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狮耳山
5:20分的清晨,遇到了好几位骑行装备齐整的骑友,专业的自行车,专业的服装,打扮的就跟一条浑身顺滑的鱼一样,防护得非常严实,如果不是听声音,我是无论如何也认不出同学的。她们几位都是企业退休职工,每天早晨出去骑行1~2个小时,成为浪漫晨练的主要方式。
到南环时,她们转头向西骑行,莫非是去了位山湿地公园?
几个更有力量的男性骑友,还在南环等人,他们的路线和距离,只能更远。
我们几人都是普通装备,没有一个穿着骑行服装的,而且也没有标准的山地车。大家仅仅是骑车爱好者,至于内变速的自行车,还是旅行车,甚至公路车,都是个人喜好,无论从胯下宝马和身着服装上看,我们都是妥妥的业余队选手。
雨后的第二个晴天,早晨还有很浓的雾气,玉米叶子被露水压得谦卑很多,植物上方缭绕的茫茫雾气,恍若仙境。太阳升起,下面云雾缭绕,很是漂亮,只是普通手机无法拍摄出雾气来,但是,腿却能感觉到雾气很重,衣服植物的纤维浸透了浓雾的潮湿,并且不断浸透到皮肤,潮湿的衣服仿佛缠绕在腿上,随着一上一下的蹬脚动作,感觉衣服和皮肤之间的摩擦特别不舒服,好像穿着湿裤子在行走一般。
胳膊上也有很浓的凉意,那种不干爽的凉,湿气重重,摸上去,胳膊上附着了一层细小露珠一般。
雾气是一团一团的,不远处有一团稍微浓一些的雾气,穿过之后,雾气又淡下去。
太阳逐渐高起来,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为了拍摄太阳透过雾气照射出来的光“线”状态,我们下了车,去玉米地,去旁边去树林里,去寻找光的线条的感觉,光照射的感觉。
一个小时到达鱼山,作为本地三A级景观,也是梵呗文化的发祥地——鱼山,因为距离太近,司空见惯,我们一直都不曾仔仔细细去看过它,舍近求远,成为通病。
放置好自行车,徒步经过鱼姜浮桥,沿南水北调路向狮耳山进发。
骑行去过很多次狮耳山,每次都是从山的正北面上山,山路并不是特别难走,而且很快就能经过寺庙,到达山上的平顶。但这一次走的是西路,经过很长一段儿开采山石留下的碎石,满地的道路,才逐渐到达阳谷山。
途中遇到两个开山的当地人,他们自己说,这是从河那边过来的,这地方还值当着玩儿呀。
这是没有被列为景区的野山,山上就有一个寺庙,而且和尚都不在这儿居住了,也就是说,山既不高,也没有仙,更没有名,登这样的山,大概只是在平原生活惯了的人,去寻找脚下起伏的感觉,踩着石头去锻炼的方式。
因为家的附近没有山,大家对登山又有兴趣,便瞄准了周围几十里之外的各种山,野山,名山,有名的山,没有名的山,尤其是不需要买门票的山,便成了驴友们寻找安静,寻求攀高之后独特感受的媒介。
登山的路,只有路眼儿的,没有台阶,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从西路登狮耳山,需要绕过阳谷山,然后经过漫长的上坡、下坡,经过庄稼地,才能慢慢到达狮耳山的底部。
平阴的这些小山,每座山上都有柏树,柏树枝有淡淡的清香,而且今年雨水多,脚下的野草也一尺多高,我们需要在野草丛中开辟出一条道路来前进。脚踩过青草,是淡淡的青草味,眼下,正是山上荆条花开的时候,淡淡的紫色花,有浓浓的香味儿,就连荆条的叶子相互扯断之后也有浓浓的香味,于是一路就在这脚踏青草、分开荆条的过程中,在淡淡的青草味和荆条香味柏树清香中漫步前行。
山路崎岖,没有登山杖的登山者,就地取材,拿了一根木棍,一是用来给自己助力,另外在深的野草中探路,也是一个帮助。
一块块巨石横亘眼前,需要在野山枣树的针刺间穿行,爬上巨石,还需手脚并用。这样一番攀爬,感觉才是真正的登山,是抛弃了轻易走踏台阶来升高的登山,这才是真正的脚踏石地,一步一步去开拓道路,去寻找道路,去攀爬道路。
边走边歇,路也越来越陡,待到手脚并用几次后,终于到达山上的平顶。爬上平顶,忽的看到一个很小的棕黑色的小野兽,比大老鼠大不了多少,拖着很长的蓬松的尾巴,一跳一跳的向前飞快的逃走了,是黄鼠狼。这是我们一路上见到的第一个走兽,后来还看到了一次飞禽,那是一只有着悠长脖子的白色的鸟,不像是天鹅,天鹅比这身形硕大,到底是一种什么水鸟呢?它直接飞到树顶上,那只白色的有着长长脖子的鸟,身体更轻巧的,莫非是仙鹤?那可是个稀罕物。
山顶远眺,风景最为开阔,尤其是远处的黄河带状一般,恰恰在西北方向拐了弯儿,然后直奔向北方去了,它的黄色的轮廓,在青绿色中格外显眼。更远处,飘渺的似云似雾的云气,和黄河一起消失在天际。而近处头顶的树叶,则一次次提醒,我们在山上,山风呼啸,松柏阵阵,近景远景层次分明,也分不清心在山上,还是随黄河远去了。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不错的,向上攀爬困难并不是很大,但是向下走,尤其是没有台阶的山路,特别是陡峭的山路,确实不容易下,何况,又听说最近有一个驴友不幸登山时遇难,大家更加从他身上汲取教训,加大小心慢慢的下。
蹲下,甚至坐下,降低重心慢慢下,不惜以最坏的形象、最难看的样子下,也要力求安全。
于是,坐在山石上慢慢向下顺自己的身体,或者干脆调转屁股向下爬着下,降低重心,不怕慢,一点一点向下蹭,终于一二十米的陡峭山路,我们安全通过。
这种野山,挑战人们的地方很多,只要每一处都谨慎小心,力求安全第一,其实是没有困难和风险的,就怕过高估计自己,不怀敬畏之心,善于挑战刺激,疏忽大意,容易出事情。也是因为别人的前车之鉴,所以这一次大家都格外小心。
附近原本还有三四处小山连绵不断,可以翻过那几座山,可是今天骄阳高挂,天气炎热,担心口渴,体力不支便按照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原则开始返回了。
登山的困难结束了,走平路的感觉真爽。只是徒步的路途较长,登山之后疲惫的脚,徒步很长的路,总觉得是机械的走,是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的走。设若有可能,实际上是希望停息一下的,甚至渴望可以坐车回去,而不是再骑40多里路回去。
颇有韧性的我们,没有一个愿意这样做的,大家只不过都愿意这样想想而已。
徒步的道路非常有趣,沿着南水北调的路途前进,发现根本没有路,是在草丛间穿行,原本有很窄的小路子,但是因为水草风茂,结果路眼儿全部被遮挡得严严实实,我们不得不在齐膝高的青草中踩踏出一条道来,还有一些拉拉秧缠绕,有几次险些绊倒。后来又跑到南水北调的东岸,在铺满树叶的原始树林间穿行。
大家边走边谈,在这满是绿荫的原始树林里穿行,足足走了有4、5公里的样子,终于到达了停歇自行车的地方。
返回途中,骑行黄河大堤,感觉身在高处,在阴凉中顶风逆行,感觉身体非常凉爽。大堤深处的洼地,土壤里传过来一阵一阵的热气,那是热烘烘的湿气,侵犯到身上,和早晨的雾气有一拼,只是它不是凉而是热,而且是那种湿热,仿佛正走进一个满是蒸汽的厨房。
这返程的道路类型非常多,有黄河大堤上绿树成荫的凉爽之道,也有两边树木遮蔽成荫的乡间小道,还有找不到路之后走的乡间石渣路,甚至还有没有树荫被迫在骄阳下急急穿行的大道,如此反复几次,终于12点左右到家。
骑友们一路交流的内容,都跟旅行有关。在这里了解到了很多,明白了五台山的确有5座台,绕5座台大概要60公里的样子,要花两三天的时间,而骑友曾走过了三座台。同时也听到了他们有每天骑行一百四五十公里的伟大创举,他们去过的地方,和接下去要去的地方。听着,心中也是艳羡不已,但是同时也告诉自己要量力而行,听听就可以啦,真正去亲历,去践行,身体吃得消才行。
一路上,也了解了登山的注意事项,安全意识也有了正确估量,无论是什么样的游玩,安全总是第一位的,保证不受损伤,之外的才是精神的追求。
每一次出行都是成长,都是历练,无论身体和心灵哪一个在路上,都会有全新的感觉和不小的收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