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不教

教与不教

今天上午结束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可以说是完美与缺陷并存的一次收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包括小数的加减法、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三课时组成。

讲授这单元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又对我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思考。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一位数小数的加减法,又加上小数的有关运算与整数运算都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我觉得本单元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学习起来应该会易如反掌。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决定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重点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学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既如此,就让我也好好的做一个在课堂上悠闲的老师吧。

这三节课我运用同样的模式上课,提前一天布置预习作业并自己解决课后练习。这一作业让班里至少一半的学生都自觉的预习,不预习作业就不会做,可能有的同学稍微预习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作业,那也不影响第二天的课堂节奏。

上课最初的五分钟,我会根据一节课的重难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预习。这一环节是为了照顾前一天不自觉根本就没有预习的学生。而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再次预习,既不会让预习过的学生有学习行为的疲劳感,又可以找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更是又一次系统的预习了知识。

接着大约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汇报通过预习学会的知识,或者说在预习过程中找到的重点。这一环节全班同学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把一节课的重点基本整合在一起。当然,学生认为的难点知识在下一环节会继续探究。

在难点知识探究环节,教师会在恰当的时机介入。在这单元中,如果非要找出难点的话,就是学生在语言的表达上还不够准确。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停地的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有没有更准确、更完整的说法?”不停的汇报、不停的询问、不停的思考,最终让孩子们的答案更趋于课本上的语言。但是总是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教师就要通过解读教材上的语言,和学生达成共识。

在例题的讲解环节,学生发言还是非常积极的,在第一节的前半课时学生有点犹豫,不敢举手,怕出错的心理让课堂气氛尴尬了许久。但是通过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了,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思维的,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精彩,一位学生讲解过程中如果出错,其他学生会立刻举手,等待纠正的时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学习方面的习惯,更是让孩子学会了聆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纪律。

但是,在课堂上的“教与不教”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是需要在课堂上时刻注意且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学生和接受知识有点慢的学生,在课堂上举手的次数明显减少。针对这一问题,我把这部分同学的发言机会安排在其他同学回答之后,或者在练习题处理环节。虽然给了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但在知识的探究环节,这部分同学的思维明显是跟不上这种快节奏的。所以下一步考虑在课堂预习之后,应该安排一个小组共同探究环节更为合理,虽然有点费时,但教育不就是慢的艺术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