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中华)江门镇一带马口崖、鱼漕溪隐藏的惊天秘密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马口崖行记
文/万中华
追溯川南的历史,就犹如打开了一扇厚厚的探密之门。读史明智鉴未来,历史需要探寻,文明需要延续。一个巨大的磁场跃然纸上,带着我们去见证风起云涌的朝代更替,走进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浩瀚长河。
马口崖——川南叙永县江门镇境内的一条古驿道崖口,地处北纬28°,东经105°。这个看似普通的地名,却蕴藏着川南一带的惊天秘密——元·永宁路旧址的地域象征。据明·李贤、彭时等奉敕修撰的《明一统志》卷七十二《永宁宣抚司》载:“永宁宣抚司,郡名永宁(宋名)。形胜,环城皆山,叠翠如屏(图经),马口崖镇其北,渔漕溪横其南(郡志)……古迹旧永宁路(在司西北八十里渔漕溪岸,元路治此)。”另据清《(嘉庆)直隶叙永厅志》卷十三《古迹志》和清《(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五《建置志一·城郭》均载:“永宁县旧城,在治西八十里马口岩渔漕溪,即元永宁路旧址。”从上述三本历史志书记载来看,只要找到了马口崖或渔漕溪,就有可能找到元永宁路旧址。
为探寻元永宁路旧址,近年来,川南尤其是原永宁宣抚司辖地范围内的文史专家和文史爱好者不遗余力,开启了按图索骥式的探寻之旅,均铩羽而归。由于我也十分爱好地方文史,不断有人向我反馈,江门镇双莲村有个马口崖,不远处有个大屋基,与《明史》记载的元永宁路旧址颇多相似,你去看看是否就是元永宁路旧址。由于诸多琐事缠身,一直未能成行。终抵不过历史之谜这个磁场的诱惑,庚子年初春,终于踏上了探寻之行程。
我们一行乘车出叙永城过江门镇,沿江天公路(江门至天天坝)蜿蜒上行至双莲村委会,再行至前百米处往右分路,沿盘山公路上行5、6里,就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大屋基——传说中的元永宁路旧址。大屋基背靠马口崖山梁,位于马口崖西北坡,房屋坐南向北,左侧是大花坟山,坡下是官官山、再下面就是天堂坝和天堂坝河。马口崖在其东略偏南处,显然与“马口崖镇其北”不相一致;“渔漕溪横其南”更无从谈起,因为它的南面是马口崖山梁,山梁下便是永宁河。就其房屋建筑风格来看,与泸县曲氏庄园异曲同工,建有碉楼、戏楼、天井、堂屋、主客房、秀楼、会客室等主体建筑,属于典型的川南高墙碉楼民居。
据当地居民何绍华先生介绍,大屋基建于清代后期,是朱家老宅,是朱胜华(在世)祖辈请何三石匠修建。他家土改时,分到庄园的一部分,他在庄园里出生、长大,清楚记得庄园四周是1尺2厚、1丈2高的院墙,院内有九个天井,有许多的房屋。现在遗存的石刻拱门处建有两个碉堡,碉堡上有枪眼,过碉堡后是一个戏台,戏台对面就是堂屋。他还带我们参观了左侧出山门、堂屋、厨房、绣楼等现仍存在的建筑。我们在其中也见到了水缸、石臼窝和两个完好的天井,这些特征与古时官衙相比,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功能分区都大相径庭。
随后,我们也走访了大屋基朱家后人朱胜华先生,他的介绍与何绍华先生所说内容相吻合。由此,我们大胆推断,此处不是元永宁路旧址。带着些许遗憾,回望大屋基,虽然与元永宁路旧址无缘,但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房屋主人家的殷实,不得不为该建筑的损坏而痛心。如果此建筑尚存,必然会成为川南古建筑的又一奇葩,必然会为江门双莲一带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驱车顺山势而上,我们一行还寻找到了慕名已久的云峰寺。云峰寺寺如其名,座落在高高的山顶上。顺着寺庙左侧的14级青石台阶而上,是一户普通农家,房屋的左侧便是传说中的云峰寺。在一片荆棘藤萝中穿行过去,看到的是一片断塬残壁、破败不堪的土墙,并无香火之气。寺的正门石匾额还在岁月的侵蚀下残存着,并不见”云峰寺“字样,石匾上”玉皇观“三个字还能清晰可见。正门两旁的石柱上雕刻着一副对联:威震云峰扶泰运,灵昭马口护苍生。联中既有云峰二字,此处为云峰寺理应不假,那为何石匾上书“玉皇观“三个字呢?又是一个需要专家或者有识之士解开的谜团。
天将晌午,我们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心态,来到了我们此行的主场——马口崖。马口崖的马口其实就是一个山坳,因山坳形如马口而得名。站在马口崖山坳,向南可见滔滔永宁河水,一路欢歌通江达海;向北可见莽莽乌蒙群山,一望无涯穷断天际。坳口内原有建筑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断垣残壁似乎在向世人诉述着昔日的风采。这里曾经有一条要道穿过,这条要道承载着这一带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甚至部分川盐入黔也从这里经过。背夫从江门峡接盐后,沿着挂在马口崖西南坡的羊肠小道爬行,通过马口崖,过天堂坝、水尾墩子,再到古蔺桂花场,一路可达黔西北仁怀、毕节等处。由于近年来交通的飞速发展,这条道已很少有人行走,不久的将来,这条道也将同马口崖一样存在于书本中,成为人们寻古探幽的地名符号。
“下面的山腰还有一座庙,就符合你要找的方位。”同行的同事看我有点失望就对我讲。抱着不留一丝遗憾的想法,我们按照同事的指点,沿着马口崖西南坡的小道向山腰下行。这条小道在过去虽然是这一带的通行要道,现在基本上已无人走,路面被厚厚的枯竹叶覆盖,十分难走。寻找元永宁路旧址的愿望,让我们忘记了路的崎岖和惊险,忘记了辛苦和劳累,一路说笑着慢慢向山腰移动。到了山腰的小庙,真是名副其实的小庙,整个小庙不足20平方米,似乎是挂在山腰的岩坎上,被风吹落在岩石上的香灰,表明这里曾经有人来过。其右下有一处约50平米的遗址,其用石料与大屋基一致,是否是与大屋基同时修建却不得而知。这里虽有“马口崖镇其北”,却无“渔漕溪横其南”,当然也不属于我们要寻之旧址。
一天的探寻虽一无所获,但我们零距离接触了大屋基、云峰寺、马口崖等古地名,感受了马口崖一带的风土人情,领略了探寻之路的艰辛,深感从事地方文史研究之不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寻马口崖、寻找元永宁路旧址,我将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