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麦秸编成的蝈蝈笼

麦秸编成的蝈蝈笼

还是春天的时候,与一位朋友闲聊,谈及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捉蝈蝈、养蝈蝈应该算是小时候一件比较难忘的事。我天生比较喜欢小动物,再说捉蝈蝈、养蝈蝈对一个孩子来说,的确充满着诱惑。

我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捉蝈蝈能手。我还会编织各式各样的蝈蝈笼;其中最得意的是,用小麦秸杆编成的蝈蝈笼。金黄色的蝈蝈笼从底座开始,打结处像宝塔一样旋转而上,有点像遗传基因的双螺旋结构,非常美丽。见我把麦秸编成的蝈蝈笼说得如此漂亮,朋友就请我给她的儿子编一只。她说她的儿子已经向往了许久。当时喝了酒,也没有多想,我就答应了。但酒醒之后我就犯了难。编蝈蝈笼不是问题,但到哪里去找麦秸呢?

小时候的故乡,到处是成片的麦田。每到盛夏,麦浪起伏,一望无边。那时的小麦虽然低产,但麦秸的品质是真好,粗细均匀,柔软金黄,很适合编织一些手工艺品,包括蝈蝈笼。现在的小麦经过改良,产量虽然上来了,但麦秸也变得又粗又硬又脆。更重要的是,我们这里的农民基本上没有人种小麦了。

找不到麦秸,编麦秸蝈蝈笼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答应的事不能反悔,只好另想别的办法。忽然想到我在河南开封有一位交往了很多年的朋友李琦。河南那个地方是中国的小麦主产区,搞点麦秸应该不是问题。于是,我给李琦发了微信。好消息马上就传来了。

收到我微信的时候,李琦恰巧刚刚从马来西亚出差归来不久,正好带着小儿子在乡下游山玩水。他给我发了视频,他和儿子身边就是金黄色的麦田。没过多久,他就给我快递了一大箱麦秸。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远路而来的麦秸又干又脆,一弯就折。编了几次都不成功。打算放弃的时候,一次做饭又做出了灵感。发现蒸笼上的席篾经长期高温水浸变得非常柔韧,于是我重新整理出一批麦秸,放到蒸笼上蒸了一个小时,再用湿毛巾闷了一个上午。这样一来,又干又脆的麦秸终于变得非常柔韧了。我又花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编成了一只尺把长的蝈蝈笼。毕竟好多年不弄了,这只蝈蝈笼有些丑陋,与我童年时期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但哄一个从来没有在乡下生活过的城里孩子,我想已经足够了。

这只麦秸编成的蝈蝈笼,也让我想起了好多童年的往事。那金色的麦浪,在麦浪中起伏连绵的蝈蝈的歌声,还有我的那些童年伙伴们在田野间奔跑追逐的身影,这些都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我还想起了,小时候住我们家邻院的刘婶一家人。刘婶是个宠爱孩子的母亲,她的两双儿女,很让村子里的其它孩子们羡慕。刘婶虽然识字不多,但是个开明的、有担当的母亲。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总是会得到刘婶温柔的安抚。刘婶从来也不阻止他的孩子们玩耍游戏。她有时间的时候,甚至还要亲自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

刘婶儿为他的两个儿子,编了很多各式各样的漂亮的蝈蝈笼。刘婶的两个儿子都比我大,我管他们叫哥哥。这两个哥哥很厉害,夏天一到,他们就能捉来好多蝈蝈,装在刘婶为他们编织的漂亮的蝈蝈笼里唱个不停。这让我羡慕得不行,我每天都到刘婶家去看那些蝈蝈。看我那么喜欢,麦收时节的一天,母亲央求一位邻家小伙子给我捉回来十几只蝈蝈。但母亲不会编蝈蝈笼,只能将蝈蝈们放到一个瓷盆里,上面盖上纱布。这也不是办法。第二天,我就将这些蝈蝈放到了自家的菜园里。没过一天,那些蝈蝈大部分都跑到了邻居的菜园子里唱歌去了。

一天,我又到刘婶家去玩,刘婶指着院中挂着的蝈蝈笼问:“喜欢么?”我咬着手指头点点头。刘婶说:“明早你来,刘婶给你编一个。”第二天,刘婶真的将一只漂亮的麦秸编的蝈蝈笼送给了我,里面还装着一只碧绿的蝈蝈。这让我兴奋了好长时间。后来,刘婶又手把手教会了我用麦秸编各式各样的蝈蝈笼。

刘婶与我母亲最大的不同,就是她喜欢孩子。在我的印象里,刘婶与她的儿女们从来都是眉开眼笑。不像我的母亲,总是一副严厉的样子,像地主老财一样看着我们没完没了地写作业。在童年的记忆里,我对刘婶的感情要好过母亲。

如果刘婶能活到现在的话,应该也快80岁了,可惜她在十几年前就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不知道那个世界里有没有金黄色的麦田,有没有唱歌的蝈蝈。刘婶在另一个世界里是否也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用麦秸编蝈蝈笼呢?

谨以这只麦秸编成的蝈蝈笼,纪念敬爱的刘婶,感恩遥远的故乡,怀念童年那些金子般的岁月。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原名李海军,笔名紫微。1968年11月生。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现供职于绥化日报社理论评论部。早年写诗,现多写随笔。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又是芒种麦黄时

    芒种见麦茬,说的就是芒种要收麦子了.好几年都没有守在麦地里割麦子了,今年,芒种时分,却想起了很久之前收麦子的情景. 那时候,没有大型收割机,收麦子之前,得先轧好麦场.我家和大伯家的地是连在一起的,先把 ...

  • 山东作家‖【风吹麦浪】◆程先伟

    作者简介 程先伟,禹城李屯人,现居青岛.李沧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崇尚简单,热爱自然. 风吹麦浪 周五下午,我向公司请了假,在日头正劲时候岀发,自胶东半岛回鲁西北.到达程庄村口时,已近19:00. 一 火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相伴的日子里诠释爱的神话/狄树强

    一朝喜定姻缘,百岁不改初心. 父亲自第三次脑梗住院后,精神头一落千丈,严重影响到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来就说不清楚话语的他,现在更加说不全一句话,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还不连贯.他说的费劲,听的人入坠云雾 ...

  • 那时的,这个季节

    芒种过后就是麦收了. 芒种之前我就一遍遍问母亲,哪天是芒种?我害怕这个夏天的节气,那时我小,从不盼着芒种后会有麦收,也不盼着,麦收后会吃到新鲜小麦面粉做的饽饽.让我害怕的是,这个节气后,一天都不得喘息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又是麦儿黄/史晓瞢

    春雨过后,暖酥酥的春风拂过,麦穗儿饱满起来,碧绿慢慢变作金黄,父亲磨着镰刀,霍霍声顺风传得很远很远.麦子们成熟着亢奋着期待着--风过时,掀起层层麦浪,浓郁的麦香,把人心滋润得丝绸一样柔软.生动. 麦黄 ...

  • 金黄的麦浪

    快递通知我,有二十袋米到了,让我去拿.我知道是谁寄来的,先生的老舅. 先生家的亲戚,我熟悉的不多,而他的老舅算是比较熟悉的一个,偶尔会通个电话. 先生的老舅是先生敬佩的一个人.在农村的时候,就把日子过 ...

  • 江南故乡的麦子|原乡

    故乡街镇上的光面(不带荤,阳春面) 我独自一人在家时,常常煮面条吃,尤其是有猪油和青蒜的时候. 一碗面条,一块猪油,一把切碎的青蒜,一勺虾子酱油,只要是真材实料的面条,无论多糟糕的挂面,在这样简单的调 ...

  • 散文《蝈蝈笼》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一天放学后,我去同学家玩. 当我走到他家大门口时,就听到院子里,传来了″叽叽"叫声,那声音美妙得像乐曲.又像艺术家做 ...

  • 【散文】王颖||麦秸垛里的那些事儿

      麦秸垛里的那些事儿 王颖  又到了老家割麦子的时候了,收割机轰隆隆的响声,仿佛正在田地里欢快地演奏着悠扬的丰收的乐曲,看着那金灿灿,亮闪闪的饱满麦粒,庄户人家的心里一片充实. 如此熟悉的场景,总会 ...

  • 散文《麦秸垛》宁廷常

    一个个麦垛,星星点点分布在村庄的周围,仿佛一座座城堡.麦垛的大小,代表一个村的形象,决定村庄的贫穷和富有.麦秸垛大的村庄,小伙子好找媳妇,俗话说"门外看麦秸,门里看猪圈". 用地排 ...

  • 锦书难写,只寄相思一点(优美散文)

    作者:暮谣   编辑:夕阳  QQ:1050184607 "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锦书难写,只寄相思一点."在浓墨的夜色里飘来荡去,涤荡着昨日瞬息的美丽:在湿润的 ...

  • 读宝鸡(散文)郭兴军 《语文报》

    读宝鸡(散文)郭兴军 《语文报》

  • 人生的瞬间【丘峰散文欣赏】

    瞬间,稍纵即逝,犹如空气,抓不住,摸不着:有时瞬间不变得如此可贵,仿佛电光火石,启迪人生,改变人生航程. 我忘不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一瞬间,那时,我在岭南山村念小学.我调皮,不好好读书,专在棕榈树上捣麻雀 ...

  • 一场关于你和思念的心雨(散文)

    转眼间,又是一年,萧瑟料峭的寒冬告诉我,马上就又到了一年的年底,而我们分手的时间距离,也在我的心里拉长了一个忧伤的节点,就像我们彼此的思念和牵挂,就像我们养殖的绿萝般枝枝蔓蔓的疯长了一大截在我心里.这 ...

  • 散文:人生路上风雨兼程,也遇见更多的美丽

    人生难免起起落落,遇到伤害和挫折,我们累过.哭过.失望过.痛苦过,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不历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题记 人生执念一程山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轻描淡写的水 ...

  • 乡土散文:家

    老家怀想 家对我来说太普通了,可什么是家呢?是高楼别墅还是民房土瓦?是生活的港湾还是不老的牵挂?家对我来说就是父母住的地方,有父母就有家.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