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多么痛的领悟
多么痛的领悟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道出了世人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非常沉痛的感悟。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在父母去世以后,直到退休当了爷爷以后才有所领悟。
我对父母的感情经历了从顺从到叛逆、从埋怨到理解的过程。现在父母都去世了,只剩下思念与伤痛。
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的善良、淳朴,曾让我引以为傲。小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父母凭借一双勤劳的巧手把生活打理得顺顺当当。母亲一日三餐操持着家务,父亲有时会替别人加工棉花,换得一些零用。他不算高大的身躯,背上比他要高出许多的棉花弓,木槌敲击弓弦,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在我听来是最美的乐曲。记得那一年父亲替一木匠家弹棉花,那家给了父亲一小圆木桶算是工钱(其实那时民风淳朴,互相帮忙是不谈工钱的)。那小圆木桶,油漆得锃亮,两片盖子盖上去,接榫紧密,没有一丝缝隙。上面还带有手提把,能保温。用它来盛稀饭,比别人家的锅、碗、瓢、盆精致得多。每年春节可以用它来盛肉圆或者豆腐等食品,提起来很方便。我曾一度以为这是我们家的最精致用具。
稍稍长大后,感觉我们家与别人家生活差距很大。特别是在父亲生病以后,母亲孱弱的身躯,哪能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最辛苦的是母亲,她是忙了地里忙家里,一年四季没有哪一天真正休息过。在我记忆里,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一上午忙完了一家人的早餐,稍事休息,下午就开始了她一年365天周而复始的劳作。随着我的年龄增长,兄弟又多,家里生活更加困难。每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日子过得越发艰难。那时每到荒年国家都会按人口供应粮食。大多是粗粮,诸如大麦、玉米、山芋干等,根本没有食用油供应,我们家一年也见不到几个油星。记得莫言在他的作品里有过同样的表述,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正是能吃饭长身体的时候,却缺吃少穿,过着稀粥照人面,野菜半年粮的生活,到了高中毕业该上大学的时候,大学停办了。有了推荐上大学,却被拒之门外。
面对人生的失意,我曾经埋怨过父母,没有为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我埋怨过祖先,为什么偏要选择在这春不长草,秋不长粮的盐碱荒滩立足?我曾埋怨过父亲当年参加淮海战役担架队,为什么不能像同龄的人一样勇敢地渡江南下,也许能混出个什么名堂。邻居大伯不就是参加游击队,一路南下后来成为国家干部,一家人的生活,当然要好得多。而父亲18岁那年,参加淮海战役支前担架队,还落得一身病。每说到此事,父亲只是苦笑笑,并对我说,将来看你的!他的这充满心酸而又无奈的话语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激励着我成长。“将来看你的”,在他未必是确定而明确的期望,而对我却是刻骨铭心的促动,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要好好努力,争取摆脱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那样的艰难。人生哪能一帆风顺?
当我成家立业的时候,才深知经营一个家庭是多么不容易。也才理解了父母的艰辛和艰难。我们夫妻只一个小孩,双双拿着工资,生活按理应该是顺心顺意了,但是一边照顾孩子,一边上班,夫妻疲于奔命,原来生活并不容易。到了这时才体会到也才理解了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我们长大是多么不容易。
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位友人曾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父母培养你成为大学生,真的不容易。我一脸的茫然。我是父母培养的?不是说“父母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说心里话,我真的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甚至糊涂地认为我有今天完全因为自己奋斗的结果。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是我自己主动要求去上学的。善良的父母完全随我的意,因为我小时候勤快,父母以为我不读书正好帮家里做些事,我是跟着邻家的孩子跑到学校去读书的。朋友不经意的一句话,犹如醍醐灌顶,一下子引起我的思考。这么多年,无论父母在世还是去世以后我都没有想明白这件事。岂不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生命是父母给的,就算家庭生活困难,那也不是父母的错。父母那一辈吃辛受苦,为了子女真的是能献出的都献出了,从没抱怨过,我们并没有很好地报答过他们。我的父母淳朴善良,他们没有给我创造好的物质生活,可是他们遗传给我勤劳、善良的品性,是我一生享受不尽的人生财富。我能够有今天,固然与我的奋斗分不开,可是没有父母的供养,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哪里能够从小学读到大学,还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美好的家庭,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在世,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孝敬他们,但有父母在,承欢膝下,虽物质并不富裕,情感总有寄托。父母去世了,对他们的思念随着岁月的流逝,想念父母的念头越来越少了。就连每年一次的清明节祭奠,有时借口工作忙而有所忽略。现在远离家乡,去一次家乡为父母扫墓要花费两天时间,遥望家乡,想念父母在世时的美好情景,不禁潸然泪下。有一年实在走不开,就微信转账给自家兄弟,代为祭奠。有人提议,远离家乡也可以祭奠,在小区的角落,烧一烧纸,再写封信告慰父母,我总觉得这没有意义,而我又不愿这么做。
夜深人静的时候,沉思默想之际,偶尔梦见父母,他们依然那样淳朴善良,没有一点责怪的我的意思,和他们生前一样还表扬我“孝顺”,我竟还顶着孝顺的名,这让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纵使我千般孝顺,万般疼爱,父母去世了,再也没有机会了。父母在世,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没能好好地赡养,父母去世没有好好祭奠,我孝顺呢,还是不孝顺?已经无人鉴定了。假如时光倒流,儿时可在,我们父子母子重聚,我会尽我的能力让父母活得舒心、开心,记忆中父母很少有舒心、开心的时候,一切心思都用在了供养我们兄弟的身上,为了我们的生活,父母耗尽了他们的心血,最后都是在清明节前后凄然离世。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我现在总算明白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的内涵了,可惜我明白得太迟太迟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达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二百多篇。作品大多抒写亲情、人生感悟,为学生示范作文,形成了亲和、平实的文风。散文《教书的日子》(团结出版社出版)《不是为了告别的追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琅 琅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