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设计在驱动中国的手机创新吗

从工程技术驱动向设计驱动创新转变的真正实现,不会是在手机领域,而更可能是展现在如何让人与机器在未来的世界中实现更大范围地共生与更好地交互方面。

作者 | 李威

“对于我而言,‘设计’一词绝无任何引申含义。”乔布斯在重新接管苹果后对《财富》杂志说,“设计是一个人工作品的核心灵魂,并最终由外壳表达出来。”

这个坚持成为iPhone能够站上智能手机巅峰的源点。当设计对用户产生的吸引力不能支撑其具备那么强的品牌辨识度与市场号召力时,不仅iPhone需要重建设计的表达范式,一路追随其步伐发展的中国手机厂商更需要一个新的范式来作为创新路线图。

有人会津津乐道于中国手机厂商在全面屏大胆探索。因为从小米MIX的推出,到水滴屏、挖孔屏的应用,再到OPPO与vivo采用升降式摄像头设计带来的整块屏幕的完整呈现,证明了国产手机厂商拥有更具创造性地应用新技术的工业设计能力。

不能否认国产手机厂商的自身努力,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探索依然没有脱离iPhone建立的范式。即便这种探索在屏幕切割工艺升级之外,还需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摄像头、指纹识别、声学器件、天线等一系列产业链环节的整体优化。

更好的屏幕、更快的充电技术、更强的摄像头、更绚丽的配色……利用供应链的技术积累不断溢出,更快地实现了更好的产品性能,中国手机厂商更像是在展示一项纯熟的“镶嵌技艺”。这种情况下,驱动普通选手和优秀选手差异缩小的是行业经验的积累,而不是设计。

X创新框架中,找出能指导解决X问题、能揭示出新机会的核心理念是目标之一。有别于专注能做什么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理念的关注点是专注用户想要什么,在缺乏详细数据的情况下为决策提供准则和指引。

设计应该是对核心理念的理解归纳与精准表达;创新则是以此为标尺建立起品牌特质的过程。整体销量下滑、国际市场环境恶化和疫情的影响下,创新与爱国的标签并不能帮助中国手机厂商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一个新的设计范式却可以。

在手机行业的语境下,设计已经被赋予了远超外观表达与单一产品的外延,成为一项更好地追求用户需求满足的系统工程,并正在由基于手机移动场景的系统,向基于万物互联的更大系统进行衍化。

在手机的替代者尚未出现时,这是一个可行的范式更新。

01

单一产品创新终结

“如果你想创造出一个杰出的产品,关注一个人就够了。你只需要让那个人拥有他从未有过的最令人惊叹的体验就够了。”Airbnb的创始人之一布赖恩·切斯基这样解释Airbnb如何从一个疯狂的创意变为现实。

若用这个标准去衡量2020年上半年发布的诸多手机产品,作为个体用户的我,很难对任何一个产品发出一声惊叹。甚至,基于参数获得的产品预期,在体验过程中也难以得到相应的满足。

即便是有5G的加持,手机也越来越像是被摩尔定律完全支配的电子快消品。统一的骁龙865+LPDDR5+USB3.1配置与相差无几的各种认证,相似的材质、外观和配色,甚至是对屏幕刷新率和亮度提升的追求,都更接近于供应链技术的同步展示。

一切似乎都又回到了“科技以换壳为本”的时代,单一产品的创新已经难以充分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如果120Hz刷新率不能带来颠覆性的体验升级,有多少人会为此换机?如果旗舰机都是相似的配置,又应该如何让更多用户选择自己的产品?

看似中国手机厂商在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屏幕、影像系统的创新,实际上既没有脱离苹果给出的范式,也受限于供应链上游制定的产品规格和研发进度。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工程技术引导设计的创新程序显然已经不能解答这两个问题。

供应链的高度整合造成了产品在显性需求满足上的趋同,其影响就是性价比越来越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这并不是手机厂商乐于看到的结果,他们试图通过更大力度地参与到基础技术的研发中,来走出这种窘境,这也导致了中国手机厂商对高端化的尝试。

但是,受限于目前的技术积累,除华为外,中国手机厂商在芯片、摄像头、屏幕、OS等研发创新中都更多是在扮演配合者的角色。如果不能主导上游技术研发,就难以释放设计的驱动力,通过高端化推动新的增长不过是一场实质意义上的集体涨价。

02

市场遭遇死循环

曾担任过芬兰总理以及诺基亚执行副总裁的埃斯科 · 阿霍接受《界面》采访时曾表示,诺基亚的失败有自身的决策失误,但根本问题还是,欧洲、芬兰无法再为这个产业提供最好的生态系统。欧洲的软件开发落后于美国,数字化内容或多或少都由美国生产、美国驱动。

中国手机厂商比诺基亚更幸运的是拥有一个足以支持产业不断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不但能够提供一个广阔的市场,还可以提供比较完善的供应链及活跃的软件体系。市场份额即是讨价还价的话语权,而活跃的软件创新为提供了新需求产生的温室。

这个广阔的市场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单一产品创新的终结让高端机难以打开局面,中高端手机和千元机的竞争也变得更为焦灼。更快速地技术下沉带来了显性需求廉价而快速地满足。升降摄像头和高像素摄像头被很快运用于千元机上,搭载骁龙865的手机价格降到了2000元档。

在工程技术引导设计的当下,这样激进的下沉无异于构建了一个死循环。显性需求被以更快速度和更低廉的价格满足,新的显性需求升级必然要随之被制造出来,以保证高中低端的不同定位。

在加速的循环过程中,对显性需求的满足异化为对参数感知的追求与满足,让隐性需求的发现与满足变得更为困难。无法发现隐性需求,也就意味着核心理念的缺失以及设计驱动创新的更难实现。

这种情况下,进行更大范围的系统重构会成为一条有效的路径。在一个发展多年的成熟领域中推出的iPod之所以可以快速成功,不仅是因为它的产品设计,还在于其提出了一套包含硬件的数字音乐系统性解决方案。

几年后,当乔布斯把这项魔法应用于iPhone时,奠定了后面十年间手机行业的创新范式。iPhone不是一个触屏的通话设备,而是一套囊括硬件软件、在线体验和开发者生态的系统解决方案,给予了人类一个敞开怀抱迎接智能机时代的最佳理由。

03

用设计拆掉场景墙

以手机为核心重构一个生态系统,可以为中国手机厂商提供借鉴,却已经不是其能够抓住的机会。除小米的MIUI外,华为、OPPO和vivo在OS方面都难称建立了消费者认知度。在中美关系恶化的前提下,安卓系统已经不能够再作为企业的基石而存在。

重构产业链关系,建立从芯片到渠道的新的行业内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对各种组成部分和用户接触点进行整合与重构,也不过是应对现阶段竞争的需要和进行更大范围整合的前提。

重构两三年前就已经在潜移默化地进行。如今一些变化与成果正在显现出来。2017年4月,vivo在东莞总部向被召集而来的手机行业供应商们表示,要改掉一直以来的技术跟随策略,提前布局涉及手机创新的关键领域,把技术跟踪、合作的周期提前到18个月,甚至36个月。

在X50 Pro上应用的微云台技术,以及在X50 Pro+上首发的更大尺寸的GN1传感器,都是这一决定产生出来的结果。除此之外的芯片研发方面,小米、vivo和OPPO也都已经涉足芯片研发环节。

华为的产业链生态重构得会更为彻底。麒麟系列芯片的推出,与莱卡在手机影像能力上的合作,都让华为能够将基础通讯领域的优势更高的延展到手机领域,更大程度地接近于行业微笑领域的两端。

这种程度的华为已经有开始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撬动行业被它的设计所驱动,为其带来更大的价值。如果说功能阶段中国手机行业是对解决方案和设计方案的简单整合,智能机发展的前期更多是对供应链技术应用的整合,现阶段则已经进入了对研发环节的整合。

这个不断深化的整合过程,也为中国手机厂商提供的从工程技术驱动向设计驱动创新的机会。就像史蒂文·霍夫曼在《让大象飞》中所说,让好的设计成为能够胜过大的预算和技术的魔法。甚至“改变人们当下的惯性认知”。

这种关键转变的真正实现,不会是在手机领域,而更可能是展现在如何让人与机器在未来的世界中实现更大范围地共生与更好地交互方面。对中国手机厂商而言,一个更大的重构系统的创新机会将出现在从人与人的互联走向万物互联的过程中。

基于场景构建的系统解决方案需要跨场景、多终端的无缝切换能力。事实上,在让消费者在家庭、出行、个人和办公场景中感受到如水一般流畅的体验上,国产手机厂商与苹果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也有更大的超越几率,并且已经开始布局。

这是一个早已经被预见到的隐性需求。中国的广阔市场提供了一片“试验田”,在场景无缝切换的共同目标下,尽管国际环境复杂化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中国手机厂商依然有机会说服产业链的核心玩家以平等的地位进行联合研发,从而掌握更多主动。

那时,是否具备以设计驱动创新的能力,就会成为中国手机厂商更进一步的命门。

©新商业情报NBT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转载】加微信号:xinshangye233

商务合作】加微信号:sansheng_kefu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Hoffman305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