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32
四十、大汉政坛的三角关系
刘邦从一个布衣老百姓一路逆袭成为皇帝,靠的是一个稳固的三角关系:功臣、诸侯王和外戚。
刘邦健在的时候,那三者都依附在皇帝身上,只能成为皇帝统治帝国的工具,修理起来,根本没有反抗机会。
到夫妻店老板娘吕后话事的时候,刘邦的余威还在,外戚都是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所以也能被捏得紧紧的。
等到吕后死了,这种铁三角力量均衡被打破了,不得已,功臣联合了刘姓诸侯王,把吕氏外戚给族诛了。
权力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上位者就很容易没有安全感。
所以汉文帝上台以后,第一要做的事就是重新建立安全感。
皇帝是年轻人,功臣们虽然很厉害,但活到现在的,都是老人,时间总是对年轻人更友好,熬一熬,那些手握重权的老功臣们都会死的。
当然,功臣的子侄们还会接过长辈的爵位,在朝廷上谋取一个好职位,但是二代、三代们终究都还是没有经历过血的洗礼,跟新皇帝比起来,也不存在什么老资历带来的优越感,他们尽管通过联姻,利益交换的关系绑在一起,但对于拥有身份优势和法统优势的皇帝来说,并不算特别难对付。
所以汉文帝上位以后,怎么去扶持属于自己的权利三角体系呢?
他要熬死那些资深的功臣们,用刺儿头如贾谊去敲打那些冒头的臣子,然后小心的提拔功臣之外的,专属于自己的臣子;
他要扶持起属于自己的外戚集团,用来巩固君权;
他要把那些野心勃勃,对皇帝宝座有觊觎之心的诸侯王们一一收拾掉。
其中收拾诸侯王这件事,应该采用的手段是远交近攻,对血缘关系疏远的,他们天然就没有对帝位的继承权,这是危险比较小的一帮叔伯兄弟子侄,那么就尽可能的优待他们,那些被吕后虐待过的诸侯王们,不妨多给好处,剥夺的封地也给还回去。
比如说赵幽王刘友的庶长子刘遂,就被皇帝找来立为赵王,好显得自己友爱兄弟。
至于近支的诸侯王,一个齐王系的一窝子野心家兄弟,一个自己的七弟淮南王刘长,那都是要收拾的对象。
其中收拾齐王系的人物很容易,加入不是朱虚侯刘章在内,齐王刘襄在外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功臣们怎么会走到联合起来诛杀诸吕的地步呢?
逼得大家都当了叛徒,吕后其实也没亏待过大家,无奈当了贰臣,永远不可能被真正的信任,这在做臣子的,想起来岂不是内心大恨?
再说这个刘襄,心胸狭窄,都打算当皇帝的人了,居然还放不过琅琊王刘泽的那点地盘,臣子们要是落在他手上,可能有好果子吃吗?
汉文帝对付齐王一家子根本不用自己动手,功臣们一起下套子,就能把他们给收拾了,皇帝呢,反倒是可以最后出面当个好人卖个人情。
刘章、刘兴居在当年在搅合诛杀诸吕一事的时候,跟功臣们谈的条件那是要封个诸侯王的。
这件事功臣们就按照吕后旧例来处理,齐王地盘不是大吗?七个郡都收回了,那么请齐王割肉来做个兄友弟恭的表率吧!
于是封刘章为城阳王,城阳郡是齐王故地,割了吧!
封刘兴居当济北王,济北郡也是齐王的地盘,继续割!
于是一年以后,刘襄和刘章兄弟先后去世。
有些人以为这两位王是因为心胸狭窄,受不了这种侮辱活活气死的,但我们都是懂得一点科学的现代人。
一年时间,两位年轻棒小伙,说气死就气死了?好吃好喝有专人伺候,怎么就那么容易死呢?
一般年纪大了,身体过于肥胖,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经常受气,倒是很容易气死。再说偶尔气死一个容易,两个都气死了那太难了。
我以为是被人暗中采取了什么手段给谋害死的。
证据就是在淮南王刘长被汉文帝设计死了以后,天下人议论纷纷,搞得刘恒很恼火,认为自己形象分一下子掉了太多,为了补过,把剩下的刘襄,刘章的兄弟们都封了王,好家伙,一口气多了六个齐地的王。
不过叛逆是可以遗传的,汉文帝的时候,刘兴居勾结匈奴,要造皇帝的反,大约是当年收拾齐王三兄弟的时候,暗害手段不成功,刘兴居索性放死一搏,可惜失败,人家到是很干脆的就自杀了。
城阳王之死,在大臣和宗室里都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大约是因为他亲自动手杀了后少帝四兄弟的事太过惹人讨厌了,当时的年代,还是很讲究宗亲、礼法的,这样一个残忍杀弟,弑君之人,没有被大伙围起来打死就算善终了。
但是淮南王刘长那可是刘恒唯一的兄弟,虽然不是一母同胞,但毕竟名分在那里去了,除掉他还是很费点功夫的。
不过春秋里有名篇《郑伯克段于鄢》,照搬照抄来学习就可以了。
刘长在刘邦八个儿子里地位也很特殊。
刘长的生母因为卷入到赵王相贯高刺杀刘邦案里去了,所以怀着身孕就被下了大牢,家里人跑去找吕后的心腹审食其去疏通,希望吕后说个情,被放出来。吕后一门心思都在忙着搭救自己的好女婿张敖去了,哪里有空管这种显示,直接让人家找刘邦去了。刘邦正在气头上,一律不见。
结果刘长的母亲生下孩子以后就在狱中自杀了。
后来张敖的嫌疑被洗脱以后,刘邦对刘长母子的遭遇很是心怀愧疚,于是就把刘长抱回来,送给吕后养。
刘长母亲自杀这件事,怪不到吕后身上,所以吕后见到刘长也没有什么心灵上的负罪感,作为养母,为了体现自己对刘邦庶出儿子们的宽容,刘长在成长过程中很是受到了一点偏爱。
唯一看刘长不顺眼的就是那位审食其了,毕竟有点心结在。
后来刘长长大了,也骄横惯了,吕后在他是拿审食其没办法的,等吕后死了,刘恒以旁支通过政变的方式继承帝位,未了避免被人说闲话,少不得对这位唯一的弟弟更加宠爱放纵。
于是审食其就要倒霉了,某一天,刘长带着锤子找到了审食其,见了面二话不说,拿起锤子就锤,几下子就把人锤得脑瓢开花,死了!
这在当时是个大事,因为审食其也是功臣里的一员。刘长杀人的理由是审食其没有救他妈,救赵王刘如意母子,这不是扯淡吗?众位功臣都是当事人,不是都没有救吗?那是不是大家都该死?
于是功臣中的代表,很会说话的袁盎跑去找汉文帝进言,劝皇帝严惩刘长,否则以后会生祸害。
皇帝一看,好家伙,功臣们开始集体不满刘长了,正中下怀啊。
皇帝很会演戏,先把亲情的戏码上演了一遍,再追忆了下先帝一生英明,最后只剩下两个儿子的悲惨现实,很恳切的求各位功臣们放过自己的弟弟。
那还能说什么呢?皇帝都这样求饶了,想不饶能成吗?
于是刘长就被放回封国了,皇帝还特别让自己的舅舅薄昭去给他写信,劝他以后洗心革面,好好做王。
刘长才懒得理会这些絮絮叨叨呢,回到封地里各种横行不法,中央派来的人,也不当一回事,想起来就折辱一下子,说不得对功臣集团的其他人还口出怨言。
这下子功臣们又开始有危机感了,遇到了这种混世魔王,臣子们的处境就很危险,总有一天要被他给玩死,还不如集体下个套,让他去死吧。
于是刘长突然就听到了一种奇怪的流言,说是中央帝国的皇帝哥哥已经快不行了,离死不远,只要他带着人,打着旗帜赶过去,那么就有机会当皇帝,本来嘛,刘恒是兄终弟及,那么刘恒死了,他是唯一的弟弟,接哥哥的班,打理爸爸留下的天下,有什么不行的?
刘长很开心,组织了一个70辆车的队伍,就要直奔长安接皇帝的位置了。
熊孩子,逗你玩呢,上当了吧!
很快一行人立刻被抓起来了,罪名是谋反,毕竟人家连旗都挂出来了。
事情上报道中央以后,大臣们一致给判了死刑,皇帝不同意,再三再四的搞拉锯战,最后还是免了死罪,流放到蜀地,但是怕他出来闹事,严令路上不许放他出来。
其实大臣们都想让这个祸害早点死,所以派袁盎来跟皇帝下预言。
袁盎说,皇帝你看,您弟弟刘长平时骄奢惯了,你一下这样刘放他,长路迢迢的,又这么幽禁着,很容易把他给刺激得自杀。
皇帝啥都没说,结果刘长在路上果然自杀了。
到底自杀还是被自杀?天知道。
其实对汉文帝来说,这个弟弟已经臭大街了,对自己的皇帝位,半点威胁都没有了,何苦把他弄死,背上一个杀人的罪名呢?
怎奈现实就是如此,皇帝并非万能的,大臣们联合起来的能量显然大得多。
过了不久,天下就开始流行一首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传到皇帝耳中,他也是头大,为了洗刷自己的名声,干脆把刘长的淮南国一分为三,三个儿子都封成王了。
敲打功臣,干掉有威胁到诸侯王,那么接着就要捧一下外戚们,太后家族薄家里也就一个薄昭可用,不过不要紧还有出身贫寒的窦皇后家人,这些人只能仅仅依附于皇权生存,是最好用的工具。
只可惜舅舅薄昭脑子不清楚,不知道作为外戚,最不该做的就是结交功臣或者是勾搭诸侯王,两样都犯,必死无疑。所以薄昭最后得到了中国历史上最离奇的一个死法。