都是自然,是无常,是归根结底无法控制的命运,就知道自己的恐惧和担忧、那些所有的不接纳、愤恨和攻击,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所有的体验来自于内心,选择如何接纳外界赋予我们的体验,决定了到底走的是“魔”还是“道”。

人本善还是人本恶?

小的时候看剧,一直没搞明白的一点是——拜月教主到底想干什么?总觉得他神神叨叨的,一会儿研究星星,一会儿下棋,还总说自己是个好人,不想要杀人。而今才看懂,拜月教主其实就是一个内心缺爱的小孩。
因为小时候被义父背弃,甚至差点杀死,他觉得纯粹的爱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人性本恶,连亲人都会背弃彼此,又有什么是值得相信的呢?那些今天说着爱你的人,第二天可能就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背叛,出卖你。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想要牺牲掉巫后和灵儿,就是想获得一种大地之力来重塑整个世界,创造一种至善至美的“新人类”。
从某种角度来说,跟西方世界平行宇宙里的灭霸有点相似。果然不管古今中外,最让人铭记的终结大boss,一定不能是纯粹的坏,得有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维在里面。
所以拜月一次又一次的要给人“做游戏”。让人在爱人和自己之间做出选择,他也直到看到阿奴和唐钰小宝一次一次超越了自己,选择了彼此,才逐渐相信爱的存在。
所以爱到底存在吗?人本善还是人本恶?我们可以相信别人吗?可以在世界上找到真善美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剑圣和姜明最后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远比拜月要深刻得多。他们知道,真善美不能从别人身上去寻找,要从自己身上去寻找
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黑暗与光明的结合体。我们都有一个自私的,常常容易生气和陷入负面情绪的”小我”,也有一个无私的,愿意为了自己爱的人奉献一切的”大我”。
在求”道”之路上,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接纳,是理解其他生命的选择,理解这个世界总是有”恶”的存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具有二元性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昭示着这个规律。人分男女,天上有日夜与昼夜,人和动物的身体都呈现完美的对称性,最极端的颜色是黑与白……所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可以理解为,正是因为有了阴阳变换,有了善恶更迭,整个世界才会出现。
按照《太傻天书》里的解释,恶即是分离、是恐惧、是封闭的小我,善则是合一,是爱,是走向他人的无私。按照《我和你》里的解释,恶即使“我与它”,而爱则是“我和你”。按照《万物理论》中的说法,恶即熵增,是混乱而无序的精神世界,善即熵减,是接纳、理解、包容,整齐有序地领悟自己的使命。
恶之所以必须存在,是因为善和恶都是相对的,有二元对立才能产生整个世界。姜明若非在愧疚和自我厌恶中经历了一百年,又怎能迎来最终的悟道和解脱?剑圣若非经历过和青儿的感情,又怎能放下一切,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
如果说宇宙的源头是爱,我们都是从最原初的、纯粹的精神世界分离出去的渺小意识,那分离、恐惧、恶才是宇宙存在的意义。宇宙为了体验自己的多样性而创造了我们,所以唯有经历那些与源头最远的分离,那些最强烈的执念,我们才能明白爱的意义。
我曾在一株街边的花丛驻足良久。一些花和叶子已经破败了,叶子的边缘卷了起来,花瓣呈现出枯萎的黄色,另一些花则开得正浓郁,紫色和粉色重叠在一起的艳丽。我们总是习惯去注意那开得丰盛的花,可这一整株花丛同气连枝,不管是艳丽还是破败,都是自然规律,是最美的整体,是体验所有极致状态后产生的合一。
如同姜明在最终超脱前说的,丑陋衍生完美,黑暗衍生光明,有恶才会衍生善良。在这两者更迭之间,体验过所有的恶,又选择了善的力量,是为”道”。”道”没有时间、空间的界限。物质世界的变化,只是让我们感受这种二元更迭的力量,更加明白自己是谁,要选择怎样的使命。所以不断向内探寻,当明白生命中一切事件的意义时,过往被联通、恐惧被放下,是为”悟道”。
剑圣在最后成魔和悟道之前苦苦选择时,剧里有一幕带给了我极大震撼:
他在痛苦里轰然激起一柱柱的水,让自己被无穷无尽的水包围着,在一个个水滴里看见了自己。他喃喃问出一句:这些都是我吗?
我心脏狂跳,我在冥想里有过非常类似的体验。可能是某一次看到一些微博上的负面信息,那种能让你强烈感受到人世间的恶意时,胸口堵得难受,腹中升起一股让人很不安的感觉。我坐下来调整自己,不断地呼吸,更深地探索,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我们看到的所有的恶,其实都是自己内在的镜像。
“恶”本身只是一种存在状态,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太阳和月亮交替出现一样。我们不会去憎恶路边破败的花,或者夜晚的月亮,却像拜月教主一样,会去憎恶人世间”恶”的存在,是因为我们都想到了自己。恐惧这些”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这些”恶”让人联想到了自己身上一直被压抑、不被认可的部分。
因为这些”恶”,激发了自己的某些情感,那种难受的感觉,让我们把判断和指责归于外界,说是因为这个世界太阴暗,太不完美。所以”道”的最终都是疗愈,疗愈自己,和自己内在的、深层的恐惧和解,不断接受自己的阴暗面,也就接纳了世界的阴暗面。
这也是为什么青儿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被子民唾弃、被丈夫定罪、与水龙兽相斗化作石像在湖里。她也一遍遍对酒剑仙说,你不会理解我的,因为我心中已经没有了恨,只有对世界的大爱。你眼中看到的是恶,而我眼中只有欢欣
可以想像当她彻底地与自己和解,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内在获取力量时,外在的一切都无法影响到她内在的这种稳定的精神能量。
就像剑圣在开悟前看到的那样,在的世界是一面镜子,人类五官的所有感知和想法,都只不过是映照出了自己的内在世界而已。当心中充满嫉妒、怨恨、沮丧时,看到的世界也必然是乌云密布的,大脑会将”当下”描绘成一副最黑暗的场景。当心中平静、喜悦、安宁时,眼中的世界则是阳光照耀大地。看到了世界的规律变幻,明白所有的“恶”、灾难与不幸,都只是生命自然更迭一部分而已。真正的恶源自于内在,也只有我们自己能有办法消除。

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

仙剑里面体现出来的求道之路,其实有两条。一条是不断地放下,放下那些不是的,那些恐惧、执念和挣扎。一条是不断地得到,得到那些真正是的东西,得到爱、友情、爱情,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是如此的充盈与丰盛,所以不必去苦苦追寻任何东西,明白了爱一直就在身边。
剑圣、姜明走得是第一条路。李逍遥、月如、灵儿、唐钰小宝、阿奴、阿七、甚至酒剑仙,走得都是第二条路。他们最终自我的成长,都是来自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就像酒剑仙死之前说的——明白了什么叫做真实。
逍遥和月如其实有极其相似的内核。他们都从小失去至亲,将他们养大的人,其实没有学会爱的表达,逍遥的罗刹鬼婆和月如的爸爸林堡主,都是将爱化为严厉、嘲讽与打骂。
这种外表是攻击性的”爱”,让逍遥和月如也变成了同样的人:害怕别人对自己好,习惯嬉皮笑脸甚至凶巴巴面对整个世界,不承认自己心里有爱、有那种纯粹善良的情感,在感受到爱的时候,反而想把对方推远。
所以他们的”小我”,在于先假定世界上没有人爱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所以要装出一副自信乐观、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才能面对想象之中世界的恶意。但内心的小火苗并没有完全熄灭,其实渴望爱,想要收获真正的情感,所以一路在探索,也在不断打开自己。
看着他们一路经历种种,从余杭镇都南绍国,就是一次又一次找到爱的过程。这种爱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人类间一切可能存在的真挚的情感。和阿七、唐钰、阿奴他们的友情,和酒剑仙之间的师徒情,即使珍惜身边人之后,产生的彼此珍视、甚至愿意为彼此牺牲的爱情。
爱是一种能让人治愈的力量。经历过真正的爱,总会在心里留下痕迹。但爱并非在一个人身上恒久存在,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打开、去相信、去接收、去寻找。

每个人的意识都是爱和恐惧的结合体。从出生到长大,自我意识和理性的形成,让动机变得越来越混杂。很多真正的动机被埋藏了到了潜意识里。爱和恐惧,都被带上了各种各样的面具。那个理性的小我时刻在质疑,在计算,在把那些真实的东西掩埋起来。我们很少再体验小时候拥有过的那种纯粹的大笑、喜悦、快乐、和爱。
但以爱为驱动的行为依然存在:仙剑里朋友们喝酒聊天划拳到天亮的一晚,斩妖除魔之后的小小快乐,甚至逍遥和月如斗嘴吵架的片段,都是爱。爱是要打开自己的心去看的。它如细碎的珠玉,散落在生活这个大幕布之间。带着打开的心去收集这些小确幸,就会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爱,也能吸引和给出更多的爱。
曾经看过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漫画:爱是什么?
我们没有办法用理性去定义爱是什么,也从不知道处在爱之中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就像任何行为都可能是以爱为名来进行控制、散播恐惧,一些看看似荒诞不经的行为,不被注意到的细节,背后的动机其实是爱。
直到最后,我们发现只有这一条路:我们只能回归内心,不断去净化、过滤那些动机和心态里不属于爱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加纯粹,学着给出更多的爱。面对世界给我们混杂着恐惧和爱的现实,也要过滤,让恐惧如水流走,让爱的珠玉留下来。
人与人之间就是互为镜子,同样作为爱和恐惧的混杂体,我们照出了彼此心中的恐惧,但也能激发彼此心中的爱。当你给出一个纯粹的爱的信号时,对方可能处于恐惧之中,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这种爱。但它就像春天撒下的种子,当时机成熟时,那个人走过了天涯海角,一些人生感悟忽然串起来,过往不被留意的种种还是生根发芽,可能顷刻之间便长成了参天大树。
世界既然是镜子,你去给出什么,也往往从世界得到什么。
最初的恐惧,童年被遗弃、被责骂的痛苦回忆,会让心开始慢慢封闭。封闭的心,看到的世界自然觉得灰暗且毫无生机,也不肯相信爱的存在。可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些人,即使你彻底封闭自己,因为恐惧而将自己变成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也会忍着被刺痛的危险,一次又一次的去接近你,去带你体验爱,感受爱。这些工作都会在心里留下痕迹,直到有一天封闭的心再次打开,会发现爱一直都在。
阿七这个角色,是我觉得整个剧里内心修为最好的人。也许是童年得到过充沛的爱,他的自尊、自爱,都牢牢长在地上。即使经历过被月如表妹拒绝的挫折,也能很快回到自己,将它变成一种积极正面的东西,激励自己好好学武功。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镜子,但有的人像池塘,投入一颗石子,便因为自身的有限而激起无限的涟漪。那些内心极具安全感的人,牢牢感受到被爱的人,则像是大海。他们能迅速吸收失败的痛苦和他人的恶意,如同百川汇入大海,将它们融化到自己内心的爱与善里,再给出一个至爱至善的反馈。
这些人只要存在于任何人的生命里,都天然带一种疗愈效果。
你可以拼命去咆哮、去攻击、去侮辱,大海依然无动于衷,平静又淡然。你会意识到,那些反射回来的痛苦,是你自己。而大海所带来的包容与爱,终将在恐惧一次又一次被拆解时,照进你的心里,反射出你记忆深处那些也曾属于爱的能量。
这些能量会从内而外地成长,驻扎,温柔耐心地改变你内心的结构框架,将那些属于恐惧的黑色能量一点点带走,直到你看见自己越来越柔和、越来越敞开,可以看到更多的爱,甚至自己有一天也会变成那一汪大海。
是阿七的存在,让月如和逍遥慢慢从自己原生家庭的恐惧中走出来,学会去爱。
相爱,不如相知。这句话实在是饱含了一种强烈的深情和善良。是啊,爱为什么一定要拥有呢?觉得爱就要控制,就要依赖,就要同根而栖,直到离得太近而相互窒息,那不是爱,是出于自身对于孤独的恐惧
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能量。当你处在爱中,你会觉得自己是如此充沛、丰盈,如同太阳。不用去索取什么,也不需要外界赐予你什么。相反,你会站在那里静静地发光,这世界来了又去,他们只要靠近你,就也会获得一些爱的能量。太阳并不因为地球围着它转才拥有了能量,而是本性自足。
世人在感受到爱之疯狂时,体验到的往往是自身的恐惧。因为内心的浑浊,爱一个人的动机往往是混杂的。你能找到那种因为爱他,而纯粹的喜悦和自足;也会找到那种因为恐惧失去,而发疯一般地想要控制的欲望。
所以相爱,不如相知。相知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你看着蝴蝶翩翩起舞,不会想要将它握死在手心里。是你可以接受牧羊犬在草原上自由奔跑,随心而至,而不必每天待在眼前和家里。你会允许另一个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
你对他毫不设期待,而是完全的敞开。你会欣喜地看着他,看到他在远离你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和喜悦,你也同样感受到了这份喜悦,于是只有深深的祝福。
相知是一种带着爱的成全。不仅是成全另一个人,也是成全自己。明知无法拥有,而决定放手的那一刻,就是在心里的“魔”与“道”之间做出了选择。选择了心里的善与爱,接纳与成全,这份选择必然会让自己的能量更加纯粹和耀眼。
阿七的选择成全了月如,他最终也将这份成全赠与了月如,让她也学会了成全。月如也因此从一个最开始总是发脾气的任性大小姐,变成了一个勇敢、善良、敢爱敢恨、也可以潇洒放手的女孩。
月如也让逍遥学会了敞开。学会正视自己的脆弱,正视自己想要的渴望,也接受自己不可能凭借着意志力改变一切。
大侠的英雄之旅就是这样的吧,自己的ego和总是不符合期待的外界碰撞之后变得遍体鳞伤,但在一次次的碰撞中,爱在涌现,心里的堡垒在一次次瓦解,直到那些早期记忆里的伤口都被揭开,彻底的疗愈也终于成为了可能。

拜月和酒剑仙则是一直将自己封闭起来的人。他们记忆中都有一个被拒绝、被抛弃的伤口,但是用一个问题来掩盖另一个问题,不肯面对真实的自己。拜月教主把自己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用自己的法力去给世人创造各种各样的困境。
他一直也没想明白什么是爱,觉得世界上早已经没有了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才意识到,他早已经拥有过爱,他和义父之间,是有过那种最愉快单纯的快乐回忆的。可这些怎么被弄丢了呢?是义父抛弃了他,背叛了他吗?
也许到最后他才懂得,没有谁真的抛弃了谁、背叛了谁。只有命运中棋子和路途的变换,让你迷失在一个剧情里,从而丢掉了自己。当你关上了自己的那一刻,爱就彻底离开了你。
人往往不会意识到是自己先关上了爱的能量之门,反而会去怨怼身边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在负面的执念中不断循环,直到越陷越深,整个人都变成一汪黑洞。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消失了,因为从那之后,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改变,能体验到的只是内心那个充满恐惧、拒绝接受的自己。一切的爱和善良都被这种巨大的黑暗吸收进来,消失不见。
酒剑仙也曾经是这样的一个黑洞。沦陷到青儿和师兄的故事里后,他彻底迷失了自己。他想体验那种至死不渝的感情,面临的却是别人已经走完这一步,并且各自领悟了天命,而他只能唱一个人无人问津的独角戏。在青儿大婚的夜晚和圣姑在一起,他没有体会到爱的喜悦,而是让封闭的内心进一步产生痛苦,让愧疚、自责,无法接受过去的情绪困住了自己。
他的幸运和救赎,在于见到了阿奴,认识了逍遥、灵儿和月如。在下一代的故事里,看到自己曾经重复过的求而不得的痛苦,也回忆起了那种活在当下的欢欣。圣姑说她在阿奴身上下的咒,生父见到她会泪流不止。我就忽然想到,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个孩子,见到另一个生命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救赎和自我疗愈的机会。
人的一生只有两次可以完完整整体会到那种不带任何恐惧的,纯粹的无条件的爱。第一次是童年时期来自自己的父母,第二次是成为父母之后看着自己的孩子。就像《爱是什么》这个漫画里说的,孩子作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新鲜灵魂,这一世经历的恐惧还未形成内心小我的形状。他们看着父母,就能看到最纯粹的爱。他们不必问爱是什么,只直到爱就是妈妈,爱就是爸爸。
而已经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饱受风霜,内心形成了各种痛苦的爸爸妈妈,在看到孩子带来的那最纯粹的爱时,心里有些东西也会醒过来。以爱的眼睛注视的每一个人,最终也会将爱回馈给他。

酒剑仙最后终于醒来了。他走出了内心的黑洞,意识到他想要的爱其实一直就在身边。他不必变成师兄,不必在别人的故事里去体会别人的爱情。他就是他自己,但只要他想,只要他肯打开,肯去看,同时也会变成光和爱本身。他早就持续在给这个世界带来能量,世界也曾温柔地回报与他。
领悟到这一切时,好像这一生就已足够。他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真实,然后平静接受自己的离去。
到底什么是真实?从Vipassana冥想训练营回来后,我时常在工作和生活再起波澜,自己心烦意乱的时候坐下来冥想。看着大脑中杂乱的声音,判断着当下的状况,一次次告诉我要如何去反应。内心有些刺痛,那些凌乱的想法,在身体里横冲直撞,让我总想要去做点什么,抓住点什么,好象这样才能让无力的自我,感受到一些些微小的力量。
可这些是真实的吗?今天看《十三邀》里许知远采访郝蕾时,郝蕾说很多时候你问一个人为什么痛苦,他跟你细细讲了后,你觉得这件事好小啊,可他就在自己的世界里,痛不欲生。

痛苦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创造的。我们潜意识里都明白这一点,但依然总是把自己的痛苦归结到别人身上。痛苦的感受是真实的,可引起你产生痛苦的原因,只不过是大脑自己对于外界环境的加工和想象。这种想象迫使你去反应,去攻击,去封闭,只会让你离真正的真实越来越远,沉浸在自导自演的戏里。
什么叫回到真实?真实就是当下这一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因为外界的变化,我开始感觉到痛,这就是真实,痛本身是唯一的真实。接受这个痛,意识到他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停止编造无谓的谎言,和自怜自艾的戏码。最后明白,痛只不过是一种客观的感受,允许它经历、观察它存在,最后静静让它离开。穿越重重迷雾回到当下,发现一切答案早就在自己心里。
重看仙剑,我经历了很多别人的痛。爱着那些剧中的人物时,这些痛也一遍遍在自己身上出现——求而不得的痛苦、后悔过去的愧疚、遭遇背叛的难受。当故事里的人因为痛,而将别人越推越远,让自己越来越迷失时,我也看到了自己,体验着一次又一次迷失于恐惧之中的无奈。而当一次次的人生境遇使他们回归真实,打开内心,重新去感受到爱,甚至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时,也给别人带来爱时,我也更清楚地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
不管生命给我们创造多少故事,你只需要不断地认清和相信:所有的答案在我这里。他人只是镜子,我即是我一切痛苦的解药。我可以穿越恐惧制造的屏障,回归到内心本自具足的爱之光亮里,让自己敞开、放下、臣服,相信爱的存在,用爱来疗愈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