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故事‖用温暖的心,做简单纯粹的事

站在这个学期时光轴的五分之四处,我带着复杂的心情梳理自己曾经上过的课、写过的文章、还有与学生和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更重要的是审视自己心境的变化、观念的转变。

与2018年秋季相比,2019年春季的工作稍微有些悠闲,唯一一次“3+X”的验收工作,虽然忙碌,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但一切都是自己喜欢样子,没有什么比“心甘情愿”更幸福的事情了。

今春,为了迎接“3+X”工作的验收,老师们精心布置了社团教室,外墙壁的布置我们是花费了一番精力的。记得去年在洛阳一所学校参观学习的时候,楼梯布置是用碎花布打底,然后展示出美术社团的手工作品,格外精致、也分外新颖。于是在和杜老师一起学习的路上,我们二人就教室外墙壁如何布置,进行了思想交流,在车上就敲定了以绸缎布料做底、用热熔枪把作品张贴上墙的方案。这一方案的确定对我而言,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我想起曾经有一位好友说过这样的话:“在去外地学习的路上,与人攀谈,能够收获许多惊喜。”回校之后,把这一想法付诸于行动,外墙壁文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完美的打造出来。

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雷锋墙壁、阅读角、楼道“三风一训”壁挂的布置,还有精细到纸杯、宣传页的制作。如果说我做这些是为了迎接县里的验收,有些功利性的成分存在。但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对教育满腔的热爱。我在教学楼前的每一次驻足,在楼梯间的每一次静思,在电脑旁的每一次凝望,都是我对校园的深爱,无数个假设、无数个画面在我脑海里出现,我想让这块并不阔大的校园变得精致、变得内涵十足。

我非常清楚的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在一所农村小学,没有足够大的规模,区域名校这个称号根本妄想;没有足够多的师资力量和财力,特色名校也遥不可及;至于社团基地学校,我们去年已经取得,今年只用把社团做好,就足以继续保持。

但我,还是愿意,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尽力为学生打造一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所以,“雷锋精神”的相关文化铺满了整个东围墙,我想熏陶学生学习雷锋同志爱国、求真、助人、钉子精神,让他们成为一个爱国、善良、真诚、坚韧的人;为了让琅琅书声遍布校园,我把贫瘠的楼道间精心布置为“阅读角”,我看到学生们课间在阅读角捧着书籍如饥似渴的阅读,由衷地感到高兴,书籍匮乏的农村孩子,能够在众多目光下,骄傲地拿起书籍阅读,是一件让人多么开心的事情。唯愿他们能够用书籍的力量武装自己,让自己有一颗强大的追求真理的勇气。还有宣传页的制作,为了保证印刷质量,我精选了图片和文字,发给文印社,陪着他们排版、设计,最终定稿。

校园面貌的一次次改善,校园文化的一次次改观,都包含着全体师生的努力、辛苦和劳累,但我们用一颗赤诚之心在做教育,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

在个人教学工作上,这学期我磨了两节课,《三角形的特性》和《小数加减法》。其中《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在漯河市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中展示。为了准备这节课,我首先翻阅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备课成熟之后在一小展示,针对教研室贾老师提出的不足进行修改之后,在育才实验学校做了一节公开课。

展示的前一晚,针对“三角形唯一性”的说法,我向许昌文昌小学的刘忠伟校长请教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最后,他告诉我:课堂的魅力有许多种,有些是师生沟通的融洽;有些是课堂上的闪光点;而有些教师本身就属于魅力型,只要往讲台上一站,只要一张口,就会被吸引。一定要相信自己。

我从来不怀疑自己的课堂的热爱,那天我虽然发挥的稍有瑕疵,漯河市的老师们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但这些,更坚定了我“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立足课堂”的决心。

《小数加减法》是我打磨的第二节课。共同体进行交流课的那几天,提升工程的校园整理、我主持的课题正在准备材料。在忙碌中,我选择了这节自认为以前已经备的非常成熟的课,可我忽视了有着不同基础的学生才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那节课上的很顺畅,顺畅到非常痛苦,该讲的、不该讲的,学生仿佛都非常熟练。深深的挫败感裹挟着我。吴城国彬兄告诉我:你可以深度挖掘小数算理的“根”,就是计数单位相加减。于是,当天晚上,我把教学设计发送到教研室之后,对课件和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除了对算理进行深度挖掘之外,在练习题部分还进行了拓展。段考之后,我在班级讲授的时候,收获到不少惊喜。

我想,课堂教学和写文章一样,当我们还没有到达“出口成章”的水平,只能一遍一遍的修改,像一枚璞玉,一刀一刀、精雕细琢,变成自己渴望成为的模样。

现在,我时常感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每天忙碌到只有个把小时的读书时间。早上忙碌着健身,白天忙碌着工作,晚上忙碌着亲情或者写作。但我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用一颗温暖的心,做许多简单、纯粹的事情。

作者简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