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最鼎盛的时期,为何与清朝,进行了长达7年的轮战?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清朝一系列的故事,例如清朝与准噶尔部的战争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最鼎盛时期的缅甸。认真地说,在缅甸最鼎盛时期,曾经几乎控制了大半个东南亚,而且屡屡侵犯清朝的云南省。当时,春秋鼎盛的乾隆皇帝,决定与缅甸开战,双方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聊聊当年的清缅战争。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土司制度。我国西南地区的地质结构复杂,再加上交通、通讯等各方面的限制,出现了特有的土司制度。早在隋唐时期,土司制度就已经出现了,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直到抗战时期,西南地区仍有土司分布。对于西南土地们,历代中原王朝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都选择了羁縻和安抚政策。赏赐土司们爵位和财物,土司们向朝廷效忠,但朝鲜不插手土司管辖区内的事务。
因此,对于土司管辖区的人口、耕地等各方面数据,朝廷并不十分清楚。在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虽然鄂尔泰积极在西南三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但并不彻底。不得不说,这项工作急不来,否则可能会逼反那些土司,例如明朝的播州之乱。截至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在云南与缅甸交界地区,仍然生活了很多土司部落。由于当时没有准确的界限,这些部落的归属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至于当时的清朝,则处于鼎盛时期。
当时,乾隆皇帝刚刚平定了顽强的西北准噶尔部,把清朝的边境推进到了西北地区。准噶尔部这个折腾了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对手,终于被清朝消灭了。50多岁的乾隆皇帝,正值春秋鼎盛,而且心情非常不错。就在这一阶段,清朝的西南方出事了。
原来,此时的邻国缅甸已经进入了鼎盛时代。刚刚建立的缅甸贡榜王朝,不仅统一了缅甸全境,还积极对外扩张。经过前三位君主的积极治理,缅甸吞并了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王国、中南半岛东部的老挝,又吞并了东南亚另一大国暹罗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霸主。随着势力的崛起,缅甸把手伸向了清朝的西南地区。缅甸强迫两国边境上的土司们纳贡,对于在清朝一侧的土司们来说,自己凭什么向缅甸国王纳贡。
缅甸派遣小股部队教训这些土司,不料被土司们的团练一顿暴打,反而损失了200多人。不过,当时的云南地方官府采取了“息事宁人”的绥靖态度,向缅甸赔礼道歉,还赔偿了一些财物,并且处理了擅自开战的土司。眼看云南地方官府这样的态度,助长了缅甸的气焰。缅甸继续派兵进攻那些不肯屈服的土司(清朝境内),并且进入云南境内掠夺土司们的人口。此时,文官出身的刘藻调任云贵总督。
乾隆皇帝对刘藻颇为赏识,曾经专门赠诗一首:“乞归非独往,教孝有常经。沂水风犹昔,齐山不断青。栖迟安梓里,俯仰乐萱庭。灾后民何苦,详陈疾苦形。”刘藻深知乾隆皇帝的心思,主政西南以后,立刻改变了原来的退让政策,态度变得非常强硬。云南省的绿营军,与缅军几次开战,规模越来越大。刘藻命令部队一面深入,另一边向乾隆皇帝报捷,歼灭缅军万人以上等等。乾隆皇帝非常高兴,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前线的几千清军一败再败,刘藻自知无法交代,选择了自杀。刘藻自杀以后,陕甘总督杨应琚调任云贵。乾隆皇帝希望杨应琚能够再创佳绩,因为杨应琚在西北确实干的不错。但是请注意,截至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对于处于巅峰时期的缅甸并没有清楚的认识,清军将领们对于久经战阵的缅军,也缺乏了解。杨应琚调任以后,立刻组织了1万多云南绿营军,发动了大规模反击。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缅甸采取了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策略,同时伏击清军的后方补给线。
最终,清军的补给线被切断,几千人被包围。虽然在其他清军的援助下,最终突围,但各部损失惨重。乾隆皇帝闻讯以后,勃然大怒,命令处死负责西南战事的李时升、杨应琚等主将。在此之后,乾隆皇帝开始认真对待缅甸这个刚刚崛起的东南亚霸主。乾隆皇帝任命大将明瑞为云贵总督,负责西南战事。明瑞是清朝武将出身,曾经在平定准噶尔部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鉴于云南的绿营军数量太少,而且战斗力也不强。
乾隆皇帝专门抽调了3000经营八旗军,开赴云南。与此同时,从四川省抽调了8000多名绿营军增援。加上云南当地的绿营军和土司团练,明瑞到任以后,亲自率领1万多人,杀入了缅甸境内。不得不说,按照缅甸历史文献的记载,清朝的八旗弓骑兵确实彪悍,缅军非常畏惧。但缅军拥有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来的火器,面对清朝军队,缅军采取了游击战和丛林战,这让清朝军队很不适应。尤其是八旗骑兵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此外,缅甸的象兵部队确实震慑了清军。
不得不说,武将出身的明瑞确实不一样,连续几次大破缅军。但是,缅军的游击战让清军非常头疼,清军的伤亡不断加剧。最终,明瑞命令全军撤退,并且亲自率领几百名八旗骑兵断后。结果,被缅军合围,为了避免被俘受辱,明瑞选择了自杀,命令仆人将自己辫子带回朝廷,交给乾隆皇帝,表示“下辈子再为皇帝效犬马之劳。”乾隆闻讯之后,悲愤不已,特赐明瑞“果烈”封号。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开始了报复行动,一口气派出了傅恒(乾隆的小舅子,正牌国舅爷)、阿里衮、舒赫德、鄂宁等一系列大将协同作战。与此同时,抽调了几千人的水师,准备上演“仁川登陆。”在新街、老官屯等战役中,清军的陆军仍然吃亏,毕竟缅军已经打了几十年的仗,作战经验丰富。不过,清朝的水师大获全胜,战争进入了对峙、消耗的局面。
由于东南亚多瘴气,清军官兵非常不适应,尤其是北方来的八旗军。大将阿里衮病死,清军的非战斗减员很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全军的主帅,傅恒请求撤军。其实,傅恒当时也已经病重了。就这样,这场耗时7年、花费了900多万两白银的战争结束了。通过这场战争,前线的清军将领们,领教了缅甸进口火器的厉害。与此同时,缅甸也看到了清朝的实力,面积庞大的清朝,不是自己能啃的动的。
我们总结了一下缅军的战术,擅长游击战和丛林战,拥有大量进口火器。因此,在作战中,反而是清军屡屡吃亏。与缅军相比,清朝从开始之初,对缅军的兵力、装备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凭着盲目自信、匆忙开战。开战之后,对缅军的战术很不适应。再加上火器上的差距,以至于自身的伤亡居高不下。
傅恒从前线回来以后,根据缅军的情况,提出了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等一系列建议。不过,乾隆皇帝并不在意,认为“骑射乃立国之本。”两个多月以后,50岁的傅恒去世,留在了妻子和福康安。关于乾隆与福康安的故事,最终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