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期:建威将军彭承尧
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题自岳飞名言
2017年10月,胡文泉在华东一家文化会所
与中国福娃原型萧娇娇合影
作家简介:胡文泉,男,1959年8月出生,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荆州市作协会员,松滋市直文化单位干部,副研究馆员(高级)职称,曾任文学双月刊《洈水》副主编、《松滋文化》杂志编委。
人们常常私下追问自己姓氏的最早来历,在此我想:但凡每个彭姓人都知道或不妨知道这么个传说:上古时代,颛顼帝有一玄孙陆终,娶了鬼方氏的女儿为妻。陆妻怀孕两整年,居然不能生产。万般无奈的陆终尝试用利刃剖开妻子左肋下方,顺利产下三子;再剖开右肋下方,又产下三子!六子中的三子名铿,后被封在大彭(今江苏徐州),为商朝诸侯之一。彭铿是个长寿王,传说他活了880岁,经历了夏、商两代,所以人们尊他为彭祖。他的子孙后来均以国为姓,并尊彭祖为彭姓的得姓始祖。
传奇人物与凡夫俗子的出生大多都是相似的。
仿佛命中注定一样,在我生命的中青年时期,有13个年头与彭承尧墓碑朝夕相伴,但我并不是一个守墓人,三代以内与彭姓亦无血缘关系。好长一段时间,我把自己淹没在古史堆里,纠结在《清史稿》《湖北省历史人物辞典》《松滋县志(同治版、民国版、共和国版)》等浩繁的资料里,并试图作出解读;游走在阡陌里巷,听见的不乏对彭承尧戏说、笑谈之词,便似乎想竭力追寻、还原彭承尧的历史真相。
明末清初,彭承尧的曾祖父彭晟便迁移至荆南松邑,以种田捕鱼艰难维持生计。到其祖父彭世能、父亲彭以鋐时代,迎来了康乾盛世拓展疆土尚武之风盛行的开端。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彭承尧出生在湖北省松滋县保和乡(现松滋市老城镇朱家埠村)。此时的彭家,日子略为好过,除解决全家温饱,尚有余钱供承尧习武念书。
彭承尧,字继勋,号则之。青少年时即膂力过人,乡试中武举人。乾隆庚辰(1760年)30岁时,经乾隆殿试高中武进士探花,赐武状元盔甲。这在明清科举时代,70岁考举人,80岁考进士,白头登科比比皆是的背景下,30岁的彭承尧俨然犹如当今国家科技大的少年了。接着,新科进士彭承尧被授正六品武官蓝翎侍卫,出京城任四川督标都司。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剿西南四川叛乱,攻克山梁碉寨无数。因英勇善战提拔为从三品贵州前营游击。四十三年(1778年)升正三品广西全州参将,不到两年,升台州副将。
四十七年(1782年),彭承尧赏换花翎,次年升正二品江西南赣总兵,调广东潮州总兵。是年,惊闻慈母病逝,彭承尧辞官回到家乡松滋为母亲守丧三年。
三年守丧期间,承尧友睦乡邻。传说他在任广东潮州总兵时,家父与邻居袁姓小财主为两房院墙起了争执,欲诉讼官府,让总兵儿子回来收拾小财主,给他点颜色瞧瞧。承尧看后,以康熙帝时期张英的一首打油诗回书相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时传为佳话。
服丧届满后,彭承尧补四川总兵,不久即荣升为从一品四川最高军事长官——提督。
金戈铁马,狼烟四起!
五十六年(1791年),统治尼泊尔的部族廓尔喀,受西藏喇嘛沙玛尔巴唆使,入侵西藏藏南地区,清朝政府随即派兵进剿,旗将汉将并进,旗主汉副。彭承尧随嘉勇公福康安(清第一名将,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子,一生受乾隆帝恩宠,民间传为乾隆私生子。)至西藏,打败廓尔喀。彭承尧天赋臂力过人,力大无穷,打仗勇猛异常,且足智多谋,备受福康安赏识。福康安多次在乾隆帝面前对彭承尧推崇备至。凯旋赴京后,乾隆皇帝赐彭承尧紫檀木金匾,上面是乾隆帝亲书“建威将军彭承尧”。升彭承尧大清最高军衔正一品建威将军衔,以下则是振威将军从一品,武显将军正二品,武功将军从二品,副将、参将、守备......
皇帝诏示:将廓尔喀战役功臣画像悬挂于中南海紫光阁。彭承尧名列第十六。
紫光阁在明清时期是皇家演武的场所。皇帝在这里观看骑射、比武,也是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的地方。始为平台,后废台建阁,取名紫光阁。乾隆帝对彭承尧御赞曰:四川从征,(承尧)虽为偏将却猛如主将,战功卓著;江西赣南、广东潮州时常发生战事,(承尧)主动参战;战役胜利结束,(承尧)又主动防守后路,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彭承尧任职四川提督府位于今成都市提督府街,背靠蜀都大道总府路。建威将军任提督属高配,俸禄自然丰厚但令人心悦诚服。余曾在古史堆里翻出一些枯燥的数字:年俸银81.694两,薪银144两,心红银200两,蔬炭银180两,养廉银2000两,年合计2800余两,按现今人民币200元/1两,合近60万元。明清时期,一个七品县令的年俸是45两银子,外加20担俸米,如将俸米折算成银子,合60两左右。但是,明清时代的官服是用自己的俸禄支付的。知县的官服约需50两银子。如此看来,古时候的知县们是在义务地“为人民服务”了。但朝廷另外有奖励政策,叫做养廉银。七品县令一年的养廉银大约为400两,是正式工资的七倍。当然,这必须是届满离任审计获得清廉评价后的收益。至于“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的谚语,应该是每个朝代末期官场贪腐成风时的写照,他们疯狂敛财,犹如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又踏着朝代末日的节拍,一起走向灭亡。
“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武进士出身的彭承尧将岳飞的名言悬挂于提督府,铭记于心付诸于行动。他的部下每一次出征,都高呼“将无贪生之意,士有必死之心!”固彭承尧每一次率师出征都能够所向披靡!除此,他用兵爱兵,自己的俸禄多用于抚恤战死的将士们。今天,我们自然会想到,不正是有了于成龙、彭承尧们的“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惜死”,才有了康乾盛世时期版图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的“天下太平”吗?
廓尔喀战役后不久,彭承尧调任广西提督。
嘉庆二年(1797年),贵州省南笼府(今龙安)苗民叛党仙达、仙姑聚众焚掠、侵扰百姓,彭承尧率领清军予以清剿。而广西泗城(今广西西部)的猡玀(古时对彝族的称谓)叛党龙登连与贼遥相呼应。龙登连与仙达仙姑居住在红水江(流经贵州和广西之间的南盘江)两岸,世代通婚。他们抢掠并占领城池,为了牵制朝廷官军,以苗寨石洞为据点,以八渡地方诸多山梁为门户,等官军一到,即砍伐树木、堆砌石块堵塞道路。承尧佯装攻击前面,而派遣军队潜入敌人后方袭击,夺下险要山头门户,乘势奋击。龙登连等惊奇首尾难顾,呼号连天溃败,被承尧俘获。接着,渡过南盘江,斩杀仙达仙姑。贵州、广西苗民无不拍手称快!
朝廷接到捷报后,赐彭承尧双眼花翎加太子少保衔荣誉。太子少保本来是专门负责教导太子的官员,始于周代,到隋唐之后已名存实亡,只作为赠官加衔的名号,并非实职。如宋代的岳飞,明代的于谦等,因军功彪炳,亦曾加封过“太子少保”衔。清朝雍正起,实行秘密建储法,不公开立太子,但仍沿袭古代官职,给某些有功的大臣加上虚衔,以示恩宠。如晚清的丁宝桢、袁世凯等,也曾先后加封“太子少保”衔。当然这都是非常少见的。彭承尧的殊荣即如此。
就在彭承尧及其部众欢庆胜利之时,突然有官军前来报告:流行于云南广西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烟瘴开始蔓延,军内有部分将士不幸被传染,其中少数不治而亡。
彭承尧身为主帅,不顾部下劝阻,连夜遍访军帐,安抚身染“瘴疾”的将士们。老天无眼,次日,即被烟瘴病毒传染侵袭,67岁的主帅彭承尧竟因“烟瘴”战死沙场!
彭承尧次子彭朝龙,乾隆乙未(1775年)武进士,授二等侍卫,曾任福建游击,因过“被议遣戍”,朝廷闻报黔、桂前线烟瘴,速将调广西其父承尧身边照料,并官复原职,军营效力。讵料也在承尧辞世五日后,亦因“烟瘴”而卒。
我不能想象闻此噩耗后,清廷文武百官们的深情呼号“还我彭大建威将军!”时的悲壮,也无法体味承尧家乡松邑的乡民们在迎接其灵柩魂归故里时呼天抢地的恸哭。这些悲情的画面在两百余年以后,如海市蜃楼一般。到今天,彭承尧留给岁月的只是一个个升华了的神话故事,甚至不乏轻慢的笑谈。
关于彭承尧托魂故里的墓葬,我在最后“附三”将告诉读者诸君。我想首先告诉您的是几则穿越历史的传说故事。
一则是石狮的来历。彭承尧为官多年,俸禄丰厚,传说积攒家财千万,恢宏的将军府蜿蜒长达六七华里,从今朱家埠种子站向西,一直延伸到蠡田湖,一眼望不见尽头。亲见过将军府残迹的老人们回忆说,将军府的院墙高达8尺8寸,大门前赫然矗立着两对石狮......
承尧衣锦还乡前,曾去拜访杨令婆。杨令婆递给承尧一杯炒熟了的豌豆,说吃下去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承尧伸出两根手指,仅拈了一颗。杨令婆感慨万端道:
好清官可惜只有一代啊!
人们传说,这些神奇的豌豆是杨令婆换下来的牙齿。彭承尧当年如果将这一杯神豌豆全部吃光,彭家定会世世代代高官厚禄。
彭承尧不明就里。杨令婆诡秘的隐语后来应验了:他的同样高中武进士的次子彭朝龙果然因“被议遣戍”只做到游击为止,并在他战死五日后同样因烟瘴病卒;至今,他的嫡系后裔果然没有再出过像他一样的高官了。
彭承尧告辞出门,杨令婆指着门前的两对石狮,说:没什么重礼,就把他们送给你吧!彭承尧搬了搬一座即重达数万斤的石狮,石狮纹丝不动。杨令婆爽朗大笑道:想不到武进士出身的建威将军,小小石狮也奈何不得!
彭承尧诚恳地说:大将军我只有上马之神勇,没有下马之余威。
说罢,飞身上马,单臂伸出烟枪,呼地一下就挑起了重达数万斤的两对石狮。
这两对石狮镇守在彭承尧将军府门前近百年,直至青同治年被洪水淹没在蠡田湖。现在,它们作为文物,一对摆放在老城镇政府大门前以示威武,另一对站立在松滋市工人文化宫大门口笑迎工会会员。
另一则是彭承尧脚踏梅花桩助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神话故事。正在满朝文武为郑成功率领2万5千官军、500艘战舰出征台湾担忧不已之时,彭承尧率领官军赶赴金门料罗湾。望着茫茫大海,官军们一个劲抱怨朝廷派遣的战舰迟迟不到,却见彭承尧跃马舞剑,口中念念有词,霎时天空放晴,海面波平浪息,海底“刷刷刷”生出密密麻麻梅花型的树桩 ,每个树桩脚一般大小。彭承尧率千军万马稳稳踏上梅花桩,经澎湖直抵台湾西海岸,配合郑成功所部,在台湾民众支持下,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战斗,击败了荷兰侵略者,让被侵占了三、四十年的宝岛台湾,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两则故事中,杨令婆是北宋年间人物,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明末清初。彭承尧家乡的百姓们明明知道这是隔朝隔代的“张飞杀岳飞,杀了个满天飞”的笑谈,也不懂得什么穿越时空,但依然执着地世代口口相传、乐此不疲。甚至有传言,彭承尧的死因并不是“烟瘴”,而是叛军高价收买了彭承尧的贴身保镖,旁人寻常根本无法靠近承尧,稍有不轨之人拢身即被彭承尧的“神力”远推八丈。贴身保镖趁承尧喝下庆功酒熟睡之际,砍下了彭承尧的头颅,献给了叛军首领。后来彭承尧墓葬里的人头,是用黄金铸造的。保镖得到了一万两白银。后朝龙带领官军将保镖乱箭射死。
当然,真实的故事更多。我不明白为什么真实不容易流传,反而容易被遗忘。
道光中后期,大约在1840至1848年之间的一天,松滋著名知县陆锡璞骑马出东门,意欲去巡查县域南五场。走出约一里路后,便碰见王其勤(松滋县老县城人士,明代著名抗倭知县,后擢升南京户部主事、兵部郎中)的后人站在稻田边。按照以往惯例,陆知县但凡与皇帝嘉奖过的王府后人相见,不论何时何地,必须随时下马行跪拜礼。但今天王府人面朝水稻田,陆知县只得走下水田,双膝跪满了稀泥,令人好不扫兴。随后,又沿着皇堤行至朱家埠,见彭承尧第四代后人扶着乾隆爷亲赐的“建威将军彭承尧”金匾站在北街口。陆知县双膝未干,未待跪拜,承尧玄孙大喝道:大胆知县,你到任松滋县年余,竟然胆敢不上我府跪拜!陆锡璞慌忙下马,虔诚跪拜,完了从架金匾的条凳下面爬行退出。事后陆锡璞感慨:松滋县的知县端的是难做啊!
陆锡璞进士出身,颇有心计,精通周易风水,他推算松滋县王家、彭家龙脉旺盛,日后可能会出天子。遂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东门外修一宝塔,斩断龙脉。留下了“修宝塔,压王家”的民谚。将北门垴堤防疏于管理留下隐患,果然二十年后冲走彭家龙脉,留下了另一句民谚“北门垴,冲彭承尧”。这是后话。
到了血雨腥风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本强盗在长江北岸枝江董市炮击松滋县城,松滋全县沦陷。数千名日伪军过长江,沿老县城至朱家埠一路烧杀掠抢。当窜至彭承尧将军府,抬头望见乾隆皇帝亲赐的“建威将军彭承尧”金匾后,尚武之风溢于言表,如同见到战神一般慌忙趴在地下虔诚跪拜,然后倒爬着出了将军府。附近的几户农舍方跟着幸免于难。
民国末年,到了彭承尧嫡传第六代裔孙彭义生时候,家境已日渐衰败。彭义生是彭承尧与第十太太的房系。彭氏第八代裔孙彭宗模,和第九代嫡传裔孙彭祥萍介绍自彭承尧始的20辈派字辈分为:
继元先祖绪,
文才兆(永)宗(昌)祥,
玉志开朝宣,
国威振家邦。
现年80高龄的老干部王烈雄,是荆江分洪劳模,历任保和乡民兵队长、联合乡党委书记、朱家埠乡党委书记、老城区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首任县土管局长等职。其父王俊宽,给彭义生做长工,亲眼见证了彭家由盛转衰的过程。彭承尧家族原来有32亩拴马地,72亩操练地,占地100亩的将军府,数百亩蠡田湖。由于兵祸、水灾,豪强蚕食,将军府荡然无存,田地日渐萎缩。王书记记得小时候听父亲介绍,天星市大财主袁和伯,给县政府送了一扒撮(竹器名)银元,就霸占了彭义生蠡田湖的湖产。王父王俊宽给彭义生做长工一年,到年底无工钱可付,就将祖宗彭承尧遗传下来的乾隆御赐的黄马褂给王俊宽,抵充了半年的工钱。长工王俊宽一家老小等米下锅,前朝皇帝的御赐黄马褂是无用之物,权当御寒的冬衣,下雨下雪都穿在身上,半年后便成了一件蓑衣。
1949年共和国成立时,彭承尧第七代嫡传裔孙彭永向接手彭家,家中田产仅仅剩下区区二三十亩。土地改革时,彭家被划为破落户地主。第八代彭昌武、第九代彭祥萍说:感谢我们的爷爷、太公彭义生,将彭家败落干净!不然的话,他本人无疑被镇压不说,我们更要遭大殃!
破落户地主分子的日子也不好过,动辄被抄家、挨斗。
俗话说,穷的是命,冷的是风。在一次腊月间斗争地主老财的大会后,天气异常寒冷,北风刺骨,滴水成冰,贫雇农们搓手跺脚仍不能暖和,忽然有人茅塞顿开:
我们简直是吊着猪头吃寡饭啊,何不拆下彭府的金匾当劈柴烧?既革命了又向火了,岂不是一举两得!
大伙一点就明,一呼百应一鼓作气拆下来金匾,几十条汉子团团围坐在金匾周围,点火引燃金匾后,屋子里顿时火光红红,热浪滚滚,映红了汉子们饥饿的脸膛和瘦骨嶙峋的胸膛,热汗往下唰唰流淌。不一会,他们闻着了阵阵紫檀香味,一个个陶醉不已,睡眼朦胧,摇头晃脑......
事后,他们感慨万端地说:那是我们一辈子向的最好的火啊!
老人们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紫檀香味,弥漫了整个村子,三天三夜都不曾消散!
从区公所开会回来的民兵队长王烈雄,怒问那些烤火的汉子们:驴子日的们,你们知不知道金匾是我们朱家埠的吉祥之物?咹!你们明不明白彭义生是地主,但彭承尧是民族英雄?咹!你们晓不晓得那金匾上面写的啥?咹......!
汉子们淳朴得可爱,还沉醉在奇香的回味之中,一个个摇头回答道:
我们......晓得个卵子咹?扁担倒下,私塾先生说是个“一”,我们也不晓得喳。我们光晓得,冷得要命要革命,那上面半个字我们也不认得......
附一:列传篇
影印件之一:《松滋县志(同治版)卷九.人物志.列传.彭承尧》
附二:封典篇
彭 晟 以曾孙承尧赠振威将军(从一品)四川广西提督军门。
彭世能 以孙彭承尧赠振威将军四川广西提督军门。
彭以鋐 以子承尧赠振威将军四川广西提督军门。
附三:袭荫篇
彭玉龙 (承尧长子) 一品恩荫主事户部贵州司郎中,授广西南宁府知府。
彭跃龙 (承尧三子) 荫生候补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事务的机构)主簿。
彭绍龄 (承尧长孙) 七品荫生。
彭鹤屿 (承尧次孙) 八品荫生。
附四:彭承尧之墓
青石墓碑高175厘米,宽108厘米,厚17厘米。碑文阴刻为:
嘉庆三年十二月吉旦
紫光阁功臣
皇清诰授建威将军太子少保彭公字继勋号则之讳承尧之墓
四川广西提督
承祀男玉龙 一品荫袭主事户部正郎知广西南宁府事
朝龙 乙未会元榜眼及第广西游击
跃龙 邑庠生
孙绍龄 七品荫监生
彭承尧落叶归根,于嘉庆三年(1798年)葬于松滋县保和乡少保山下彭家大路旁自家高地上,即现老城镇朱家埠村老八组(新四组)。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上游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数百年来的最高水位,至今保持历史最高纪录。长江中游洞庭湖和江汉平原也发生较大洪水,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一片汪洋,长江南岸松滋县庞家湾黄家埠溃堤(《中国天气网》),老县城(老城)北门垴溃口,洪水南泄顺五溪堤、黄龙山、少保山直至团山下的木马口,将山下高地冲为湖泊,形成后来的蠡田湖和黄家湖。民国《松滋县志》载:“彭承尧墓清同治年间毁于水。”应验了陆锡璞的“北门垴,冲彭承尧”的咒语。后来,乡民们还可以远远看见墓地处高高的望柱。
据传,为防止盗墓,彭承尧的疑冢有48座,十太太墓在数十里外的松滋口马峪河。十太太是彭承尧最心爱的女人,彭祥萍说:以前我们家还供有十太太的九火铜铜像的,九炼为铜,十炼成金,我小时候看见过。后来爷爷、父亲都抱怨,生为彭承尧的后人,我们不仅没有享受到半点好处,相反成了破落户地主,受到了无尽的牵连,铜像便不知所踪。但是,为何在十太太死后不被安葬在彭承尧身边?或是惧怕前面九个夫人所生后人的权威 ?其她九个夫人的墓葬都在哪里?彭承尧另外的47座墓葬又在哪里?这些可能成了后人们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上世纪八十年代,区文化站有识之士,在区领导支持下,组织乡民从湖底淤泥中发掘出彭承尧墓碑,运至北距墓地十多里的老城文物园收藏保护,为后人们提供了难得的可凭吊之物。大约是在彭承尧战死沙场200年后的1998年,余在老城文物园擦拭墓碑上面的尘埃,以告别生活工作了13个年头的地方,曾禁不住遥望大西南的方向,眼前浮现的依然是金戈铁马的厮杀,耳畔回荡的分明还是将士们已经嘶哑了的呐喊声声。
2008年,笔者参加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曾专程寻访墓地,那年刚好是彭承尧在此长眠达210年。癸巳清明前后,在朱家埠村书记、彭承尧第八代裔孙彭宗模、村主任李国华,镇文化站长黄云的带领、陪同下,我第二次来到已成鱼塘的彭承尧墓地。只见萋萋青草,似无尽的烽烟;殇殇湖水,如忠骨的柔情!余颤抖着双手,拍下照片,记录下墓地方位:北纬30°17分18.6″,东经111°44′19.5″,海拔44米。
岳飞墓前有一幅楹联,令参观者顿生感伤情怀。余参照上联,琢磨良久,作出他年彭承尧墓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聊作下联:
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难渡?
上马保江山,下马护黎民,世事难料,忠魂永驻梓乡!
(本文写于2013年,并发表在当年的《洈水》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