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学校家庭——旅美自由行札记之(十二)
学校家庭
——旅美自由行札记之(十二)
雷敬亮||河北
今天有幸参观了东肯塔基大学,这所大学建校一百多年,由一所师范类专业大学,发展成为一所综合类大学,现在该校的国土安全学院位居全美大学前茅。
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传达室,也没有保安,有四个出入口竖立了校牌,但四周有更多的路与这座大学城的道路联通。
这个校区占地几百亩,校园绿化很优美,树木、草坪、花坛,装扮得雅致洁静,停车场、停车位随处都有,但不论学生、教工,停车一律收费,看来不该给的福利还是不给。
由于正值暑假期间,没有看到几名学生,倒是看到不少的教工在校园为花木堆肥。所用肥料是碎片性木屑,涞源于树木加工成材的下角料和废枝粉碎后,加以发酵做成,呈现暗黑色,散发着一股子霉臭味,铺垫到树下和花丛中,好像粘附性不小,也不怕风刮雨冲。校园内有三座图书馆,是全校最好的建筑。
进入一座三层楼内,尽管是放假期间,偶有教工前来做些必要的事情,或有一两名值班人员,但楼道内灯火通明,冷气凉爽。据介绍,一年365天,他们从不关闭空调,更不关灯。
楼道铺着地板革块,说是不久前刚在上面刷了一层透明漆,既光又亮但不滑。主任办公室内铺了地毯,装有落地式冷热空调,无论有人没人,空调昼夜转动。不过这些空调看上去至少用了几十年了,许多已经锈迹斑斑,燥音很大。就连我们旅游中所住的宾馆,亦是这种古老的冷热机,或窗机,几乎没有见到过咱们时兴的、无燥音的分离壁挂式冷热机。
从机型使用上说,是够节省的,一用几十年不换。从耗费能源上说,实在不敢恭维。不过,大学并不在乎这样的耗费,全美人谁也不在乎耗费水电。楼道内专门有一个冷水直饮机,转一小旋钮就冒出净化后的冷水,可直饮。但没有开水炉,因为他们都不喝热水。
不过,宾馆也好,办公室也好,家庭也好,都有咖啡壶,可煮咖啡,亦可加温成热水,但水温达不到开水标准。由于国人习惯了喝开水,来美时专门带了不锈钢的电开水缸和保温壶。岂料在国内最多几分钟可烧开的一缸水,在美国竟然至少要一小时才能烧开。带来做饭的电饭锅亦是如此,不到两小时,米饭煮不熟。可能是电压与国内不同步?咱们用的是220伏,他们是110伏吧。
有时等不急烧开水,就用房间配备的咖啡机,快是比较快,就是别指望烧开,充其量也就五六十度就自动流出来了。无奈,也只好把这种温水存在保温壶里帶着,旅途饮用,好歹还算水质干净,没发生肠胃不适。
宾馆内大多配有免费的袋装咖啡。一次尝试用咖啡机煮这种咖啡时,把咖啡包打开倒入壶中,结果刚通电,咖啡沫就把下水眼堵住,好呆不下水了,只好反复清洗干净,才恢复继续烧水功能。看来不喝咖啡,不懂煮咖啡,还真玩不转咖啡机啊。
在大学的洗手间看到,每个坑内,都放置着免费卫生纸,洗手池有冷热水,墙上安装着自动擦手纸机,随手抽取。在美国无论宾馆、饭店或超市的公共卫生间,全部是这种装配,到卫生间根本不用自备卫生纸,洗手有热水,擦手有纸巾。我想像,全美一天、一年得用多少卫生纸啊?其3亿多人口,至少也能用到地球30亿人口手纸用量的一半吧?
想起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的一句话:"中国人都过上像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地球的资源就会枯竭。"我想,地球人都像美国人这样用手纸和卫生纸,全球的树木用不了几年就得砍光吧!也难怪,当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提倡减排、厉行节约的时候,他们却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雄厚,作为全球唯一霸主,保护着自己国土内的石油、煤炭和一切矿产资源不开采,靠枪炮美元从世界各地搜刮资源、供其大肆消耗。
8月3日,里士满。
今天中午,应邀与一名华人携女儿一起吃饭,互相进行了交流。马先生从河北一所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到美后同时读了两个硕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与北医大博士毕业来美工作的同省王女士相识并结婚。马先生借助一名当地同学介绍,进入当地金融领域,由开始的打工到之后的自开公司做信贷业务,很快进入成功人士快车道,十多年下来,不仅挣下五百多平的房产与二千多平的公司及其他多处商业房产,包括一辆公羊皮卡在内的3辆车,还挤出钱到国内寻求投资渠道,做得风生水起。
而他的妻子王女士,从结婚到怀孕生产第一胎到第二第三胎,做起了全职太太,乐在其中。自己听后唏嘘不已,不禁对着他们发出了太可惜的感叹!二十年前医学专业的高材生本来就稀缺,尤其是北医博士,更几乎凤毛麟角,不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就窝居到家里为几个人的衣食住行服务,这也太可惜了吧?不说对不起父母含辛如苦的养育,对不起自己20多年日以继夜的苦学和煎熬,就这样虚度后半生,实在有些可悲可叹了。
尽管他们养育了一对女儿比较优秀,而且获得过那么多国际、国家级比赛奖项,他们俩口子也是十分自豪,可毕竟那是又一代人的学习和生存之道啊。
应当说,多年来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到美国学习工作的不少,但大多没有进入到当地的主流社会,有些在大学当助教、做博士后,进入不了终身教授序列,又不甘心一辈子做助教,只有反复跳槽,寻求相对稳定又高薪的职业,却又谈何容易?
当地政府和社会,往往以一种无形的歧视之网,阻击着他们进入主流社会,更别说要害部门和重要岗位了。作为男人,在异国他乡闯荡,他们大多吃苦耐劳,勇猛顽强地在拼搏,有的甚至拼垮了身体。而许多女士就不同了,读完博士后,面对就业之艰难,就打退堂鼓。因此,许多高学历女士到了美国,全都成了家庭主妇,一门心思在家养儿育女了,一生中读了大半生的书,学富五车的知识,却退居家务,我总觉得于国于民、于家于己都是欠妥当的。
其实我们国内对那些高学历人才很重视,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积极贡献,有所建树。这些流浪在外的高学历人才,亦明知国内高学历者的优厚待遇,亦有回去的愿望,可又往往放不下架子,也不甘心,其实早点醒悟,国家早已明确,期盼和欢迎这些人才回到祖国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8月4日,里士满。
昨天乘朋友车赶到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逛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商场法叶特购物中心。由于是周六,上街人多,逛商场人也多,只是在这个商场里的中国人不多,所以转到那儿,在他们当地人眼里都有一种见外的感觉。
在这个综合性的三层商场,商品琳琅满目,大多商品牌子大品质上乘,衣服鞋子类与国内相比较还是便宜。好像大的品牌也就集中在那么几个上,如耐克鞋,当地人起码有一半人在穿。这无疑会挤掉其它不起眼的杂品牌,对于壮大品牌效应、聚集资源肯定大有益处。
美国商场的商品也是标着在原基础上打几折,买满多少钱还打多少折,亦是令顾客算得脑袋晕晕滴。
朋友在中餐馆请吃自助晚餐,四个人就餐,给了服务员10美元小费,来自吉林市的大姐服务员很是高兴,连说谢谢。她说餐馆打工每小时两美元,其他靠小费,一般的顾客都会给小费,基本按消费额的10%付,也有多有少,像你们这个数算多的。
她说在日本工作了16年,为了跟随在丰田汽车工作的丈夫,又来到美国3年了。本来习惯了在日本的工作和生活,来美国后不适应不想留,无奈为了一家人团聚,自己努力调整心态,尽量放大开心事,浓缩烦恼事,开心快乐每一天。我们也在她开心理念引导下更快乐了。
饭后,来到列克星敦富人区的朋友家参观,他的院子占地二亩多,院外3个车库,整个建筑三层。一进屋是个二百多平的大客厅,厚毛毯铺地,空间高达十多米,实木装修,实木家具因房订制。
显眼一角是两个女儿所获得的各类奖杯奖牌五六十块,中厅右侧是琴房,摆放着一架钢琴。相邻有两间书房,各带卫生间,前厅有五十多平的日光房,从房顶到四周墙壁全部为玻璃,地毯铺地,摆放了健身器材和沙发床。
左侧是一间六十多平米的厨房加餐厅,厨房厨具琳琅满目,宏大的正顶抽油烟灶具,正对烧烤箱,餐桌实木加厚状,六只就餐椅很高似巴台椅,房间环装音响。二楼为四个卧室和四个卫生间,另加衣帽间、鞋间,过道实木,房间地毯,名人字画装饰,尽显高雅。
半地下室为一层,有电影院、两个卧室、两个卫生间、台球、气冰球台,专设有储藏室和双热水灌及中央空调机。地下室安装自动除湿机,没有潮湿感觉。整个地面铺着苯白色地毯,清新典雅。
这是我人生中所见过的最豪华最阔气的私人住宅了。在咱们国内几乎没有这种规模和类型的高档住宅,实是大开眼界。朋友介绍说,在美国中产收入家庭,大多是这样的住宅。他说他家每月仅用电就要消耗一万三千度左右,但因电费便宜,可怱略不计,随意使用。
他刚来时在公司也是晚上下班关灯关电脑,之后也习惯什么也不关了,一台电脑使用几年了,一次也没关过。自己不禁寻思:纵然电费再便宜,一月一万多度,电费也不是个小数目,怎么就忽略不计了呢?
当下我没好意思问。过后几天,看到国内有个朋友就国家电费在全世界属于偏低的微信文章,专门转发给他,让他作一核算。他找到上月的电费收费单,每度收费9美分,另有4分的税及其他费用,合每度0.13美元,换算人民币每度为0.90元,比我们的每度0.56元是多出不少。
可朋友又说,在美国饭店打工每天可收入一百美元,用十度电为1.3美元,占一天收入的1.3%;而在中国饭店打工一天也可挣到一百人民币,用十度电为5.6元,占一天收入的5.6%。哎哟,这么算下来还是差别够明显的,不过咱们是发展中国家,无法与这些发达国家去作比较。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雷公,笔名:敬亮,爱好写作文,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杂文学会会员,出版两部个人专著。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