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揭怀玉。

  夫道者,人心固有之良,日用常行之事,至近至约,不可须臾离也,离则无道,无道则无人,又何言之有?况吾之所言虽累千累万、盈箧盈箱、不可胜数,要皆切于人心,近于日用,无有难知难行者,顾何以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岂吾言之不易知不易行乎?盖言有宗也,即人所不学而知之良知也;事有君也,即人所不学而能之良能也。惟言知有宗,则近取诸身,而言皆善言;事知有君,则默窥其隐,而行皆善行。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难行者哉?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若不知言之有宗、事之有君,而求诸高远之地、广博之乡,是以玩物丧志,务广而荒,心为形役,性为气累,而本来天德之良迷而不悟,竟以吾言之甚易者转似大而莫之纪、远而无可稽,不良可慨欤?虽然,其知也于我何加?其不知也于我何损?况我之所以为我,初不因人之知不知也。知我者希,则我之贵乎我者仍自若也。是以圣人外被至贱之褐,内怀至贵之玉,晦迹山林,藏身岩穴,亦惟顺性命之理、参天地之道以修其在己,而人之知否从违概不问焉,此所以圣者益圣而愚者愈愚矣。

  太上之言,头头是道,字字切身,即人以言道,即道以言身,易莫易于此矣,夫何难知难行者哉?顾人之昧昧者,良由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不务真常大道,反求糟粕绪余,如辞章记诵刑名术数之类,学愈博而心愈荒,事愈繁而性愈劣,无怪乎太上道言当时为人心所同、后世为太上所独也,良由不明言之有宗、事之有君耳。夫宗者君者,即人身之“中”也。尧舜授受心传,无非“允执厥中”而已。后如文之“纯一”,参之“慎独”,轲之“良知”,莫非人身之一“中”也。此个“中”字,所包甚广。其在人身,一在守有形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是。一在守无形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罗从彦教李延平“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气象”,此未发时,不闻不睹、戒慎恐惧,自然性定神清,方见本来面目,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自古圣贤仙佛皆以此为第一步工夫。但始须守乎勉然之中,终则纯乎自然之中。三圣人名目各有不同,总不外此“中”字为之宗、为之君。即如吾教以凝神调息为主,然后回观本窍,心无其心,气无其气,乃得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始凝,气和则息始调,其要只在心平二字。心不起波谓之平,能执其中谓之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到得神气相依,玄关之体已立,此为大道根源,金丹本始。他如进火退符,搬运河车,有为有作,总贵谦和柔顺,以整以暇,勿助勿忘,有要归无,无又生有,至有无不立,方合天然道体,此即得一而万事毕,吾道“一以贯之”之旨也。学者知此,太上之经可解,庶不为旁门左道所惑也。若不知言之有宗,事之有君,未许升堂入室而不迷于他往者。人能知此行此,自然有得于中,无慕乎外,如圣人之被褐怀玉,而融融泄泄不已焉。

返回目录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悟读述杂【70】

    《道德经》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悟读述杂【70】

  • 被褐怀玉——《道德经》感悟(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pī)褐怀玉. 从这一章开始到第八十一章结束,就进入<道德经>的总结 ...

  • 道德经讲义-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用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修身之道,惟善为宝.为善之道,自治为先.盖道在内而不在外,修在己而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quo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七章 天道犹张弓-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七章 天道犹张弓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禀阳和之气则生,阴寒之气则死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从来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国无民则国谁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古之治天下者,必因乎民情之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诗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所谓威者,纲常名教之大,天理所最难犯者.使知慎独于衾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