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扇。
班婕妤的《怨歌行》中就曾写:“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以素面团扇比喻自己被冷落的命运。
宋《梅竹寒禽图》| 上海博物院
宋《豆花蜻蜓图》 | 北京故宫博物院
那时折扇已经初露头角,不过直到遇到明永乐皇帝,才迎来属于它的时代。
对于这种能开能合、便于携带的扇子,永乐帝甚是喜欢,他让内务府制作了大量折扇,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成为风潮:当时的文人雅士,必人手一把折扇,以示雅趣;相互之间还经常互赠折扇,表喻友情别意。
从此以后,折扇与团扇各占一壁江山,一面娇柔,一面飒爽,走出了中国扇子的美学之路……
文人墨客视折扇为“怀袖雅物”。日常出门,便将折扇放在袖子中,经常边摇扇边吟诗作赋。在影视剧《四大才子》 中,便是人手一把折扇,儒雅又风流。
在颇具审美眼光的中国文人的推动下,折扇扇面的绘画与书法日益精妙,工艺也愈发精湛:扇骨的选材有名贵的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还可雕成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不同形式,再附上精致的扇坠、扇囊、扇盒,堪比收藏品。
《红楼梦》中,那个爱扇如命的“石呆子”,就收藏了20把老扇子,扇骨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制成,扇面皆是古人写画真迹,非常珍贵。可惜后来招人抢夺,丢了性命。
折扇不仅在国内风行,17、18世纪时,更曾远销欧洲,以其精美的做工和绚丽的图案深得贵族人士的喜爱,一度成为欧洲国家宫廷中结婚、加冕、舞会等重要仪式的礼物或纪念品。
那时候,最中国的,便最时尚。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扇子早已超越了它的实用功能,是中国人美学生活的结晶,浪漫情思的映射,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
朋友曾送一把小小折扇,竹木骨架,绢布扇面,配以玉珠流苏。上面绘有徽宗的瑞鹤,栩栩如生。
小扇摇,清风起,曳曳生姿里,又见那个,美的中国。
编辑 | 柚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